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乡村 南磜镇皇佑村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公园式美丽乡村

南方日报 2020-06-15 06:39

南磜镇皇佑村着力打造公园式美丽乡村,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汪敬淼摄

康复人员正在南磜镇社区康园工疗中心进行康复训练。汪敬淼摄

一路蜿蜒一路景,红绿相融乡村美。每每进入南磜镇皇佑村,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乡村风貌。“到周末,村里可热闹了,不少外面的人都会到村里走一走,村里都成为旅游景点了。”话语间,皇佑村党总支部书记郭柏胜充满了自豪。

近年来,皇佑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和生态优先,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要抓手,先后投入资金350多万元升级改造景观节点,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获得了群众的点赞。

“群众看到村里的面貌变化大,自然愿意多回来走走,支持家乡的建设工作。”村民何大哥告诉记者,他还准备把家里的旧房子修缮一下,以便平时回来居住。

围绕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公园式美丽乡村,皇佑村正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因地制宜改造残次林,答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绿色答卷。

以点串线乡村公园美乡村

驱车进入皇佑村,道路整洁且通畅,周边的树木葱翠。在村口公园处的观景平台,可远眺全村,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点缀其中,让人驻足留恋。

皇佑村位于南磜镇中部,东连三泰石寨,南连步上富足,西与文福黄竹坪相邻,北靠皇佑笔大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从梅城特地过来的刘叔便是冲着皇佑村的生态环境而来的。“这里随手一拍就是美图,尤其村里的公园,建设得很有特色。”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设计在前,规划是特色的源头。作为蕉岭县红色村之一,皇佑村结合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建设了皇佑村革命党史长廊,围绕发展重点,将全村统一规划建设。

“每年我们都会把乡村建设作为村里的重点工作,主要围绕村民生活需求来规划建设。”郭柏胜说,乡村建设最怕的就是没有目标、没有思路。

针对村中村民小组多且分散以及群众的生活需求,皇佑村顺着皇佑“蛇形”地势兴建村口公园、何屋公园、中村连片公园、郭屋连片公园、土楼公园、横塅公园、洪田公园等7个乡村公园,从村口一直延续到村尾,初步勾勒出公园式乡村蓝图。

“从村口到村尾,都有公园,并且配套活动场地、休闲设施、绿化地,跟城里没有什么区别。”村民何阿姨说,群众看到村里的公园建设得那么漂亮,都主动将自家门口的环境搞好。

趁势而为,持续发力。去年以来,皇佑村在农村人居环境下苦功、啃“硬骨头”。全村拆旧复垦70.54亩,清拆危旧弃房、断壁残垣等10040平方米,关闭生猪养殖户30余户。

与此同时,全村加大卫生整治力度,配备60个环卫垃圾桶,聘请5名保洁员,全村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日运,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宜居指数得到进一步提高。

改善民生康园工疗暖人心

“这个机器是针对腿脚不便的,使用过程注意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在距离皇佑村村党群服务中心200米处的蕉岭县南磜镇社区康园工疗中心,62岁的郭定生正在耐心指导康复人员进行锻炼。

“我自己也有轻度残疾,不能干重活,也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闲下来的郭定生跟记者聊起来,讲述着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康园工疗中心各种服务的暖心故事。

南磜镇社区康园工疗中心人员登记手册上,记录着每天康复人员的打卡情况。过去,村里没有对应的康复设备,不少身体有缺陷的群众只能够呆在家里,或者附近散步。“我们也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想尽快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郭定生的话正是不少康复中心人员的心声。

在蕉岭县以及南磜镇的帮助支持下,南磜镇社区康园工疗中心于2018年建立起来,成为村中康复人员的聚集地。“大家都把这里当成新的家庭,平时可以过来聊聊天,进行针对性训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康复人员表示,自己通过加入到中心,不仅身体能够得到训练,最重要的是人都变得开朗起来,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乡村建设,民生无小事。一直以来,皇佑村都聚焦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短板,解难题、办实事。通过不断发力,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乡村建设带来的惠民成果。其中,自来水村村通到户户通,便是一个生动的实践。

“我们村里人喝的全部都是山泉水,过去都是到处接水管,很难管理,而且经常出现饮水难的问题。”郭柏胜说,借助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里进一步筹集各方资金,把自来水管接到群众家里,让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郭柏胜介绍,皇佑村还对村道进行适当裁弯取直,扩大通车路面,推进皇佑村文体活动室、皇佑汝泮长廊建设,建设农村公厕4座、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2户。“接下来,我们还会把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一个个解决掉。”

绿色发展乡村产业富百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于处于深山的皇佑村来说,是最好的发展指引。站在村委会的空地上,环视一周,目之所及均是丰富的森林资源。

过去,由于不注重保护,皇佑村不少森林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破坏。“远远看过去,是绿色的,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不少林地都是残次林。”郭柏胜带着记者走了一圈,边走边介绍。

乡村是绿水青山资源的集聚地,乡村发展又急需金山银山支持,乡村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南磜镇鼓励发展植树造林和残次林改造项目,皇佑、石寨、南磜等村先后种植杉树,通过人工促进更新,对采伐迹地,低质林分类进行改造,提高林地生态,将“美丽生态”转变为“美丽经济”。

人工杉树林属一般用材林,杉树成材周期为15—20年,亩产量约为10立方,每亩收益在4000元左右,是家具制作的重要木材,市场需求量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退伍回家的郭干平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前景,率先在村里承包起残次林,进行人工改造。“2013年以来每年都会种植杉树,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目前,郭干平已经承包了村中1500亩的残次林,每年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为村中闲置劳动力提供不少岗位。

以绿色引领的茶叶产业,在皇佑村蓬勃发展。“今天两个人,一个上午摘了50多斤茶青,每天固定工资300元。”村民梁中礼说。

俯瞰皇佑村,70亩脐橙、3000亩杉树林、300亩油茶,还有苦笋、茶叶、烟叶等绿色产业,正为皇佑村的发展注入动力,使村民实现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黄培强廖静宜汪敬淼

新闻推荐

四季耕耘产业兴 乡村宜居风貌新 长潭镇神岗村找准突破点,大力推进有机蔬菜种植,助力脱贫致富

新建好的神岗村活动中心。长潭镇供图圆润饱满的西瓜,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廖静宜摄“你看看,我这西瓜长得多好,再过一段时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