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媒体担当 增强文化自信 本报专题系列报道“您好!莞籍坪石先生”引发广泛共鸣
烽火岁月弦歌不辍,教书育人初心不改——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三易校址的中山大学,曾在粤北坪石办学(1940年10月至1945年初),一批中大东莞籍教授学者在战火中授业讲学,著书立说,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堪称师德表率,令人景仰。
连日来,本报推出“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生动讲述邓植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吴壮达、何作霖、邓盛仪等“莞籍坪石先生”的故事,弘扬“莞籍坪石先生”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引发广泛共鸣,获得如潮好评。对此,记者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听他们怎么说。
东莞市文联主席周汉标:
体现本土主流媒体
的责任与担当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通过讲述“莞籍坪石先生”感人事迹,弘扬先贤在硝烟中坚持教书育人、治学研学、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体现了本土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东莞是一座历史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蜚声中外的名流,如何把这些东莞先贤的优秀传统传承下来、发展下去?首先必须做好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从这一角度来说,“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当下,东莞正致力于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更需要做好“传承东莞历史文脉”这篇文章,增强东莞人的文化自信,为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家詹谷丰:
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对先贤崇敬的态度之上。《东莞日报》连续推出致敬“莞籍坪石先生”的10个专版,让读者耳目一新,文化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中山大学百年历史上,活跃着众多东莞师生的身影,尤其是在日本侵华、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中山大学迁徙云南澄江、广东乐昌坪石、粤东梅县的艰苦历程中,东莞籍的教授学者群体,为中国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莞籍坪石先生”,不仅留在中山大学的校史上,更成为了东莞文化人物图谱上的鲜活形象,他们是“文化名城”东莞的名片,是东莞人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家陈锦波:
进一步厚植
东莞文化底蕴
《东莞日报》推出的“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带领读者重温历史,引起东莞广大文化和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东莞有着近1700年建县史,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将岭南文化不断升华。近年来,东莞提出了打造“文化名城”的战略构想。深挖“莞籍坪石先生”故事,对进一步厚植东莞文化底蕴、擦亮东莞文化底色将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名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靠的是这座城市自古以来产生的名人先贤,及其著述作品,这是“文化名城”的根基。“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的推出,让广大读者追忆先贤,更好地传承东莞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别具意义。
虎门文史工作者陈梓英:
继承发扬
先贤优良传统
钟灵毓秀的东莞,历来名人辈出。邓植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等“莞籍坪石先生”,不管是在中大坪石办学时期,还是其他时期,均为国家、为社会、为地方做出了很大贡献,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意识树立起一座座令人景仰的丰碑。
于悲愤中涵养浩然之气,于烽火中培养栋梁之材,“莞籍坪石先生”的崇高精神、宝贵品格、优良传统,无疑是值得大力弘扬的,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关注、这么好的反响、这么多的点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莞籍坪石先生”的精神,对年轻一代,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希望后人能继承、发扬先贤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
新闻推荐
■林德培近年来,梅县区丙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畅通民意渠道的作用,促成梅溪河部分水利设施修复、丙村公园路灯及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