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一缕传家风 老祖屋金匾光辉激励后辈
●温清萍
每一次我们梅县松口大温屋家族聚会,在把酒话家常之际,都少不了谈到“书香”这一家族品牌。庚子年的春节团聚,大温屋家族各小家均喜得我的大堂兄温清澄为纪念他父亲(我敬爱的伯父)温澄苇先生百年诞辰而编辑的《榕园漫笔——温澄苇诗词集》。他为此书作了长达6000字的《序》,对他父亲的生平业绩和为人处世等方面作了阐述和评价。
我们家老祖屋太史第大原堂上方悬挂的据说是历代皇帝御赐的16块金匾,其中有赐予恩科进士、曾任湖南嘉禾县知县温伯魁的,还有“文魁”等金字牌匾。这些牌匾的光辉常常照耀着后辈的心田,引导和激励我们立身处世。自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们家族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师,其中包括我的伯父伯母、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几个堂兄妹以及他们的儿女们,许多亲朋好友称赞我们是“书香门第”。
伯父温澄苇桃李满天下
我的伯父温澄苇教书育人四十载,愿为烛光照人寰,毕生都过着清贫的日子,“一肩行李唯书报,两袖清风伴白头”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年轻时就是一位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许多抗日工作。1936年至1976年在家乡松口从教4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新民和达群学校校长,后在松口中学担任国文教师24年,桃李满天下,许多学子后来都成为各条战线上有作为的人才,在各行各业绽放光芒。
我的伯父多才多艺,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他的文章构思敏捷、妙笔生花、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尤其在诗、词、楹联方面颇有造诣。他的《重见文昌阁兼修元魁塔》在海内外的松口家乡人中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伯父还写得一手好字,颜筋柳骨、龙飞凤舞。如今在松口中山公园、松口中学、文昌阁等多处地方都留有他的墨宝。退休后,伯父还经常为家乡父老乡亲写楹联。他写的楹联不仅对偶工整严格,意境深远,而且政治思想性很强。他题写的“不以荣枯当得失,须以风节论生平”,一直悬挂在松口图书馆会议厅上,给人们很好的启迪。
《榕园漫笔》收集了伯父几十年写下的近150首(篇、副)诗词、散文、楹联等。
族人写家史传承家风家训
我的伯父79岁高龄的时候修改补充了他五年前写的家史。他希望这册家史能代代相传、接连续写,让散布各地的后代子孙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祖”从何来,知道自己的家风家训。这是一件何等有意义之事!
身为长兄的伯父在家族的书香传承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弟弟及几个儿子受到他的耳濡目染,也都喜欢舞文弄墨,笔耕不辍,各自都把小家的家史写成了书。
我父亲编写的《回忆春秋》,自己用笔书写、自己绘画、自己附图、自己包装,虽然显得有些粗糙,但倾注了他很多心血。在这本简装版家史里,记录了父亲的坎坷人生路,体现了父亲坚韧不拔的精神,还呈现了他和我母亲之间五十多年来用爱书写的情诗和书信,更是寄托着对儿孙继承良好家风的期望。
儿孙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在父辈们好家风的熏陶下,作为儿孙的我们也个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我的大堂兄温清澄,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直升机专家,为我军直升机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卓有成效。他用事业有成回报了党和人民的培养,也为父母和家族争了光。
二堂兄继承了父母的事业,踏踏实实在家乡梅县松口中学任教32年,尽心尽责,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他写的长达13000字的《蜗居松口大塘之歌》,描写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我们兄妹仨也喜爱文学,工作之余勤读勤写,常常有作品见于报纸杂志。
“最是书香能致远”
昨夜星辰今夜风,我的父辈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产,但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伯父的《榕园漫笔》、我父亲的《回忆春秋》和二堂兄的《蜗居松口大塘之歌》是集中体现。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家风是一条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让我们修正弊端。好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如今我们家族第三代十几个年轻人也学成就业,建立了美满的小家庭,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流年似水,物换星移,不变的是我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写好书的家风。“最是书香能致远”,父兄给我们家族营造了书香四溢的良好家风,已经根植于我们心中,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就像老祖屋旁边的大榕树一样,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新闻推荐
梅县区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座谈会 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日前,梅县区委统战部联合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召开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旨在全面贯彻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