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科诚家庭农场场主林干松见证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金扁担” 挑起“好生活”
●本报记者刘巧
“以前的小型手扶拖拉机,累一天不过耕地10多亩;现在使用中型拖拉机,一天耕上30多亩不是个事儿,而且土地更加平整。还有温室育秧大棚,不受风雨影响,稳定掌控温度,农民再也不用带着一堆工具到田里取泥;插秧机更是将一人一天的插秧面积由1亩增加到40多亩……”从事水稻种植近10年的蕉岭县科诚家庭农场场主林干松见证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自己则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新农人”的转型,成为“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梅州现代化农业引领者之一,让更多撂荒田地成为“创收福地”,帮助农民增收。
2008年,林干松为一家企业打工,用三年时间掌握了企业管理和农业种植的诸多知识。2011年,怀着对田间地头的深厚感情,他决定自己种水稻,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林干松解释道:“在老人看来,耕田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全是体力活,不仅要忍受风吹日晒雨淋,还必须靠天吃饭,他觉得与田地打交道只是解决温饱的手段,没有前途,哪怕重新外出打工也比干农活强。”
然而林干松相信,只要坚持现代化发展,农业一样大有可为,这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于是,他从同村村民处借来30亩荒田,集约化、机械化种植水稻,第一年就赚了15万元。2014年,科诚家庭农场挂牌成立,发展至今承包的水田面积已经达到1361亩。
与此同时,科诚家庭农场还为超过5000亩农田提供从种子、种植、收割、包装、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以前耕田辛苦,都是自己种自己吃,剩余一点也卖不了好价钱。与科诚家庭农场合作,让我有了信心和底气。从守着自家的几亩到逐步集约周边田地,去年已种植了200亩水稻,除去成本还赚了不少。新买了小汽车和一些小型农机,现在扎实务农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农户钟志灵说。
“能让农村耕地不再荒废,按标准规范种植管理产出的优质大米又能让农户增收,这是我最自豪的事。”林干松说。科诚家庭农场的现代化程度还将迈进一步。“农场每年大概产出4000吨大米,以前的厂房日产20吨,仓储面积也远远不够,但是这一问题即将得到解决。”站在即将启用的新厂房内,林干松指着一排排机器,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设备集原粮风干、智能加工、成品包装于一体,日产80吨,一次可以囤下大米2000吨,而且整个过程始终保持18摄氏度,让产出的大米常年拥有最佳口感。”
厂房外,阳光灿烂。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勤劳聪慧的农民正用“金扁担”挑起国家的“粮袋子”,挑起自家的“好生活”。
新闻推荐
6月12日拍摄的田铺大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一名小朋友在田铺大塆玩耍(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