初到红杏坊

南方日报 2020-09-01 06:33

一等奖作品

《月下轻舞》黄志明摄

二等奖作品

《红杏坊核心区》

王宝生摄

二等奖作品

《鹤和楼古韵(组照)》

袁兴恒摄

三等奖作品

《节操楼(组照)》廖文泉摄

三等奖作品

《美丽的黄泥墩》叶海威摄

三等奖作品

《城中绿洲》熊淦昌摄

■编者按

经过一个多月的比拼,2020年梅江区首届“遇见红杏坊”摄影大赛落下帷幕。

本次比赛吸引了数百名摄影爱好者参加,经过2次采风活动以及各参赛者多次前往,共收到了来自各地摄影爱好者共715幅作品。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历史的沧桑古韵,也有生活的烟火气。

在网络人气奖的比拼中,更是吸引了数万人参与到投票中来,有参赛选手的作品获得了数万个赞,藏在闺中的红杏坊也因此被大家熟知。《南方日报·梅江视窗》“人文秀区”栏目挑选其中优秀的摄影作品进行公布,敬请关注。

文/彭丽君

初到红杏坊,我被一条条有趣的路名所吸引,十甲尾、萝卜坪、短街、长巷子、黄泥墩、月影塘、禾好塘……让人不禁想探究一番。

千年古城嘉应州,一城两坊盛名扬。两坊之一的“红杏坊”,原名“望杏坊”,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江北老城西,与城东黄遵宪故居所在地“攀桂坊”遥相呼应,为旧时梅城人文鼎盛之地。康熙十二年,程乡知县王仕云在城西竖立了一个坊表,题名“望杏坊”,寄望邑人勤学苦读,科考及第,自此,“望杏坊”这个地名延用了200余年,直至民国前期,改名为“红杏坊”。

程乡子弟不负厚望,红杏坊里文风蔚然。红杏坊在竖立坊表后的两百多年里,人文荟萃。前有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一里同科三进士”;颜鸣皋、颜鸣汉文武双全“兄弟进士”;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兄弟三人接连中举“兄弟连科”,演绎科举辉煌。后有清末民国初期首创嘉应州女校的女教育家梁浣春,梅州最后一位秀才、著名教育家梁伯聪等兴学育人杏坛芬芳的故事经年传唱。现代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伯强的“杏林佳话”;小汤山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七十九岁高龄参与火神山医院设计向世界展现“中国速度”续写传奇。

穿行在十甲尾曲折幽深的小巷,空气中隐约传来一阵米酒清香,循着香味我来到一处老宅前,只见一位老者正在一口古井旁清洗芋荷梗。通过交谈得知老人是江西会昌人,来梅城已经三十年,与妻子腌制芋荷梗出售。老伯说,他和妻子凌晨三点多出门采摘新鲜的芋荷梗,回来后清洗干净放到阳光下晾晒,然后切成一段段,放入桶中撒上适量的粗盐,腌一天时间再倒入米酒和酸醋浸泡,十几天就能腌制好。加入大蒜,辣椒等食材一起炒,味道特别酸爽可口。

告别老伯,我拐进禾好塘,穿过短街口,走过黄泥墩,步入月影塘。老屋,池塘,古井,菜园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在眼前徐徐展开。节操楼、鹤和楼、都察院、醉经居……一座座名人故居在阳光下愈发古朴端庄。高高的门楼,深深的庭院,雕花的窗棂,难掩岁月的沧桑。昔日门中才俊已不知身在何处,依稀有平平仄仄的吟哦声在梁欐间回荡。那添香的红袖,是否还等我在雕花的木窗旁?小巷深处的一处高门大院,朱扉半掩,墙角的数株三角梅开得热情奔放。轻叩铜环,主人探身笑问:“客自何来?”端椅烹茶待客忙。

新闻推荐

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第二季度评估结果出炉 梅江区位居全市第一

日前,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第二季度评估情况,梅江区综合得分在全市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据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