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民居“好义第”
■刘如君饶小舒/文陈智龙/图
“好义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东北部的桃源村。桃源村是一个近600年历史状如盘龙的古村落,距离梅州城区约70公里,毗邻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四面群山环抱,风光旖旎,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百年以上特色古民居有26座,建筑风格有围龙屋、杆式屋、混合式屋等,常住人口有三千多人。
据现居住在“好义第”的张氏后裔张鼎信介绍,清朝乾隆年间,桃源村周围山高林密,木材资源丰富,其祖先张华亮因地制宜经营起木材生意。生意相当红火,赚了很多钱,他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剩余部分用来筹建房屋。满清政府因其乐善好施、赐旌匾“好义可嘉”,因有此牌匾,张华亮起楼名为“好义第”,也是希望子孙秉承“急公好义”美德之意。后其孙张集文捐贡获“监生”,获匾“青琐储材”,“好义第”在十里八乡名倾一时。后来家道中落,右侧边二横屋大部倒塌,子孙一时无法修复,因势把楼屋改建成门外有门、楼外有楼的结构,门外有门名为“诒燕居”,楼外有楼名为“重庆楼”。“诒燕居”现楼门左内侧墙上还残留有墨迹,记录了嘉庆廿年浸大水事件和光绪十八年下雪三天的事实。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好一座令人神往的古民居!
桃尧镇桃源村是“文化之乡”,而“好义第”则是“文化之乡”中的“文化之宅”。据“好义第”的后裔张锡康介绍,半世纪前,正堂左横厅楼上是屋中图书馆,置有一长条高桌,堆放了许多石版印刷的线装书。桌上方挂有一幅“古人课子读书图”国画。两边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两百多年来,根植“好义第”而留学日本、苏联、新加坡、美国、澳洲等地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有8人之数;各名牌大学毕业生近40人,其中黄埔军校师生3人、南方大学毕业生2人、西南军政大学毕业生1人。
“好义第”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好义第”走出来的佼佼者中,有同盟会员、辛亥革命
功臣之一的张引士。他少年随父到南洋谋生,1906年,年仅16岁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槟城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并毅然回国,1907年参加了黄岗起义、1908年参加了河口起义、1911年参加了黄花岗起义。1924年他受聘于早期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其子张杞元、张梓元分别是黄埔17期、18期毕业生),任教务委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后来叶剑英、张引士、张文、黄慕松、张民达等人被称为辛亥革命时期梅县籍黄埔十大武官。1925年张引士参与了东征陈炯明的战役,为民主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还有无线电专家张钺生;抗美援朝解放军烈士张俊元;《国外矿山》杂志副总编张健元;《梦绕桃源》作者、《桃源村志》主编张锡康等。
桃尧桃源村是“华侨之乡”,“好义第”更是“一屋华侨”。“好义第”有资料可查的华侨有一百多人,遍布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张引士父子是马来西亚华侨,张开元、张海樱居澳洲,张显元居南洋,张拔生、张莲英居印尼,张鼎健、张光元居美国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华侨”居台湾的张梓元、张题元,居上海的张仁生、张康元等。
今天的桃源村,古韵悠悠,空气清新、交通便利。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2年,桃源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村中旅游资源丰富,而“好义第”地处村中心,位置优越,为杠式双层围屋,房屋周围虽显破旧,但设计建筑精致绵密,原内部结构两边对称四厅六横70多间房子,至今仍能保存完好,从其古韵特色,可知其昔日的富丽堂皇,可知其昔日的人文盛世,其人文精神,更让游客心灵震撼,回味无穷。
新闻推荐
“举人村”里千家富 石窟河畔百业兴 丙村镇芦陵村告别“软弱涣散”,走出发展新路径
水面如飘带,山形似卧牛,地处美丽的石窟河畔的芦陵村绿意盎然。芦陵村不断增强村党组织服务功能,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群众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