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林怀兰

湛江日报 2020-06-08 09:15

林怀兰雕像柯毅摄王书第(赤坎)

吴川市区梅菉西面的鉴江,在三江(鉴江、袂花江、小东江)汇流处的下游,积聚一个小岛,名叫江心岛。江心岛上的名人泥塑算是一绝,其中不乏吴川籍显赫战将,如江淮指挥使刘承忠,闽粤南澳总兵父子潘汝渭、潘韬,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敏行,还有明朝名宦李学曾、李一迪、李邦直、李日宣,让人走进历史,仰望名人,感受吴川历史文化特有的魅力。但有一位人物比较特殊,他只是一位江湖郎中,却被倍受人民敬重,他就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林怀兰。

1

《辞源》关于番薯的注释为:“基本上出于交趾,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番薯于今天属于平常之物,但于明朝番薯属于交趾(越南)国宴佳上品,属于奢侈品。清道光《重修电白县志》卷二十“杂录”载:“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腾云率乡人所建。”“番薯产于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者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去,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德,背之不义。"遂投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史料清楚地记载,当时交趾国法令规定外运番薯种要处死刑,林怀兰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将薯种带回家乡栽种,而交趾关将为感谢林怀兰的救命之恩,私放林怀兰过边关而自杀。

番薯高产、耐旱、适应性强而又不与五谷争地,还易贮存,以备随时取用。因此,番薯在饥荒之年是人们的救命食粮。关于“五谷”,我国历史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如今的“五谷”之说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番薯于国人的生存有着不同寻常的贡献,林怀兰从交趾引植番薯,可以说为解决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番薯成为了早期“五谷”粮食作物的有益补充,并改写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史。番薯是旋花科草本植物,“番薯”是粤地的传统叫法。粤地的人们常常将外国称为“番”,因“番薯”是林怀兰把原生于外国的植物带回粤地,这种植物才得以在粤地繁植并被推广到全国。林怀兰从交趾将番薯种带回,原本只在高州府吴川、电白一带栽种,因番薯具有“不患凶旱”的优良特质,益被普罗大众所接受才在粤地迅速推广,至清初,番薯遍传粤、闽、浙、赣、云、贵、川、冀、豫等大半个中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皇帝向全国下了“广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全国各地广泛种植,番薯成为我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现在番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国,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南沿海到云贵高原,到处都有。番薯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位居第四位。特别是广东,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番薯,湛江下六番薯更是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有“下六番薯贵过米”之说,成为一大品牌。几百年来,番薯依旧在湛江大地繁衍生息。

2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有“切为粒,蒸曝贮之,是曰薯粮”的记述。清朝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述:“康熙三十八年,粤中米价踊贵,赖此以活。有切碎晒干为粮者,有制为粉如蕨粉、藕粉者。”事实上,明朝万历年间林怀兰冒死将番薯种由越南带回中国,繁衍于南国大地,救困于灾荒之际。至今有民谣传唱:“有你无忧谷米贵,有你无忧肚子饥。有你无忧闰四月,有你无忧猪无肥。”清代《金薯传习录》中载有诗人黄名香《金薯咏》一诗:“一自珠崖到海滨,蔓山遍野每相因。托根得地能蕃衍,结实随时任屈伸。甘比水芝堪佐酒,功逾山药可疗贫。南邦处处传佳种,荒歉常供世上人。”诗赞番薯,甜比水芝(即莲藕),功逾山药,还“可疗贫”,事实上,多少贫苦家庭是靠番薯度日,度过艰难岁月。可见,林怀兰做了一件功德兼隆的事情。这件功德无量事情,史料多有记载,清光绪年间金武祥在《栗香随笔》中记载:“相传番薯出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南,袖之以归,种遍于粤。”福建南安人吴增著有《番薯》一诗云:“移根交趾路漫漫,从此粤中食不难。饮水有源香火久,至今人尚祀怀兰。”

林怀兰,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至今为世人所铭记。

现吴川市梅菉街道怀兰埇村,就是以林怀兰的名字命名的,村中住的亦多是他的后人。《梅菉志》载:“怀兰积埇,周遭数里,斜亘中流,相传明季林怀兰作海客,采得番薯种,船返至此,遇风击沉,日久积成沙埇。近有番薯,怀兰之力也。”“怀兰积涌”是古时梅菉八景之一。清末的吴川诗人黄炉有《怀兰积涌》一诗,诗云:“梅江江北一涌积,明季怀兰作海客。采得薯种返艨艟,羊角旅来鹢首擘。沉埋日久结成沙,别有人家喜幽僻。种瓜种薯种桑麻,自凿自种驹过隙。”

3

林怀兰是吴川市梅菉镇人,在明清时期吴川县属高州府。相传,林怀兰的外公在邻县电白县霞洞乡,林怀兰小时候在外公家读书学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霞洞生活行医,对霞洞自然带有一份特殊感情,所以他从交趾带回的番薯种首先就在霞洞种植,帮助霞洞乡民以番薯充饥度过了饥荒时期,当地百姓为纪念林怀兰“救困于灾荒”的功德,当地人更是敬称他为“番薯王”。

林怀兰死后,葬于吴川梅菉麻坡(今吴川梅菉同德路),梅菉人称为“番薯王”墓。粤西百姓为纪念林怀兰而建造“番薯林公庙”以礼祀,茂名市电白区霞洞镇卫生院院址原有一座敬祀林怀兰的“番薯林公庙”,庙内立两尊神像,一是林怀兰林公,一是交趾的关将,1956年被拆毁。该庙约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霞洞甘村人崔腾云率乡人建造,门前有一副对联:“番薯传外国,祖庙建中华”。相传霞洞各村庄民众于圩日担番薯出圩售卖时,必选最大个的番薯吊在庙里,以敬祀林公。庙前常常是摆满一担担的番薯,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卖番薯的“番薯行”。

交趾国宴佳上品,流入寻常百姓家。粤西地区至今流传番薯王林怀兰的事迹,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新闻推荐

同居所生子女谁来抚养? 法院这样判决:谁更有利于小孩成长就由谁抚养

本报讯(记者王丽莉通讯员翁远明)男女朋友感情走到了尽头,谁也不想抚养同居时生下的小孩,对于这种情况法律上如何处理?梅江区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