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吉昌带领村民谋发展致力改变家乡面貌 退伍不褪色,回乡为民开路
穿上军装,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把最美的青春献给国防事业;脱下军装,回乡不忘初心为民开路——他就是丰顺县留隍镇溪北梅印自然村退伍军人罗吉昌。
近日,笔者跟随罗吉昌走进梅印村采访,仿佛进入一个被绿色拥抱的世界,蔚蓝的天空下,牛羊在荒野间怡然自得,偶有村民背着农具劳作归来,几个小孩在家门口嬉戏打闹……这里是哺育罗吉昌成长的家园,也是罗吉昌事业有成后牵挂的地方。
多方筹资忙于开路
2004年12月,罗吉昌参军入伍。刚入伍时,训练比较艰苦,但他咬牙坚持,别人练一遍,他就练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凭着聪明好学和苦练实干,很快他成为训练尖子。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部队里学习通信工作,罗吉昌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长为战友们的学习标兵。由于综合表现优异,年终考核均优秀,被所在连队评为优秀士兵。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06年12月罗吉昌服役期满,回到家乡开始新的生活。其间,罗吉昌开过店卖过衣服、买过汽车拉过货。后来,罗吉昌投身于惠州市房地产中介。在努力创业的同时,他把“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奉献家乡”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也作为自我勉励的动力,投身于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
“我们村位于悬崖陡立、沟壑交错的半山腰上,祖祖辈辈出入须步行9公里,约一个半小时的崎岖不平小路,才能到达韩江边的溪北村。大量农产品运不出去,山外的物资很难运往山上……”每次回乡探亲,罗吉昌心里十分着急,但由于经济困难,为家乡村民打通一条大路的梦想一直被“搁浅”。
望着层层叠叠的青山,罗吉昌思来想去,办法只有一个,修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罗吉昌于2018年联合村委会合力争取。经过深思熟虑,罗吉昌想出三条筹集资金的办法:一是动员村民自愿出钱献力。二是积极向有关部门和镇政府请求拨款。三是呼吁在外地工作的乡贤捐助。“军人辞典里没有退缩这个词,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下去。”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罗吉昌多方筹资60多万元,其中县交通局“村村通”工程资金40万元,村委会筹集25万元,目前资金缺口65万元,这对贫穷的梅印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罗吉昌并没有被困难吓退。为了筹足这笔款,他几十次从惠州市回到家乡发动村民积极捐款,首期筹得6万多元作为第一期开路基费用。接着,罗吉昌又组织村里30多位年轻人一起商讨捐款问题,带领村民共谋发展大计,在他的号召下,大家同心协力,又筹集4万多元。工程于2019年11月23日动工,历时一个多月,约三公里路基开通。
在忙碌的施工现场,笔者看到一台铲土机发出阵阵轰鸣,大块的泥土瞬间被铲开,一座座小土山逐渐被移平……在修路过程中,村民们主动提出让地。听说村里要开路,86岁老人胡必荣开会当天就捐出一千元。罗吉昌婉拒再三,实在拗不过老人,只好收下老人家这份善心。长年在家里谋生的村民罗海棠出力非常大,贡献车辆无偿填土300余方。村民罗溪发贡献三分田让路。罗伟林兄弟贡献一间房子约二十平方米,改变整段路的盲区。最让人感动的是,村民罗水洲患病住院,竟然还出资3000元。
如今,仍有三分之二路段未打,车辆还无法直达溪北村,否则,可缩短接近半小时的路程,大大解决跨镇出行难问题,“希望二期工程能早日实现。”罗吉昌说。
发展产业繁荣乡村
梅印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很多土地荒废。每次回乡,罗吉昌都萌生出产业脱贫的思路,他鼓励村民山上种植橄榄、山下养鸡养鹅。在罗吉昌的带领下,村里慢慢地发展产业,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以前村民挣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外出打工。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村里的生活也像城镇一样方便,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对于村民生活的改善,罗吉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走进梅印村,田野里,瓜果飘香,鸡鸭成群……四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物产丰富的景象。经过几年的努力,梅印村已形成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罗吉昌要改变家乡面貌,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更加坚定。“待时机成熟时,我将与村民达成合作协议,成立梅印合作社,继续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罗吉昌介绍。
“虽然现在不穿军装了,但我依然记着自己的使命,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回报乡亲,更好地服务社会,将军人退伍不褪色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带动更多农民创业致富。”交谈中,罗吉昌黝黑的脸庞仍然显露出军人的刚毅与坚定。(张佳胜)
新闻推荐
长沙圩坐落梅江东岸,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过繁荣热闹的黄金岁月。(林翔摄)长沙古圩一角●戴纪提从梅城往南10公里,秀丽的梅江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