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服务“不断档” 文化惠民“不打烊” 梅州利用线上平台创新开拓服务空间,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南方日报 2020-05-13 06:06

中国客家博物馆开启直播首秀,讲解员变身主播,通过镜头讲述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受访者供图

“团团圆,四四方,祖祖辈辈住中央,风里来,雨里去,围龙屋里享安康。这首童谣讲得就是梅州的客家围龙屋。”走进中国客家博物馆,讲解员正在录制短视频,随后上传到网上共享。

“云游”博物馆是当下的热点,今年3月初,中国客家博物馆带来了直播首秀,一个小时点击量达13.3万人次。

直播看展、数字阅读、云上课堂、线上非遗……这是近期不少梅州人文化生活的写照。在疫情严峻时期,梅州各大文化场馆纷纷闭馆,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按下了“暂停键”,但梅州人的文化生活并没有“打烊”,开启了精彩的“云文化”模式。

古有茶馆说书人,今有云上看戏者。当前,梅州各文化部门积极联动,为公众提供了种类丰富、品质优异的在线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文化呈现方式。对于梅州而言,这是机遇亦是挑战,线下资源与线上平台如何更好地结合?如何进一步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大幅提升,已然成为新的课题。

新形式

市民足不出户“云游”博物馆

“客家人陈列是中国客家博物馆升级改造后推出的主题陈列,大家跟着我们的镜头,先来看看第一部分源流篇。”“观众有什么想问的可以直接留言。”“有位观众留言说,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很想来梅州感受一下,非常欢迎大家来世界客都做客!”……

疫情之下,博物馆的门关上了,却打开了一扇云端的窗口。

1月23日下午,梅州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悉数闭馆。随之而来的,是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呈现出线上文化生活的新形式。特别是掀起一股博物馆“直播热”,讲解员变身主播带观众“云游”。

让历史“可感知”,让文物“会说话”。今年3月4日,中国客家博物馆与中国联通公司梅州分公司联合,率先在全省文旅使用5G远程互动讲解直播,一个小时首秀“云观展”的点击量就达13.3万人次。其中,直播峰值达7.1万人次,好评如潮。

“这是中国客家博物馆首次直播,效果很好,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实时向讲解员提问,如同身临其境在展厅参观展览。”中国客家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谢静辉说,整场直播观众都热情高涨,给他们增添了不少信心和动力。

3月14日,大埔县博物馆也采用直播的方式,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供“云游”体验,让群众足不出户欣赏珍贵文物。

“随着我们的镜头,现在所看到的这座牌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茶阳镇的父子进士牌坊,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大埔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山水风光、风物特产等,在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解中呈现出来。

当天直播讲解结束后,大埔县博物馆馆长邓亿娜惊讶地发现,竟然有15万余人次观看和参与了互动。

“云游”博物馆虽然是特殊时期的举措,但也解锁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博发展的新方式,让人意识到线上传播的明显优势。“线上直播扩大了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接下来我们也会采取线上的模式来推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谢静辉说,与此同时要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新措施

文化场馆纷纷推出线上活动

记者走进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2015级汉剧班班主任王浩用一部手机,完成了一节网课。屏幕那头的学生,做起了汉剧身段等练习动作。

“有些动作幅度比较大,例如翻跟斗这些,学生们在家施展不开,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到户外空旷的地方练习。”王浩告诉记者,高校和艺术学校暂未开学,汉剧院便通过“云课堂”的方式,督促学生保持每日的训练,目前安排了9名老师上网课,周一到周五每天4节课。

广东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疫情期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不仅继续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对于市民喜闻乐见的“周五有戏”这个文化惠民活动,也想到了应对举措。“我们在网站和公众号都推出了线上观看栏目,经典剧目的完整音视频都能通过手机观看。”王浩说,近60个音视频发布到网上,戏迷们可以线上看戏。

线下闭馆,线上开花。家住梅城的陈晓琪是剑英图书馆的常客,疫情期间虽然无法进馆,但她也因此开始用上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剑英图书馆最近举行了英文朗读大赛,采用线上收听和投票方式,让我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线上也有很多不错的图书专题。”

记者从梅州文化馆获悉,3月26日,梅州市文化馆小程序正式上线,文化惠民开启云端模式,做到24小时文化服务不打烊。“梅州市文化馆小程序种类多样、资源丰富,涵盖艺术慕课、文旅之声、文化书课、精彩视频、音乐欣赏等内容,能满足广大市民随时随地享受免费文化艺术服务。”该文化馆副馆长陈金鸣说。

今年“五一”假期,梅州市文化馆启动线上培训,推出《原生态客家山歌唱腔》《形体舞蹈花好月圆》《广东汉乐特色乐器》《国际舞入门》等课程,在线观看人数近千人次,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场馆可以“闭”,文化服务不能“断”。为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梅州各文化场馆纷纷将线下文化资源转到线上,博物馆开启直播秀、图书馆上线海量正版电子书达51万册、文化馆推出各类线上活动……在特殊的日子里,线上平台保证了日常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新机遇

加速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网上展览、掌上阅读等并非新鲜事物。打造数字化文化,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顺应公众随时随地享受文化服务的期盼。而疫情的发生加速了梅州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进程,线下资源与线上平台相结合已成为各类文化机构发展的大趋势。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梅州建成“梅州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同年上线“梅州文化云”微信公众号和APP。市民通过“梅州文化云”可了解梅州文化方面的信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红利。

据介绍,“梅州文化云”采用“一个平台、资源整合、全面覆盖”的建设模式,旨在整合全市相关文化资源,实现互联共享。其中,平台包括基础共享和梅州特色两大系统,包括有PC端、APP、微网站三大服务渠道,主要功能有文化活动、艺术场馆、艺术培训、文化团体等文化信息咨询、网上预约等。

在此次疫情期间,“梅州文化云”大展身手,推出“看演出”“爱社团”“文艺荟”“听讲座”“客家名人”“文化遗产”“客家文创”等10余个模块,为公众提供了种类丰富、品质优异的在线文化产品和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将成为常态化方式。梅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探索公共文化“互联网+”建设,打造数字化文化。目前,梅州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运营维护欠缺、数字文化人才缺乏、数据分散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等问题。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危中有机,梅州将抓好发展机遇,继续加快“梅州文化云”建设及信息化工作力度,切实做好与“省公共文化云平台”、基本文化单位的对接工作,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同时加强数字人才培训,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最大限度满足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新闻推荐

梅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通过国家八部委联审 全力推进综保区建设 加快苏区高质量发展

园区内已完成部分保税仓库、企业厂房、创新创业孵化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一眼望去整齐划一。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工人们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