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帮万村 村村焕新颜 梅州市动员1212家企业结对帮扶918个行政村

南方日报 2020-06-17 06:41

长教村从昔日无人愿去的“山旮旯”,蝶变为今日人潮涌动的“景区村”。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今年71岁的丘国义回望家乡变化,多次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走进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树环绕村庄的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很难与20多年前的穷乡僻壤相联系。长教之变,有梅州“万企帮万村”行动的一份力量。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丽华集团”)与该村联手,以青山绿水为本,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源禀赋,成功打造了梅州目前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景区。长教村也从昔日无人愿去的“山旮旯”,蝶变至今日人潮涌动的“景区村”。

万企帮万村,村村焕新颜。近年来,梅州引导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截至今年5月,梅州累计动员1212家市内外企业结对帮扶918个行政村。

今年6月11日,梅州举行全市工商联(总商会)“万企帮万村”工作推进会,围绕“深化结对帮扶、推进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主题,进一步凝心聚力,促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提质增效,不断推向深入。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通讯员李嘉婷

打好产业牌

产业多点开花增强“造血”功能

大雁南飞时,梅州茶田绿。不少外地人认识梅州,是从“雁南飞”开始的。雁南飞茶田景区不仅是梅州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也是当地企业结对帮扶乡村的成功实践。

走进景区所在的长教村,缭绕的云雾缠绕着绵延的山脉,山脉下是排列整齐的客家民居,一条条平整宽阔的道路蜿蜒至家家户户,鸟语花香尽在其中。

“长教村以前是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基本靠耕田为生。”丘国义说,宝丽华集团结对帮扶长教村,是该村发生蝶变的开始。

时间回到1995年,宝丽华集团响应政府号召,在长教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建设了集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雁南飞茶田景区,随后在2012年又打造了桥溪古韵景区,大力发展茶叶和旅游产业,成功推动荒山变茶田、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

时任长教村党支部书记的正是丘国义。他告诉记者,长教村将全村1.5万亩山林和600多亩农田旱地租赁给宝丽华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和旅游。如今,村民们不仅坐在家中就有“租”收,还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

产村联动,村企联手。“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产业振兴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宝丽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长教村发展富民产业,提升当地的“造血”功能。数据显示,长教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995年的3000元增至2019年的1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500元增至3.6万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行动,是广大民营企业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建功立业、贡献力量的大好机遇。”梅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罗桂芳在全市工商联(总商会)“万企帮万村”工作推进会上表示。

事实上,梅州的企业早已在发力。

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兴宁507位贫困户发展肉鸽养殖产业,与50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养殖1000对以上的农户超60家,每户每年纯利在10万元以上;广东汉光超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走“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路子,辐射带动五华贫困户7000多户,与全县10多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带动1000多农户形成产业联盟;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平远各类经营主体种植梅片树,面积达24042亩,带动农户3000多户,直接受益贫困户475人……

“我们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优势,侧重利于长远的产业扶贫方式。”广东汉光超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超说,帮扶不能搞“碎片化资助”“给钱脱贫”的帮扶方式。

连通就业路

岗位送到家门口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我在这里种菜、种草莓,一天有100块钱收入。”五华县安流镇长江村的贫困户廖秋芳说,她原本在外打工,得知广东汉光超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安流镇开了蔬菜产业园,特意辞工回来上班。“现在回到家乡,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可以照顾家庭。”

像廖秋芳这样在蔬菜产业园就业促脱贫的村民有不少。张文超告诉记者,产业园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目前每天需要200人左右,日后可发展至近千人。

“公司的本质是精准扶贫,核心理念是保证食品安全,助推乡村振兴。”张文超说,作为大湾区重要“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企业致力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对接,通过“食品安全,农民有钱”的企业价值观,实现就业扶贫,目前重点带动五华县转水镇、棉洋镇、长布镇等地富余劳动力就业5000多人。

人无业不立,人无业不富,人无稳业不安。

近年来,不少企业把就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户脱贫最有效、最直接、最可持续的方式,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提供岗位,还培育新农人,让他们再去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从"一"发展到"多"。”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波说。

走进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的养鸽基地,山坡上的鸽棚错落有致,鸽群在笼里扑腾出阵阵雪白小浪潮,不时传来“咕咕咕”的叫声,贫困户钟会权正忙着喂食、加水、记录幼鸟出壳时间。

钟会权是一家7口唯一的劳动力。两年前的一场车祸,撞断了他的右腿。伤愈后,当地政府部门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他到养殖基地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他每天早上8时前都会准时到基地,边工作边学习养鸽技术。虽然还是学徒,但他已经有了更大的想法——早日学成出师,自己养鸽子。

钟会权的信心来自公司的大力支持。“老板说了,会帮我。”钟会权说,公司通过统一种鸽、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饲料、统一商标、统一收购的六个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让农户参与乳鸽养殖,改进农户散养技术,提高他们生产效率。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借助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省级星创天地、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农户和贫困户提供创业服务、技术培训、担保融资、市场营销等服务功能。截至目前,金绿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培育了2000多位新农人从事农业创业,有30多户创业者落户,今后他们将为贫困村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梅州以多形式、多渠道将岗位信息送到贫困劳动力门口,将贫困劳动力信息送到用工企业手中,有效促进供求对接匹配。据统计,2019年全市共计举办就业扶贫活动91场,提供就业岗位29325个(次),发放宣传资料52293份,帮助1220个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让他们能够有活干、有钱赚,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奋斗换来幸福生活。

织好消费网

产销两旺促增收开拓更多“出山路”

在今年举行的全市工商联(总商会)“万企帮万村”工作推进会上,还举行了消费扶贫启动仪式。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俊钦作讲话时强调,梅州要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促进扶贫产品销售,大力支持“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梅州正在这方面积极探索。

受疫情影响,连月来,梅州以一场场精彩的直播带货开启“霸屏”模式,从企业到农民群体都加入到消费扶贫。一部小小的手机,将产品直接推送到消费者面前,同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企业带来收益,也帮助农户和贫困户解决了销售问题。

其实早在前两年,梅州就开始尝试“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以开展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积极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这也为当下的直播带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是梅州市首家“消费扶贫示范企业”。今年3月,受疫情影响,梅县区石坑镇岭村村农户的蜂蜜出现滞销情况。“听到消息后,我到村子里对蜂蜜进行考察,发现这些蜂蜜都是原生态的,品质好,我们立刻采购了2000多斤蜂蜜,10多万元。”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温志雨说。

装瓶、密封、装盒、装箱……来自贫困村的2000多斤蜂蜜被打包整齐发往外地。企业第一时间对接了虎牙直播和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批蜂蜜将作为两家企业员工的节日福利和回馈客户的礼品进行发放。

一直以来,该企业坚持以消费扶贫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目前公司在梅州各镇村已设立350多家服务网点,项目覆盖率超7成。同时与梅县区内的32个贫困村和18个镇签署协议,对贫困户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农副产品实施溢价优先收购,帮助贫困户带动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500万元以上。

“这两年我们主要以"互联网+"的模式,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不断打开农产品的销路。”温志雨说。

同样为梅州农产品开拓“出山路”的还有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塔牌集团”)。

“像我们这些职工平时上班忙,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选购食材上。去年集团发的蕉岭富硒大米很好吃,后来我们自己又去找供货的农户买。”员工吴先生表示公司消费扶贫的农产品很优质,自己非常喜欢。

塔牌集团员工刘先生也对公司去年派发的年货赞不绝口,刘先生表示,大米、蜂蜜、木耳等年货来自公司的消费扶贫项目,作为员工,他们很支持公司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我们公司发的年货来自消费扶贫收购的农产品,纯天然,健康营养,对于上班族是非常好的选择。”塔牌集团行政人事部部长陈俊平说,集团有不少外地员工,他们吃到本地优质农产品后口口相传,有助于提升蕉岭县农产品走出去,提升口碑及影响力。

以产品为媒介、用消费搭桥梁,其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信息、经验、思路方面也更加具有优势。

下一步,梅州将落实“企业参与+消费扶贫”工作,倡导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促进扶贫产品销售,保障梅州农产品市场产销两旺。同时组织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互联网+消费扶贫”、网络直播带货平台,积极参与消费扶贫。

■记者观察

企业帮扶贵在精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扶需因地制宜,关键在精准。

只有做到思路正确,落实精准,才能避免企业出现“碎片化资助”“给钱脱贫”的“花架子”情况,“碎片化资助”“给钱脱贫”只是解决群众“一时之需”,改变了一时贫困之貌,却无法助其实现长远发展。因此,企业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侧重利长远的帮扶方式。

梅州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在这一方面,可圈可点。

例如在梅江区西阳镇,梅江区梅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利用行业优势,结合西阳镇的艺术底蕴,以农田作“画布”,以彩色稻为“颜料”,一幅占地约30亩、用5种彩色稻种出来的林风眠“仕女图”成了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乡村旅游的打卡点,让农户得到双份收入的同时,美化了村容村貌。

许多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并不能直接为农民带来收入,但是通过民企的企业化运作,可以创新思路,结合实际给出精准的帮扶举措。例如将农副产品做成品牌,卖出好价钱,也可以将贫困地区开发成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消费。

这就是企业帮扶的优势,民营企业具有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资源配置高效等方面优势。有了优势,结合实际,在帮扶举措上下足“绣花”功夫,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扶根本,将会加快带动乡村振兴,让扶贫效果更加直观。

记者认为,精准帮扶要注重由内而外、由外助内的结合。“外”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要见效快,更要利长远;“内”则是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造血”功能,掌握关键技术,提高就业能力。例如长教村的改变,不仅有“颜值”且颇具“内涵”:外在看是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内在则是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

“产业+就业”乃弓之左右、车之双轮。如何选择产业、如何提供就业,同样体现了精准帮扶的重要性。

在产业方面,民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带着资金和技术,利用产业、人才等优势,将产业项目落地乡村,积极实施“精准滴灌”。在就业方面,要深入了解群众的意愿,把就业帮扶的服务工作做到点对点,以更精准的就业服务,让贫困户能够更快地找到适合的岗位。

新闻推荐

让“河长制”在法治河道里流淌

■辛平据《梅州日报》报道,自河湖长制度实施以来,梅州市河湖治理成效明显:成片漂浮物难见踪迹、各类侵占河道现象得到遏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