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提升城市文明气质 文化扎根村居 文明遍地开花
●本报记者叶惠玲
“好球!”傍晚时分,归读公园的乒乓球台上都会响起乒乓球球友们相互喝彩的声音。离家近环境好又有现成的球台,乒乓球爱好者杨伯几乎每天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到这里打球。
“最近几年,梅江区的公共休闲健身场所越来越多了,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看到许多锻炼的市民。以前我们锻炼就那么几个地方,现在我们的锻炼点可谓"遍地开花"。”杨伯讲述的变化,是梅江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城市文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近年来,梅江区努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加强阵地和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开创“诗画梅江、文明客都”新格局、打造“文化强区”“体育强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步伐。
公共文化场所日益完善
底蕴厚重的古建筑、古民居,是乡村文化的根基,也是连接海内外乡亲一条扯不断的“根”,更是一缕永远抹不去的“乡愁”。
“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逢年过节,村民们便会相聚祖居举办活动,特别热闹。”西阳镇龙岗村村民李伯指着眼前的毓真公祠告诉记者,这个围龙屋初建于明朝天启乙丑至丙寅年间(1625—1626年),占地总面积五千多平方米。2013年,这里建设了综合农村文化俱乐部,围龙屋内的许多房间成了农家书屋、器乐室、展览室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围龙屋门前的池塘,新修建了围栏,前面是宽阔平坦的篮球场,旁边则放置了几张乒乓球台和休闲健身设施。“以前这里都是废弃的田地,你现在看到的设施都是近两年修建的。”李伯笑呵呵地补充说,“我就住在周边,看到这些变化,真的很高兴。”
走进金山街道月梅村,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干净、整洁、平坦的柏油路。道路尽头,是月梅村的健身休闲广场。广场设施齐全,不少村民趁着好天气到广场上放松娱乐。“未改造前,广场上长满了杂草,村民娱乐的场所少,村容村貌比较差。”月梅村村委委员刘启龙说,“现在村民一有空,就到广场四处走走,或者跳跳舞,日子过得很充实。”
近年来,西阳镇直坑村顺泉公祠、三角镇坜明村乔琳公祠等保存现状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的围龙屋、古民居都得到了很好的活化利用。通过统筹集聚周边文化资源,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合力,以“多形态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资,促进古民居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促进社会建设”模式打造城乡文化俱乐部。现在,梅江区正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模式,推动文化遗产开发和活化利用,提升宣传推广手段,讲好梅江故事,全面扩展“诗画梅江”品牌影响力。
据统计,至2019年,梅江区公共文化场所总面积达89000多平方米,实现全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46个,大小文体活动广场共80多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的全面铺开,使得常态化的文体活动无缝对接基层。2019年梅江区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发展带来的乐趣。
匠心打造文化惠民活动
6月13日,位于归读公园的梅江区综合性传习中心揭幕仪式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幕,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观看,还有不少人体验了一番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教学。梅江区综合性传习中心将免费对外开放,通过活态展示、动手体验、收徒传艺等多种形式,带动更多年轻人掌握非遗技艺,使宝贵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进一步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客家山歌是梅州的一张有声名片,现在已从田间地头走入了千家万户,希望学山歌的人越来越多,为客家山歌的传承积蓄力量。”市级非遗项目——对山歌县级传承人张育玲说。
文体活动多姿多彩,群众才能参与得有滋有味。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积极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惠民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群众文艺汇演, 戏曲进农村、进校园,送戏下乡,主题文艺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腾飞的中国”图片巡展、“悦读·为祖国喝彩”等系列活动。同时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载体积极开展“创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20多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在乡村、社区、企业、敬老院、小广场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次。“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表演,享受文艺味道。”梅江区老居民黄振文高兴地说。
疫情期不打烊书香满梅江
受到疫情的影响,梅江区线下图书馆、文化馆日前才开馆。在线下闭馆期间,两馆坚持为群众打造文化盛宴,将各项服务、活动等由线下转为线上。“梅江区图书馆在疫情期间,为方便群众阅读,提供更有趣味、快捷的信息化服务,推出“梅江悦读”小程序在线阅读平台,为读者朋友们更方便快捷地免费提供正版图书、绘本、听书、期刊、讲座等一站式文化服务。还不定期举办线上趣味阅读活动。”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还在疫情期间举办了15期线上名师讲座。
“图书馆的图书质量不错,我喜欢来这里看历史时政类的图书。”35岁的曾姐住在文保路附近,一周来3次梅江区图书馆成了她多年来的习惯。“图书馆环境比较安静,而且天气热,这里有空调。”15日,家住金港花园的小张正在梅江区图书馆江南分馆的自习室里看书备考公务员。他告诉记者,家里环境虽然会更舒适一点,但是“诱惑”也多,缺少了一点学习氛围,静不下心来,学习效果不佳。
梅江区积极探索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由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服务方式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进一步满足了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受到老百姓欢迎。据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梅江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的7个分馆21个服务点建设,正逐步将优质公共图书、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我们还计划在梅江区综合性传习中心也设一个粤书吧。”
梅江区文化馆也围绕疫情防控工作,专题创作了《平安》《逆行者》等抗疫歌曲,《防疫抗疫唱高言》等快板作品,《防疫居家保健操》等舞蹈。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梅江区积极整合各类文化场所资源,充分发挥艺术文化阵地的作用,通过打造“客家童谣诵读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舞蹈免费培训班”“我们的节日”等文化品牌,为青少年提供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青少年高雅艺术情操。
“今年暑假,我们面向梅江区小学部就读的学生举办舞蹈、山歌、书法、古筝、五句板等7项公益培训班,其中外来务工的子女优先报名参加,目前已经报满了,下星期就开课。”梅江区文化馆馆长叶奕瑕告诉记者,2013年,梅江区文化馆启动了寒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舞蹈免费培训班”,让热爱舞蹈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够接受艺术熏陶。截至目前,已举办60多期,培训7000余人。“我们还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各类锻炼和展示平台,正面评价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叶奕瑕补充说。
2017年,外来务工子女演绎的节目《木偶也疯狂》在来自全省各地的228个节目、近5000名孩子参演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广东省第四届少儿舞蹈大赛暨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广东省选拔赛创作金奖和表演金奖。2019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舞蹈免费培训班”还被省文化厅列为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客家童谣源远流长,是客家人千百年来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儿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从2017年起,梅江区图书馆利用寒暑假连续举办“客家童谣诵读班”,通过诵读《月光光》《缺牙耙》《羊子咩咩》等经典,在感受客家童谣魅力的同时,促成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质形成,识知明礼。截至目前共培训2000余人,现在还依托微信公众号、网站扩大受益面。
新闻推荐
7月9日,梅江区江南街道开展“强党建汇合力治六乱促创文”专项整治行动。本次行动是江南街道“党群联动强服务幸福江南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