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振兴牛鼻子 变短板为潜力板 梅州通过实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试点先行,创新探索乡村振兴“梅州经验”,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兴宁“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统筹“四好农村路”、万里碧道、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振兴。
与会人员先后来到平远县仁居镇仁居村、上举村石角等地实地考察。
兴宁市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成效初显。
平远县仁居镇圩镇“一河两岸”环境提升后面貌一新。
“我的房屋外立面一改造好,就成为村中的"景点",周边群众都过来参观,都觉得既舒适又美观。”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社南村村民潘锡昌站在自家房屋前,笑着当起了讲解员。通过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不仅要让村庄美起来,更要让村庄资源活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很多村民看到村里的发展,也回到了家乡,办起了农家乐,成为游客玩赏新热点。
乡村振兴,蓬勃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梅州实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试点先行,创新探索出了一批乡村振兴的“梅州经验”。
平远县推进客家特色民居外立面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经济效益;五华优河村发展红色产业+绿色产业,落后小山村摇身变成党建示范村;大埔枫朗镇上山下村推进茶旅结合,村庄美起来、群众富起来……在近期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与会人员感受到了梅州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围绕10年时间梅州建成新时代的客都“富春山居图”目标,梅州正着力把农村的“短板”变为“潜力板”,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马吉池通讯员辜昀玥
摄影:马吉池
全盘统筹
力推乡村振兴
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平整的柏油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古大存故居游客络绎不绝,故居门前200多亩稻田长势正旺,充满绿色希望。利用“大存故里”优势,发展红色产业+绿色产业,如今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这个落后小山村摇身变成党建示范村,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乡村振兴,各显神通,变化随处可见。
当前,梅州乡村振兴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各地涌现出不少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梅州把决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纳入全省争先的工作,以奋斗体现梅州担当,以实干展现梅州作为。客都大地春潮涌动,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村日新月异,改革从来都是动力之源。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梅州被列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市,出台了乡村振兴“1+2+N”政策体系,搭建起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全面谋划“三年取得重大进展、五年见到显著成效、十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蓝图,明确到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也是这一年,梅州年度考核获评全省“好”的等次。
改革持续推进,2019年伊始,梅州探索实施“六个一”工作机制,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官微采用并在全国推广,出台《梅州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强化“指挥棒”,激励各地各单位互学互比互促,凝聚起共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试点先行,根据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梅州将乡村振兴作为“六项争先”工作之一,力推乡村振兴走在广东省第一方阵。
“大美长教,美到让你尖叫!”“网红九岭,尽显长寿本领!”对外,梅州市委书记亲自上阵为梅县区长教村和蕉岭县九岭村“打call”,在“乡村振兴大擂台”与广东21个地市对决,展现梅州风采;对内,互看互学互评互比持续开展,如大埔县举办竞选新农村示范村竞争演说评审会,村支书纷纷上台为新农村建设“吆喝”,“比武”争发展。
全市上下,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聚焦“五大振兴”和农村教育、医疗两大公共服务,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如今,农村富民兴村产业蓬勃发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省第一,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作用进一步发挥;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全市行政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部完成,新农村建设呈现由点到面、连片推进的良好局面……
良田美池,鸟语花香,往来种作,怡然自乐……恰如梅州乡村之美,让生活在农村的村民难掩幸福之感。
创新探索
形成一批
“梅州经验”
“如果没有广育村合作社的担保,那我就没有办法拿到贷款,黑木耳种植计划也会搁浅。”得益于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的改革辐射带动,黑木耳种植户杨诚从中尝到了甜头。“下一步,把土地集约起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木耳,目前已经有四户有意愿加入种植。”
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离不开乡村振兴中的创新与探索。围绕钱从哪里来、资源怎样用、村务如何管、人要怎么留,梅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五社协同全要素联动”改革便是其中之一。
“此项改革以农村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为核心,探索党支部+"五社"+"一所"合作组织机制,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广育村党支部书记黄忠铎介绍说,广育村还率先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股权量化试点工作,成立全市首家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着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当前,广育村为培育特色产业,与蕉岭县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蕉岭县黑木耳扶贫产业园,发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黑木耳500亩,带动100人在园区就业,预计年产量可达100万斤,产值超过200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为发展注入创新与探索的动力,过去一年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梅州进行了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形成一批“梅州经验”:全市乡村金融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扶持114个村试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蕉岭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梅江区、丰顺县被确定为2019年国家级、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垦造水田兑现承诺任务基本完成;五华县采用PPP模式建设63座“四位一体”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
值得关注的是,梅州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稳步落实拆旧复垦政策,各县(市、区)均将被动承接任务变为主动开展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动拆旧复垦工作。
长期以来,年久失修的农村老房屋一直都是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拦路虎”。自从启动拆旧复垦工作以来,梅州做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废弃宅基地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了拆旧复垦项目库,引导村民利用拆旧复垦更好进行乡村建设,把“拆”与“建”统筹起来。实现了土地变活、闲置变现、乡村变美、村民变富的预期目标,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
“通过拆旧复垦,我们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都高了。”平远县东石镇汶水村长潭陂村民小组村民林良灵笑着说。
截至今年1月底,全市累计拆旧复垦立项475个、面积12853亩,已累计验收项目333个、面积7215亩,通过省拆旧复垦交易系统交易平台成功交易面积3907亩,累计获得拆旧复垦指标交易收益资金约24.5亿元。
融合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齐头并进
一山千行绿,阡陌茶飘香。走进海拔1256米的西岩山脉,来到梅州大埔县枫朗镇岗头村,一片现代化管理的茶叶基地现于眼前。“过去大家骑单车去卖茶,现在人家开轿车上门来买茶……”这是岗头茶叶村茶农种茶致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大埔县枫朗镇通过省级现代茶叶农业产业园建设,带动围绕西岩山脉的隔背、上山下、三溪3个行政村,包含岗头、南坪、岽顶湖等多个园区种植茶叶。仅上山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600多元,一片小小茶叶给当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梅州是农业大市,从实际来看,大面积是农村、大群体是农民、大产业是农业。农业产业发展路也是梅州重要的脱贫路径。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梅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和巩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一县多园、多镇一业”产业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据统计,目前全市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了六十多个乡镇,带动农户8.49万户,其中贫困户10625万户。2019年,产业园内农业总产值达到171亿元,产业园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4万元至2.31万元之间。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等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作用进一步发挥。
产业振兴,拓展了梅州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新空间。
夏日炎炎,绿意盎然,走进梅州的各大乡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摆放整齐的垃圾箱、配套齐全的文化广场……眼前洁净亮丽、文明和谐的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住了乡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动,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期待。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可大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钱包也慢慢鼓起来了。”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村民温妮瑜告诉笔者,随着乡村面貌的改变,她在村内找到了工作,实现家门口上班就业。除了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外,家里养的鸡鸭鹅、种的青菜也有了销路。
过去的白沙村,300多亩的水面,长期疏于管理,污染严重。“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十分突出。而这一切的改变,正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拂之下实现的。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梅州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开展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脱贫摘帽的基础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党支部书记张胜才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不仅美了乡村,还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增收。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目前,通过扎实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全力改善贫困村的村容村貌,道路交通、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变“潜力板”,新型职业农民力量持续壮大,越来越多产业也在梅州落地开花。
■数说
梅州乡村振兴成绩单
◎建成1个国家级、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省级产业园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扶持131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梅州柚以227.5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榜首。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约1.6万元、增长8.4%,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6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工程,建成12个培训基地,培训学生3517人,培训培养粤菜(客家菜)师傅1698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76人,引进农业、林业、医疗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11名。
◎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713个,推进100所“文化祠堂”建设,创建县级以上文明镇85个、文明村近9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和保洁覆盖面达100%,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8%。
◎扎实开展百个文明善治示范村建设,创新探索出“五治一体”的新时代梅州“枫桥经验”,梅州荣膺“2019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蕉岭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县。
◎2019年,全市332条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退出率达95.1%,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99%以上,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2019年,全市乡村金融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扶持114个村试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蕉岭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梅江区、丰顺县被确定为2019年国家级、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垦造水田兑现承诺任务基本完成,拆旧复垦交易指标、获得资金位居全省第一,梅州经验得到全省推广。
新闻推荐
■林德培近日,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