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扶贫+”文章 村美民富成现实 大埔县探寻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脱贫路径,创新激励机制,脱贫攻坚结硕果

南方日报 2020-06-17 06:23

依托南委旧址、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等,大埔角村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用红色旅游资源带动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

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的黄金百香果种植,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旗韬正在查看百香果枝叶的生长情况。

大埔县西河镇溪头村帮扶工作队与贫困户签订合同,贫困户无偿借得五黑鸡,所产鸡蛋保价回收,其中贫困户获97%收益,村集体获3%收益。

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贫困户余月华正在养蜂基地劳作。

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亲自上阵,通过网络直播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那时刚生完二胎,又要在家照顾老人,家里重担全落在丈夫一人身上。”范瑞日仍记得一年前拮据的日子。2019年,西河镇漳北村驻村工作队通过引入禾肚里公司,打造具有漳北特色的原生态民宿,带旺了村里的旅游人气,还帮助不少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范瑞日获得了在民宿餐厅工作的机会,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以前哪敢想,就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家人”。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大埔县结合全县实际,抓实政策、开拓创新,在探索实践中寻找脱贫新途径,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亮点频现。

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建立长效农业特色产业项目63个,带动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916户,贫穷的山沟沟变成了“金洼地”;突出扶智强技,群众脱贫有“门路”,转移就业(含就近就业)总人数2418人,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消费扶贫拓渠道,农产品“引进来、走出去”,搭建起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桥梁”;创新绩效激励,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如今,大埔全县相对贫困人口、57个省定贫困村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劳动能力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最低的116.67元,到2019年达到9095.67元;无劳动能力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最低的633.33元,到2019年达到14335.33元,贫困群众享受到了脱贫的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通讯员罗文燕刘招迎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产业扶贫

63个长效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引领“稳脱贫”

“蜜多不多啊?”“8斤差不多,天气好,才有这个量。”顶着炎炎夏日,广东省科学院驻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旗韬与村里的贫困户余月华一起,查看村里的“甜蜜事业”发展情况。

四年前的上黄砂村农户养蜂零零星星,只能自给自足。自广东省科学院进驻帮扶该村后,广东省科学院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到上黄砂村开展扶贫调研,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与农户意愿,选择高效绿色健康的中华蜂养殖作为扶贫项目,通过指导当地贫困户科学养蜂,实现了养蜂可持续发展。

余月华今年69岁,如今是村里的养蜂能手。“以前种田,收入不高,也不稳定,现在养蜂好很多,不用靠天吃饭,收入也增加了。”余月华管护着村里的20箱蜂群,每周只要来养蜂基地两次左右,做好预防虫害工作,年事已高的他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管护好了,蜂蜜就多,收入相应增加,这20箱蜂群所产的蜂蜜我们承诺给他一半,激励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劳动增收。”吴旗韬说,现在每斤蜂蜜能卖40元,看蜂巢的情况预计这个月可以采收蜂蜜,一箱产出约8斤蜂蜜,这一次能为余月华增收3000元左右。

除了养蜂,余月华还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养殖了牛、羊,实现了稳定脱贫。

不仅是养蜂,省科学院帮扶的另一个产业项目黄金百香果种植也是贫困户热捧的“香饽饽”。“吴书记,听说去年村里数字果园种植的黄金百香果效益很好,今年我也想种一些。”今年春节刚过,贫困户陈丽华找到了帮扶工作队,希望能发展百香果种植产业。

“同时,突出产业发展,通过"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产业基地项目六成收入归入村集体,以壮大集体经济,另外四成收入我们建设了扶贫基金,用于贫困户分红以及全村教育、医疗等改善民生项目。”吴旗韬说。据悉,自2016年省科学院进驻上黄砂村以来,先后推进百香果数字果园建设、中华蜂养殖、光伏发电等多个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每年新增收入50万元,相比四年之前,该村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

上黄砂村只是大埔县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目前,大埔全县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帮扶,一方面通过产业联结带动发展,依托省级蜜柚、茶叶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蜜柚、茶叶等特色现代农业;另一方面“农企联结”融合发展,以创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为抓手,发动57家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挂扶57个贫困村,成立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龙头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抱团。

据统计,目前全县建有长效农业特色产业项目63个,带动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916户。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村村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昔日贫穷的山沟沟变成了如今村美民富的“金洼地”。

就业扶贫

转移就业2418人,贫困户多渠道、多工种就业

“以前只能待家里做点杂活,赚不了几个钱。”46岁的杨翠兰说,家中老人长期患病需要照顾,还有两个念书的孩子。通过参加培训班,杨翠兰学习了服务业基本知识以及育婴和养老护理等。培训结束后,杨翠兰顺利应聘到西河镇河宾食府,工资每月3000元,“家里又多了一笔收入,离家也近,很满意”。

“让一般村民和贫困户都可以掌握一技之长,通过顺利就业实现脱贫,这也是帮扶的治本之策。”省市场监管局驻漳北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蔡若夫说。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走上劳动岗位,2019年12月,漳北村开展“南粤家政星级月嫂”技能培训,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教授养老护理、新生儿护理、清洁与收纳等,而在培训的58人中有10名贫困户。

在青溪镇河背村,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贫困户就业不再发愁。

蜜柚产业是河背村的主导产业,2018年初,帮扶单位广州市委老干部局将村里一所废弃学校改造成柚果加工坊,以扶贫车间的模式,优先招收贫困户,并与梅州金柚康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收购贫困户及村民废弃次果进行粗加工,加工成品由企业负责收购进行二次精加工,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构建了从田头到舌尖的产业链。

“一把年纪了,出去外面也不好找活,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很开心。”53岁的贫困户余天才说,他家有七口人,父亲又患病,前几年靠他一人赚钱维持生计,没有扶贫车间时,他只能外出打零工,时间不稳定,收入也不高,而且无法顾家。

如今,得益于扶贫车间的建立,余天才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自从来到扶贫车间上班,生活慢慢得到改善,去年全年的收入超过了8万元,包括柚果被收购的收入、车间上班的工资、产业扶贫的分红以及蜜柚销售的收入。”

有活干,有钱赚,如今余天才一家已实现脱贫,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目前,扶贫车间为河背村提供了10余个岗位,有8名贫困户就业上岗。

在家就业有路,在外就业也不难。自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帮扶枫朗镇四联村以来,根据该村外出从事建筑装修的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组织在广州地区打零工从事装修工作的60名外出务工村民成立了四联富民装修工程队,与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下属白天鹅装修工程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承揽装修工程业务,让贫困户获得更多务工机会,保证四联村民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目前装修队里有大埔县外出的村民100多人,四联村有3名贫困户长期在这边工作,年均收入能达到8万元以上。”四联富民装修工程队负责人李勇辉说。

打造“产业下沉”扶贫车间、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开展就业培训……近年来,大埔县着力推进就业扶贫,突出扶智强技,通过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帮助贫困户实现多渠道、多工种就业,脱贫从此有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目前,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培训累计2301人,转移就业(含就近就业)总人数2418人。

消费扶贫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搭建脱贫增收“桥梁”

“村民们注意了!今天晚上8时,我们村贫困户陈银子会网络直播,相信我们上黄砂村的青梅能卖出好价钱,请大家观看支持。”今年3月10日,上黄砂村一条广播吸引了该村村民的热烈讨论和期盼。

网络直播,对上黄砂村村民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从小到大在山里长大的陈银子也觉得是件新鲜事物。“这是我第一次在镜头前代言自己村里的农产品。”陈银子说。

由于陈银子要偿还父亲看病欠下的债务,她想了很多挣钱的方法,可因为自己本身有残疾,再加上心脏不好,不能干重活,在她四处求助的时候,帮扶干部让她参加大埔县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项目电商人才培训,学习通过网络直播来销售农产品。

这一次学习彻底颠覆了陈银子对于直播的概念,她决定自己做直播卖村里贫困户的农产品。

“欢迎大家来到陈银子的直播间,没有关注的可以点击关注,主播有很多的优质农产品推给大家。”两个小时,第一次直播很快过去,统计下来,陈银子收获了400多元的销售额,但由于第一次没有经验,产品的成本等把握不准,她发现并没有赚钱,还亏了一点。

不过让陈银子高兴的是,原本只卖几毛钱的青梅,通过直播的快车,价格瞬间翻了几倍,这让她看到了致富奔康的希望。

“收购商的价格太低,农户辛苦种植的农作物卖不了多少钱,还有很多滞销卖不出去,我想帮他们把农产品卖掉。”陈银子说,于是她不断地尝试直播,从做微商到直播带货,推广该村贫困户的农产品。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直播,越来越多的批发商和群众主动加她微信,今年,她已经帮村里卖出了1000多斤的玉米。“有来自北京、河北、湖南的订单,销路越来越好。”

探路“直播带货”,是助力消费扶贫的重要方式,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大埔县积极探索“知名农业品牌+短视频直播+主播带货”等新业态营销模式,进一步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致富渠道。

同时,大埔全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引进广东扶贫协作地区特色农产品(食品)交易中心、广州乡野道味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等农特产品销售公司与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通美实业有限公司及梅州万川千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合作,将大埔县贫困村贫困户特色优质农产品推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市场。今年还在海珠区举办了大埔美食节、元旦1+19公益连锁展销活动和海珠迎春花市等海珠·大埔消费扶贫系列活动,大力推广大埔县十大长寿食品、农特产品、特色小吃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多种形式促进消费,帮助贫困户增收。

■相关

创新绩效激励

激发贫困户脱贫

内生动力

“多亏了杨书记,现在养鸭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之前欠下的债务还清了,还攒了4000多元准备给孙子读大学当生活费用。”家住西河镇溪头村的贫困户黄禄生激动地说。

黄禄生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料妻子患病需要治疗,在他拼命赚钱养家时,外出打工的儿子因煤气中毒意外去世,家庭瞬间陷入赤贫。“破碎的家庭磨灭他的斗志,我们刚来时,发现他经常浑身酒气,没有进取心,对生活得过且过。”梅州市财政局驻溪头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杨振河说。

脱贫,干部比贫困户着急,这是溪头村曾经存在的现象。溪头村有贫困户18户33人,老年化、疾病、残疾,缺劳动力是该村贫困户的主要特征。2015年,该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6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1.14万元。

如何打破平均主义,让多劳者多得,让先进带动,典型引领,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自从踏进溪头村,杨振河一直在思考。

为此,扶贫工作队注重从源头上着力改变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精神状况,创新性推出绩效激励机制,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勤劳实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根据绩效激励机制,扶贫工作队以林业项目的抚育管理作为突破口,再结合产业扶贫重点发展的种植、养殖等贫困户自己擅长的1至4个项目进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很简单,到今年10月底,哪个项目谁卖出农产品最多,收益最大,谁就是单项冠军,同时,可以参与总冠军的评比。”杨振河说。

承诺既出,说到做到!项目不够?玉米、鸡鸭养殖、红心芭乐等任你选择;没有技术?与农科部门合作,协调技术员在现场办起培训课堂;销售不通?引进公司保价收购,并成立家庭农场保障长期销售。

通过养鸭,黄禄生第一轮比赛就获得净收入1.2万元,成为养鸭卖鸭的冠军,扶贫工作队也把从生活费中节约出来的奖金颁发给黄禄生。

典型示范发挥的效果很快显现。“激励项目从第一轮只有5户参与到第三轮18户都迫不急待地全部参与。”杨振河说,如今村里“种树王”“养鸡王”“养鸭王”“养猪王”各种致富能手不断出现。

为了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建立脱贫后的长效机制,扶贫工作队在原绩效激励机制基础上推出了“借鸡生蛋”方案:贫困户均可无偿借得五黑鸡,所产鸡蛋保价回收,其中贫困户获97%收益,村集体获3%收益。

“此举既扭转了贫困户"等、靠、要"的观念,让贫困户主动脱贫,又让他们通过劳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杨振河说。

通过实行绩效激励,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2019年该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1679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7万元,目前已实现省定贫困村“摘帽”。

新闻推荐

梅州市财政局驻大埔西河镇溪头村工作队创新机制调动贫困户积极性 增收评绩效 脱贫自奋蹄

●本报记者刘润涛特约记者刘招迎罗文燕通讯员陈晓斌在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市财政局驻大埔西河镇溪头村扶贫工作队推出“绩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