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悠悠始相逢

梅州日报 2020-06-05 09:16

◇叶惠娟

白落梅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想,这句话不仅用于道人生说红尘,之于一件物,一座城,也同样适合。那年,我拖着沉重的行李从五洲城车站出来,细腻绵长的梅县客家话就开始在我耳边萦绕,梅城,从此在我心底生根抽芽,在这里求学与工作,继而结婚和生子,一晃就要20年。

我以为我是懂梅城的,至少比一般的人要了解和熟知。但凡有亲朋踏上梅城的土地,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将他们带到客家公园、攀桂坊了解客家先人迁徙的历史和人文秀区的魅力,去老城走街串巷寻找地道的客家美食,沿着一江两岸看诗画梅江的新城旧貌。我深以为,我所了解的梅城足以向外人展示她的人文历史和自然之美。未曾想,同为一城两坊中位于城西的红杏坊,仿佛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未曾触及的梅城,在我生活了近20年的小城里,她一直安静地候着,不急不躁,直到这个草长莺飞的夏初,我走进了她。

红杏坊很近,她的核心范围就在梅州老城西区市场背的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一带,梅城人挂在嘴边的黄泥墩、月影塘、更楼下均属其中,红杏坊隶属于西郊街道办事处,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打个车,还是扫一辆共享单车,很快就能到达。

红杏坊很远,她从一千五百年前走来。位于梅师附小内的大觉寺距今已有1498多年的历史,是梅州创建最早的寺庙,历经数次重建,古香古色的外表展示着寺庙的建筑特色。康熙十二年,程乡知县王仕云在附近树立一座壮观的坊表“望杏坊”,寄希望当地读书人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客家先人崇文重教思想在这里完美体现,该坊表后因大火吞噬,“望杏坊”作为地名存续200余年,并于民国前期改名为红杏坊沿用至今。

你来或者不来,红杏坊都在这里,用她不急不缓的姿态,诉说着岁月。鹤和楼、都察院、醉经居、仁风楼、贻谷楼等几十座让人震撼的古宅,一座座流经岁月在喧闹的尘世中静谧,她们散落在红杏坊的土地上,如养在深闺的少女,鲜为人知。古老宅大多保存完整,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建于1903年的中西结合建筑鹤和楼,这是清末最后一期的科举秀才梁伯聪和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的故居。梁伯聪学生英才辈出,如画坛巨擘林风眠,著名雕刻艺术大师李金发等。有些老宅子还住着后人,门坪外的绿柳飞扬,青草依依,池水浮动,动静相宜。都察院门口有一畦菜地,用竹篱笆围了起来,最特别的莫过用于进出的菜园门,菜园门并非竹篾编制,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卸下了的一道木门,木门分为上下两截,下半部分是整块木板,中间是隐约可见的雕刻花纹装饰,上方是一个个镂空的柱子,木门古朴精美,只是添了些岁月的痕迹,与夏日疯长的草木相映成趣,依门留影,如同走进了一段旧梦。

一场梅雨,落在了我们踏入联科第前。顾名思义,乾隆年间居住于此的叶家连续三科考中举人,因此叶屋也被称为联科第。细雨呢喃,红杏坊已是烟雨迷离,分不清是昨日抑或今朝,同行文友落座,感叹养在深闺的红杏坊的魅力,天井落下的雨夹杂在文友门的交谈声中,如果能泡上一壶茶,在这自清朝乾隆年间保留至今的老宅子里,哪怕是喝到无味,也是意蕴悠长的。

“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是的,这就够了,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今日初见一个从光阴里走来的未曾见过的梅城,待他日定当复归,不管是三五成伴抑或独自一人,我也愿意走上半天,或者坐下来吹一吹从久远岁月来的风。

新闻推荐

全市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现场 推进会参会人员到梅县区参观考察 交流学习经验 推动乡村振兴

日前,参加全市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的人员到梅县区考察点丙村镇芦陵村、溪联村实地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