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海会馆耀齐昌
◆陈晓辉
记得孩提放假时,经常到西河桥边的兴宁第四小学去打乒乓球,看到庭院纵横排列,左右回廊对称布局,绘画、雕刻、文字作建筑装饰,精美的柱梁、斗拱、托檐形象生动,龙凤麒麟花鸟人物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整个屋架金碧辉煌,既美观又牢固实用,心生好奇。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知道它是两海会馆的原址。
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当时潮客在兴宁经商的多为海阳县及澄海县人,故取名“两海会馆”。又因潮汕地区隶属于潮州府,俗称为“潮州会馆”。潮汕风格迥异的木雕、石刻、石雕、浮雕形象生动,据说当时全部是由潮汕地区船运过来的,堪称最为显赫的兴宁古建筑。
1924年卢惊涛、赖颂祺两位农运特派员,从广州回来闹革命,成立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揭开兴宁农民运动序幕。农运领袖彭湃亲临指导,就在两海会馆召开会议。
1925年三四月间,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东征军征战粤东,曾在两海会馆指挥神光山和南济桥的激烈战斗,创造了威震全国的兴宁大捷。周恩来在兴宁战斗工作了23天,期间在两海会馆召开农运骨干会议,多次接见农民运动领导人,宣传革命道理,为如火如荼的兴宁土地革命播下种子。现在成为极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
己亥年春节期间,故地重游,看到焕然一新的两海会馆百感交集。原先的学校早已经搬迁了,2009年被列为兴宁市重点建设项目,依照修旧如旧原则,聘请古建筑专家精心修复,还原了这座古建筑的旧貌,墙壁、跳手、柱梁、斗拱、托檐等装饰大部分恢复了原貌,重现了金碧辉煌之本色,如今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为典型的潮汕风格,门庭宽阔,宽约七八米,进深约两三米,门墙柱地均以石为材,门楣镶嵌两海会馆石匾,左右边小门门楣镶嵌古瀛长属、莱岛名区石匾,威武的一对海狮石雕镇守大门。
大门进去,庭院向纵深依次排列,中间露坪,正厅左右翼为回廊,形成对称式四合院布局。柱梁、托檐等处以潮州金漆木雕装饰。各厅面积大小不一,上厅最为宽畅,下厅正大门内侧门楣处,列有《重修两海会馆记》,彰显出富丽堂皇的古典艺术建筑。
会馆外有斗门,门楣镌刻“瀛海辑宁”匾额,阴刻镀金。瀛海乃仙居之地,辑宁取归纳安宁之意,寓意会馆与兴宁和平安定。两扇小门内侧门楣处,左为《汕头港图》,描绘汕头清末民初开埠的景象;右是《潮州八景图》,展示潮州古城整体风貌。两幅壁画亦有史料和美术价值,弥足珍贵。
建造潮州会馆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罗翙云撰《重修两海会馆记》,石刻道出了兴宁商贸繁荣的来龙去脉:
兴宁于岭东为邑,蕞然僻且小,无长江大河为之交通也。然西北行百余里,达于江右,东南流二百余里注于韩江,西北陆产委输东南,东南水产转运西北,而皆以兴宁为中枢。当海未南通,潮人之之广州者,其道当出此。故商务倍形发达。兴宁之有潮商也,盖肇兴于清乾嘉间也,其来久矣。
明清时期,兴宁是闽粤赣三省通衢之地,商贸发达。宁江河为水路运输枢纽,上通东江、琴江,下达梅江、韩江。花舫渔船及货艇往来熙攘,络绎不绝,时称小南京。正是兴宁的小南京地位,吸引了大批潮汕商人云集于此。
大批潮商的涌入,推动了小南京更加繁荣。因兴宁水运可直达潮汕诸县,两海会馆兴建前后,以兴宁为中转地,南来北往,集散各类商品。所营货物北运以食盐为主、海味为次,南运则以原材料及农林产品、土特产为主。
兴宁深居内陆,并不产盐,称食盐为潮盐,由潮商从潮州启运,上溯韩江、梅江、宁江,运抵兴宁。除直供本邑外,亦转销粤北周边地区约十几个县以及江西、湖南等地,转销量巨大。其时,宁江河畔盐铺林立,盐铺多过米铺,“盐铺街”街名亦由此而来。
其后,潮汕人以兴城为中心,先后在盐铺街、西门街、河唇街等设立商铺,通过水陆航道,建起长短途货运网络,推动购销关系,盘活兴宁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商贸繁荣。
清嘉庆十一年,由当时的潮汕富商捐资兴建两海会馆。它既是兴宁商贸繁华的见证,也是潮汕人与客家人友谊的产物。逢年过节潮汕民众都喜欢去会馆朝拜,两海会馆变成维系两地民众情感的桥梁。
游览完两海会馆,引起我诗意大发,特作七律一首:《吟两海会馆》:
西河府第卧桥头,画凤雕龙汕客楼。
两百风霜交晦朔,三轮甲子启沉浮。
潮州隔岸商人聚,偃月横江使者游。
大捷东征军部址,安居瀛海辑宁秋。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31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院长程萍带队到兴宁市调研乡村振兴等工作,并为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