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梅州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 2020-08-05 07:04

近年来,梅州中医药发展迅猛,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三个全覆盖”。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梅州有悠久的南药种植历史,据统计境内有1800多种中草药。图为平远梅片树育苗基地。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经过3年的建设,梅州市中医医院门诊综合大楼于近日正式投入使用。该大楼可提供门诊诊室68个,增加床位180张。客家传统民居元素打造的外立面大气雅观,内部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先进的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现代化水平。

梅州市中医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是梅州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是梅州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重要体现。

7月28日,梅州市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应邀出席。他对梅州中医药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梅州中医药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走在全省前列。

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说,梅州中医药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标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短板。未来3—5年,梅州将结合实际,把握重点,落实举措,真正让中医药成为“健康梅州”的长寿密码。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通讯员吴锐文

天时地利人和

梅州中医药发展潜力大

盛夏时节,行走在梅州乡村中,路两旁绿油油的柚子树上挂着套了纸袋的果实,它们将在深秋时节采摘下来运往全国的市场。

柚子全身是宝,除了供人们作为水果零食食用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柚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本草纲目》中记载,吃柚子能去肠胃恶气,同时还有祛痰止咳的功效。

作为“金柚之乡”的梅州,金柚种植和产量巨大,药用市场潜力大。早在去年,位于梅县的广东参之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已与姚新生院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提取金柚的优质元素,研发中药材“梅橘红”,将梅县金柚产业链条向药品兴业方向延伸。同时,梅县区正积极推动“梅橘红”上升为《中国药典》国家标准。

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富硒土壤占总面积52.3%的梅州拥有良好的中医药种植基础。数据显示,梅州野生南药资源丰富,境内有中草药1800多种,属全国和省重点品种282个,占普查品种的61%。

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产值达11.5亿元,其中五华巴戟天、平远梅片树、丰顺青蒿等,都是药用价值极高的品种。

南药在梅州得以广泛种植和使用,还与梅州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客家人在千年南迁、与生存环境斗争中,形成了“信中医、食药膳、服中药”的传统,不少农户至今保留零星种植南药的习惯。全市接受中医药治疗人群比例达40%以上,居全省前列。

中华悠悠五千年,国医立基数千载。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为我国及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7月初,广东省召开省中医药大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提出强化“五个坚持”,聚焦“六个下功夫”,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

从中央到省、市吹响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角。“这对于梅州来说,迎来了中医药"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梅州市卫健局局长林雨兰说,梅州市中医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也证明了梅州中医药的发展前景。

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近年来看准梅州南药发展市场,而选择投资进驻的企业之一。“梅州南药种植历史悠久,有些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疗效也很好。”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程吉权在接受采访时说,靠近原料地,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希望梅州完善中医药发展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

此次梅州市中医药大会提出,中医药发展要“登高望远、顺势而为”,要看到中医药在人类健康中的地位作用,增强行动自觉性和长远性。

闻风而动积极实践

多项数据位居全省前列

洗润、切制、炒制、烘干、包装……走进位于梅州高新区的广东合百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有序地忙碌着。

“今年受疫情影响,中药饮片需求量大幅增加。”广东合百草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义介绍,部分疫情防控涉及的中药订单是往年的两倍左右。“为保障疫情防控的物资供应,公司克服困难,全力生产黄芩、苍术、连翘、苦杏仁、甘草等中药饮片,发往省内外。”

广东合百草制药有限公司是梅州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的重要一员。近年,梅州高新区引入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广药集团,与分子态、合百草等一起构成中药产业集群,助力梅州打造南药种植生产基地。

依托梅州仙草等道地中药材优势,广药集团投资8.4亿元建设全球最大的王老吉凉茶原液提取基地,以及华南地区最大的采芝林中药产业化生产服务基地。

王老吉项目投产后每天可提取药材70吨以上、年产值约6.5亿元,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已在梅州建立仙草GAP规范化种植基地近万亩。而采芝林项目预计年生产中药饮片1.2万吨,产值约4亿元,将促进梅州地区传统中药材种植产业向现代化的中药饮片供应、生产、科研、物流全产业链升级。

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还需要奋力推进的魄力。“闻风而动、积极实践”是梅州发展中医药的真实写照。

2019年1月,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着力推进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的战略决策,并编制了试验区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南药种植、中药制造、中医药健康养生等全产业链条发展。

梅州嘉应制药、明珠药业、康奇力、五虎山等企业发展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有的成立于二十世纪初,成为梅州中医药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知名产品双料喉风散、八宝惊风散、人参卫生丸等受国家专利保护、国家中药保护,家喻户晓、远近闻名。

在充分扶持本土中药制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近年来,梅州坚持产业兴市,把大健康产业作为全市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企业创新、打造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先后培育了一批以红豆杉、梅片树、铁皮石斛、长寿食品为重点,集种植加工、生态康养为一体的南药产业园。支持王老吉、采芝林、中国中药、香雪制药等药企落户,推动梅州中医药发展转换动能、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梅州秉持食药同源理念,依托“客家菜师傅”工程,将客家饮食与中医药文化充分融合,中医药膳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梅州现代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的基础和关键。梅州以培养名医、建设名科、争创名院为抓手,发挥院士之乡的优势,以医学界梅州籍院士廖万清、吴清平为桥梁,引进黄璐琦、姚新生等一批院士专家团队,举办院士研讨会、高峰论坛等,打造了梅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研讨平台,推进项目研发和产品创新。

目前,全市在建国家级和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6个、市级32个,建成国家、省级和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项目49个,新增省级项目13个,在建市级项目29个。

广种药、兴中医,梅州各类中医诊所、门诊部、国医馆遍布大街小巷,基础越来越扎实。全市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市县两级中医院全覆盖、县级中医院“二甲”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全市中医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及中医类门诊诊疗量居全省前列。

高层次人才断层

制约中医药发展

“梅州中医药发展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走在全省前列。”在梅州市中医药大会上,徐庆锋说,梅州经验总结起来便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顺应群众信中医、用中药的愿望期盼,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但目前而言,仍有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要把握大局大势,坚定信心决心,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梅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梅州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对标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仍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短板。

梅州中医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全市中医药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总体上缺乏具有“榕树效应”的大型骨干企业,规模集聚效应还不明显。“广药、香雪制药等中医药健康产业刚刚起步,而本土企业规模不大,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较小。”梅州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管理科科长李立威说,梅州市还缺乏龙头企业打造出类似化州“化橘红”、新会广陈皮、阳春砂(阳春)等南药知名品牌。

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制约梅州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梅州市地处山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本地中医药骨干人才流失较多,基层实用中医药人员断层较为突出。全市中医药人员总体比例不足20%,副高及以上职称中医药人员占比不足8%。

而中医药发展“后起之秀”深圳市近年来通过实施“三名工程”,累计引进25个顶尖中医院士、国医大师团队和多个国内名院名校合作办医办学。

此外,梅州虽有嘉应学院医学院,但该院尚未设置中医、中药类专业,仅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大专非中医类专业),且每届招生仅为50人,中医、中药专业毕业生源严重不足。

“而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韶关学院医学院、湛江中医学校、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等相关专业。”广东省名中医、市第二中医医院副院长温乃元说,专业设置上的缺失,也导致全市基层中医药人才支撑力量不足。

虽然目前梅州南药种植达到1800多种,面积超过20万亩,但南药种植品种相对分散,质量不够稳定,尚缺乏响当当的道地药材。“2019年,全省南药种植达347万亩,其中南药资源2600多种,约占全国20%。传统中药材的道地产区遍布全省,粤西地区尤为集聚,肇庆、云浮、茂名、阳江、湛江5市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云浮仅肉桂种植一项就达50万亩左右。”李立威说,梅州南药的种植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梅州也意识到了在中医药发展上的不足和问题,在全市中医药大会上,陈敏要求梅州要以问题导向、迎头赶上。“我们不能讳疾忌医、视而不见,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问一知十、问一答十,一项一项认真解决。”

探索多产融合

筹建粤闽赣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

“我还是希望在中医院看病,用中药治病,没有那么伤身体。中医院门诊大楼启用我们期盼很久了,今天过来,感受到了方便、便捷,就医环境很好。”正在新落成的梅州市中医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大厅,用自动挂号机挂号的市民王先生说。

2015年6月,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服务需求,填补梅州市没有市级中医医院的空白,推动梅州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梅州市委、市政府把原市人民医院田家炳院区组建为梅州市中医医院,纳入梅州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正式动工建设门诊综合大楼,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

5年来,梅州市中医医院按照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公立非营利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医院发展迅速。

发展中医药,同样需要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开准方子,才能药到病除、强身健体,推动梅州市中医医院发展,便是梅州对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开准方子”。

“接下来,以梅州市中医医院创"三甲"为龙头,梅州扎实推进市、县中医医院软硬件建设。”林雨兰说,力争3年内梅州市中医医院成功创“三甲”、五华中医医院创“三级”。平远、蕉岭、丰顺等中医院力争年底完成整体搬迁。持续巩固市第二中医院“三甲”基础,发挥全市中医药服务龙头效应。

在人才培养上,梅州将引才、留才、育才相结合,实施嘉应岐黄工程、名医入梅计划,坚持“一人一策”,聘请省内外院士、国医大师、国省名中医等领军人物入梅,引进一批中医药高端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解决人才匮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深化学科带头人、继承人、基层实用人才建设,落实全员培训,推进中医、中药、“西学中”等多类别、多层级人才培养项目。

2018年9月,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与梅州市人民医院共建国医馆和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两年来通过开展中医师承教育,为梅州培养了一批优秀中医人才。“梅州地处山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研究院理事温海燕建议,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在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等过程中,夯实人才根基,提升人才素质。

梅州目前正全力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其中之“1”就是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中医药全产业链条做支撑。

加大南药的种植范围。梅州将全力筹建粤闽赣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家级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创新基地,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支持青蒿、梅片树、仙草、五指毛桃等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全市建成优质中药材示范基地20个以上,打造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业带。

发挥“世界长寿之都”优势,梅州将探索创新产业融合机制,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制造、养生保健、文化旅游、“客家菜师傅工程”等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潮客小镇、客都人家、客家世界等一批康养文旅项目。推动中药产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结合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中药特色的生态农村。

“在"三进一出"上下功夫,把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千家万户的需求对接起来、联结起来,引进中医药优秀企业、先进产能和专业团队,把梅州好的中医药产品卖出去。”陈敏在会上说,梅州将用3—5年的时间,真正让中医药成为“健康梅州”的长寿密码。

新闻推荐

梅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高温天气影响 抓农业抗旱 保农产稳定

本报讯近期,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梅州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对此,梅州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