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心泰平 兴学图振兴 蕉岭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故居名为“心泰平草庐”,处处体现高雅志趣和强烈爱国情怀

南方日报 2020-07-01 06:4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

位于故居的丘逢甲铜像。

丘逢甲故居内堂悬挂“进士”牌匾。

1904年,丘逢甲在桂岭书院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14年更名为蕉岭中学。

蕉岭县逢甲大道。

为了纪念丘逢甲,蕉岭县兴建了逢甲大桥、逢甲纪念亭等纪念建筑。图为逢甲大桥。

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应童子试,全台第一,福建巡抚丁日昌赠“东宁才子”印;三次刺血上书,反对割让台湾,倡建义军,率领台民抗倭保台,无奈弹尽援绝兵败,离台内渡,定居蕉岭;提倡新式教育,并在潮州、梅州、汕头等地创办新式学堂……

有人说,读懂丘逢甲故居“培远堂”便是读懂其一生。

一座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民居如何记载一位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的爱国情怀与教育理念?或许从其故居的楹联“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渡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出处尽随心。”中可以找到答案。

由于丘逢甲平生敬慕爱国诗人陆游,故取名“心泰平草庐”。丘逢甲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在故居也留下不少爱国爱乡、心系教育的足迹。

2000年,位于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丘逢甲故居被命名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丘逢甲故居已被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头牵着大陆,另外一头牵着台湾,每年吸引不少台胞回来参观故居,缅怀先烈。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祝银清林剑湧廖静宜

摄影:汪敬淼

挥泪内渡

故居内堂悬挂

“进士”牌匾

夏日午后,蝉鸣鸟叫,绿树成荫。位于文福镇逢甲村的丘逢甲故居,背靠大山,显得幽静,等待前来翻阅历史的人们。

丘逢甲故居简介中提到,丘逢甲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秋,有55间2堂,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东,两堂四行,中轴对称,后面半圆形围屋与前面的5个门楼形成封闭整体的客家围屋。

从竖立在故居门口的导览图可以清晰看出,房子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围龙、横屋等组成,通一进三间,门口有禾坪和池塘,房舍中央是一进两厅的堂屋,下堂与上堂之间左右两廊对称,抬梁式木质梁架,中间天井较小,两边是“一”字形排列的厢房,后面有半圆形围屋。

“丘逢甲故居是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民居,体现了客家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讲解员廖碧丹告诉记者,丘逢甲故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以及生活的需求,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丘逢甲传》记载,丘逢甲1864年在台湾苗栗县出生。26岁考中进士,清光绪皇帝授予工部虞衡司主事,相当于四品京官。

原本在台湾居住的丘逢甲,为何在梅州蕉岭建起新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以“守土抗倭”号召乡里,动员台湾青壮年投入抗日。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让日。“当时的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反对割让台湾,然无力回天,进而倡建义军,率领台民抗倭保台,在新竹一带与日军浴血奋战二十余昼夜,弹尽援绝兵败。”廖碧丹指着史料说,在众人劝说下,丘逢甲携家人及部下回到祖籍地镇平县(今蕉岭县)文福镇印山村。

1896年秋,在朋友的资助和几经考察下,丘逢甲选定在文福探地村建筑新居,1897年冬建成,取名“心泰平草庐”,又名“培远堂”,内堂悬挂清光绪皇帝钦授“进士”牌匾。

有学者指出,丘逢甲命名新居为“心泰平草庐”,实际是他积压的悲愤无处发泄,借此自嘲、自我安慰的表现。“心泰平”三字,取自于黄山谷“闲暇无事心太平”的诗句,亦是仿效陆游以“心泰平”三字自额草庐。“虽已远离了饱受苦难的台湾岛,但丘逢甲还是惦记着台湾的,他认为自己和爱国诗人陆游有相似之处,所以取名"心泰平草庐"。”后来,丘逢甲更索性改“探地村”为“淡定村”,表明自己卧居此处淡泊明志之意。

“培远堂”一名则来自正门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该对联为丘逢甲自拟,匾额为清翰林温仲和所题。“培远”二字寓意精心栽培后一辈,努力继承前一辈的优良传统。纵观丘逢甲一生,与其毕生心愿“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相吻合。

对于故居,丘逢甲用诗词“我本山水人,深知山水意。卜居山水间,山水发灵秘。”表达了喜爱之情,并表明当初选择把家安在逢甲村,正是因为这里的山水吸引了他。

讲学潮汕

回乡创办

族学和师范学校

踏入丘逢甲故居,“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渡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出、处尽随心。”的对联悬挂两侧,道出了丘逢甲对于故居的喜爱,耕读传家的客家人思想也融入其中。

《丘逢甲传》记载,内渡之初,丘逢甲一度期求归隐山林,但却是身隐而心不隐。1897年,经温仲和推荐,潮州知府李士彬亲自出面,延聘丘逢甲担任潮州韩山书院的主讲。时至今日,潮州仍保留着不少丘逢甲的足迹。

回到大陆后的丘逢甲,主要从事教育工作,首先应潮州知府的邀请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讲学。在讲学过程中,丘逢甲发现旧学太落后,以推崇新式教学为主,但受一些顽固分子的排斥,于是便决定创办新学,倡建汕头岭东同文学堂。

在《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一文中,丘逢甲明确办学宗旨:“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也。民之智愚乌乎利?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

这是丘逢甲爱国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实践和深入发展。

事实上,从事教育、培植青年一直是丘逢甲的专长与夙愿。早在内渡前,丘逢甲便在台湾执教多年,颇有建树。内渡后,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不甘就此终老林泉,愈加感到兴办教育、启发民智、培育英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说起丘逢甲的兴办新学,不得不提黄遵宪。因为参与变法维新运动受到株连的黄遵宪被清廷“革职放归”,回到梅州。两人久别重逢,经常书信往来,每逢丘逢甲从潮州回故居,总要顺路到“人境庐”造访,互相慰勉支持,两人在岭东地区积极倡办新学,为普及桑梓教育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后来,丘逢甲受黄遵宪的启发,在镇平(今蕉岭县)开始着手兴办师范学校,把自己主要的精力专项于培养师资人才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族学。

据蕉岭县县志等资料记载,1904年的夏天,丘逢甲在镇平县县城的“桂岭书院”旧址,创办了一所专门培训小学师资的学校,取名为“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是年冬天,丘逢甲又转而着手筹办族学,倡导利用乡间各族的族田收入,分别在镇平城东的东山和文福乡员山创办两座族学堂。“为纪念镇平丘氏始祖丘创兆,他还特意将这两座族学堂命名为"创兆学堂"。”仍居住在逢甲村的丘氏后人丘仕旺表示,至今丘逢甲的教育理念还深深扎根在当地,成为耕读传家最好的典范。

从故居出发,在黄遵宪等嘉应州开明人士的支持下,丘逢甲又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先后在嘉应州以及江西寻乌、福建上杭、武平等地,劝办学校上百所,使当时嘉应州(今梅州)的新式学校数量成为全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葬须南向

“仓海诗廊”

缅怀先烈

站在丘逢甲故居正门,往前望去便是同心纪念公园,竖立着的铜像为孙中山和丘逢甲握手的情景,意指孙中山、丘逢甲等革命先驱为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同心、同向、同行,海峡两岸同根、同祖、同源。

《丘逢甲传》记载,在兴办新式学堂、提倡新式教育的同时,丘逢甲由支持改良的维新立宪派,转变为倾向、支持革命的民主派,利用自己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谘议局副议长的身份掩护革命党人。

在位期间,丘逢甲积极鼓励优秀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以“男儿要展回天策,都在千盘百转中”等革命诗句,勉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邹鲁、陈炯明、朱执信、姚雨平等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1911年11月,武昌辛亥起义成功,当时作为咨议局副议长的丘逢甲参加咨议局会议,力主广东省正式脱离清廷而共和独立。

楹联是丘逢甲故居的一大特色,皆出自当时的仁人志士之手,同时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在丘逢甲的会客室“蛰庵”,对联“马来西极,龙卧南阳”是夏同和根据丘逢甲意思所提,相传流传至今的《春愁》便是在这个会客室写的。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丘逢甲故居,处处都可以发现与“台”有关的事物,表达其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这个是藏书楼"岭云海日楼",其中"岭云"是指蕉岭,这里很多山岭,早上起来云雾迷漫;“海日”是指台湾,台湾才能看到海上日出,这个书房蕴含了他希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廖碧丹表示,沉寂的故居是丘逢甲对台湾的情感寄托。

此外,南厢房“念台精舍”则是丘逢甲的书房,命名为“念台精舍”,小门楼名为“听大海潮音之室”,也能看出他对台湾的感情。

抬头观望,丘逢甲故居上下堂侧墙的窗户极像“臺”字或者“合”字,这样独到的设计在祖堂上方、南北各三个,加起来刚好是“六合”,寓意祖国大团圆。

1912年2月25日,丘逢甲因病救治无效辞世,年仅49岁。临终之前交代后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也”,可见其拳拳赤子心。

丘逢甲去世后,为纪念和弘扬丘逢甲爱国主义精神,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分别成立了丘逢甲研究会,同时兴建了若干纪念设施,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和纪念活动。“我们以丘逢甲故居为中心,优化村庄布局,设置了休闲区,重点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丘逢甲爱国精神。”蕉岭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蕉岭县是全国重点台胞之乡,获国台办批准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培远堂”便是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蕉岭县先后四次对丘逢甲故居进行修葺,2008年编制了故居所在地0.5平方公里范围的《丘逢甲故居保护规划》,并于2013年8月公布,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置5名工作人员,加强对故居的保护维护管理。

丘逢甲爱国的一生,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敬仰。随着两岸文化学术交流的深入开展,丘逢甲的思想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两岸同胞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蕉岭县正通过充分利用文福镇丘逢甲故居、丘成桐祖居资源,致力建设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造完成了村口公园、耕读园、力田草庐原址重建、福寿堂修缮、丘成桐个人成就展览馆和镇英乡野公园等工作。

同时,与长隆村连片稳步实施“仓海诗廊”项目,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精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长寿养生体验”基地,与逢甲故居、刘安故居串珠成链,努力建成集爱国主义基地、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性的旅游胜地。

█链接

“东宁才子”丘逢甲诗词赏析

1877年,丘逢甲虚龄十四去应童子试,应试时逢闽抚兼主考官丁日昌来台巡视,丁出上联“甲年逢甲子”,丘逢甲以“丁岁遇丁公”对之。丁日昌赞为“奇童”,赠“东宁才子”印。丘逢甲一生作诗近万首,保留下来的有近2000首,《春愁》《韩江有感》《元夕无月》等诗词传读至今,也成为研究丘逢甲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春愁》多次在重要场合被引用。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韩江有感》

道是南风竟北风,敢将蹭蹬怨天公。

男儿要展回天策,都在千盘百折中。

《元夕无月》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丘逢甲生平大事年表

同治三年(1864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乡。

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认字,随学童背诵《三字经》《千家诗》等浅显儿童读物。

光绪三年(1877年):虚报十六岁,赴台南参加台湾府童子试,受福建巡抚兼学政丁日昌赏识,获全台第一名,并获赠“东宁才子”印章一枚,由此闻名全台。

光绪九年(1883年):三日作成《台湾竹枝词》百首,闻名全台湾。

光绪十四年(1888年):赴福州应乡试,中举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赴北京参加殿试,中进士,结识黄遵宪、温仲和等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投笔从戎,出任台湾布政使,创办义勇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让台湾,率义勇军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被迫离开台湾,回到祖籍地梅州蕉岭。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梅州蕉岭淡定村居所落成,命名书房为“念台精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潮州韩山书院出任主讲,开始教育改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岭东同文学堂在汕头正式开学,推广新式教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省谘议局成立,当选为副议长。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出任广东军政府教育司长(部长)。

民国元年(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蕉岭淡定村。

参考文献:

1.《丘逢甲传》徐博东黄志平著

2.丘逢甲故居展览资料

3.《细读蕉岭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庐》陈桂峰

新闻推荐

蕉岭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挂牌 优化资源配置 方便群众看医

近日,蕉岭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分别举行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挂牌仪式,标志着该县医共体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以及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