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八乡山茶叶新芽受冻及时启动保险理赔 一杯嘉应好茶 蕴藏多少滋味 全市茶叶种植规模突破30万亩、第三届广东茶业大会将在梅州举办……
春到极致是四月。茶,成为这个季节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梅州各大茶区、茶山上也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
茶在梅州落地千年,岁月年轮中亦伴着清幽茶香。近年来,梅州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据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梅州市茶叶种植规模已达到31.3867万亩,面积与2019年同比增加5.6%。回望20年前,梅州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3.8万亩。而从2017年底种植规模近20万亩,到今春迈入30万亩大关,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数字的变化反映嘉应茶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作为梅州市乡村振兴产业抓手之一,梅州市先后成功申请4个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产业发展注入2亿元扶持资金,撬动社会资金达到4.36亿元。
●本报记者张柯傅思林
通 讯 员肖铭浩陈裕锋
古树逢春
老茶区迎来新变化
晨起山间,云雾尚浓。沿着蜿蜒曲折道路,穿过山林与晨雾继续上行,便来到丰顺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基地。站在千米茶园的观景台上眺望,云蒸霞蔚,群峰迭起,苍茫云海如瀑倾泻而下;俯瞰茶园,现代化基地绵延与山色融为一体,历经百年的古茶林依然生机盎然。
梅州种茶历史也可追溯至公元800至1000年间,清代期间就涌现出梅县清凉山绿茶、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绿茶、丰顺马图绿茶、平远锅叾绿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和大埔西岩乌龙茶等多个历史名茶产区。
悠久的历史为嘉应茶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留下了产业基础和宝贵的种质资源。广东苏记祥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勇平是家中第四代种茶、制茶人,“我们族谱记载,十二世祖迁居清凉山时已经开始种茶,不过当时是少部分种植,如今我们是第二十世,清凉山已经是家家户户种茶”,其家中百年古茶树被列为梅州市茶树种质资源保护。
2009年,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科研人员就历经数年走遍梅州八大地方历史名茶产区,并从当地特有的茶树资源中选出37个品质特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茶树单株作为新品系。经过10余年的繁育、种植、品比、试制,筛选出5个各方面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优良品种是其茶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选育出适合梅州种植的品种作为主打品种,并加以推广,是促进梅州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肖丽红说。
马山生态茶园基地内百年老茶树树枝挂上的“胡须”状藤蔓是时光的印记。但这座高山茶园里处处皆可看到“新理念”痕迹和“新事物”身影:山地轨道机、水肥喷灌系统、雾炮增湿机、全自动制茶生产线……有机生态茶园理念让企业更早一步拿下了茶园、产品双有机认证。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保护老茶园、传承传统客家炒绿同时,企业也积极迎合外地市场、年轻群体口味,通过客家炒绿与新会青柑融合,推出“小柑绿”“陈年柑绿”。“年轻一代已经逐渐成为茶叶消费市场主力,我们从去年开始增设淘宝直播带货形式推介马山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营销战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企业负责人说道。
茶旅融合
特色产业凿出致富路
眼下正是大埔县西岩山茶园旅游季。尽管受疫情影响,来此游玩的游客不及去年,但漫山遍野的茶,延绵起伏的绿,依然吸引不少游客自驾前往。
岗头村位于大埔西岩山茶核心区,全村村民以茶为生、以茶致富,村中大小制茶作坊随处可见,如今村民也走上了茶旅融合发展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去年旅游产业路正式全线打通,串联起三镇十村累计3万多亩西岩山茶田,”梅州凯达茶业负责人、梅州市茶叶协会会长赖法卫告诉记者,得益于道路拉通,西岩山茶田实现“化零为整”,不仅游客可以尽赏茶田美景,企业收购茶青运输时间比平时缩短一半以上,对茶叶品质提升大有帮助。
行走其间,引人瞩目的不仅是茶山美景,还有沿着村路开辟的大大小小名优茶树品种园,不仅有奇兰、小叶乌龙等优良茶树品种苗圃,更有来自西岩茶业集团选育的岩中玉兔、凯达的香妃翠玉等特色品种苗圃。“香妃翠玉母株只有20多株,价再高也舍不得卖,但我们还是移栽两株母株到苗圃园里。优良品种只有大家都来发展才好,才能把蛋糕做大做圆。”赖法卫说。政府在积极推广优良种苗之外,企业也通过合作社和优质优价收购,将标准化种植及采摘规范传导至农户。“以香妃翠玉茶青为例,按要求种植采摘的,仅一斤茶青收购价就能达到三四十元。”赖法卫补充道。
座座高山曾阻挡发展的脚步,但如今茶叶则为茶农凿出了致富路。平远县东石镇锅叾自然村是锅叾茶的产地。得益于当地出台的系列扶持政策,村民们积极优化衰老茶园、开辟新型茶园,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时引进先进制茶设备,改良做茶工艺。仅今年春,全村新增茶树面积约450亩。“我自家今年预计能产近2000斤茶,头春茶价格每斤160元至400元间,还没采完,就被各地茶商订购。”锅叾茶农林远海靠着百亩茶园实现耕山致富。
齐头并进
新科技助力企业“双赢”
茶业是梅州传统优势产业。梅州市茶园面积位居全省前列。与省内其他主产区相比,梅州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齐全,呈现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共同发展的格局,产品更为多元。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部门获悉,梅州市已成功获得第三届广东茶业大会承办资格,同时,梅州市正积极制定嘉应茶“12221”营销方案,推动“嘉应茶”走进更大市场。各大茶企纷纷发力,与技术结盟、与创新为伍,提升茶叶品质、丰富嘉应茶味。
传统产业的现代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除了头春茶使用人工采摘,二春茶和秋茶用采茶机采收,原本1亩地需要10个人,现只需要2人操作机器1小时即可完成。”苏勇平说,由于机采效率高成本低,机采制作的成品茶可实现价格亲民、利润可观“双赢”。
目前,大埔县西岩山岽顶湖茶场正加紧为全新展销加工一体化大楼进行最后装修。这是大埔县茶叶产业园建设项目之一。赖法卫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茶业日加工量不仅实现翻番,而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也将为茶园管理提供精准数据。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模拟日光照射萎凋场或将改写晒青受天气影响的被动局面。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对梅州市茶产业发展而言,无疑起到了“硬件上”固本强基的作用。“软件”方面则通过提升茶园管理和制茶工艺水平,推动传承与创新齐头并进。 “传统特色我们要发扬光大,走出梅州市场则要融入高香型、花果香型口味,这需要选择合适品种,并在采摘和制茶工艺进行细节处理。”市农林科学院茶业专家、高级农艺师黄海英说。
院地共建也为“嘉应茶”产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加强与梅州市多家茶企开展深度合作,对茶树新品种的产品进行开发,推出具有水蜜桃味、玫瑰茄、原味等3种口味的速溶茶产品。广东省农科院梅州分院办公室主任国彬告诉记者,省、市农科院对茶产业实施包括茶园土壤高效培肥等品质栽培技术、建立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茶叶加工指导与示范推广、古茶树调研与保护、茶树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利用等大量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
嘉应学院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李继红教授认为,要提升嘉应茶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还应推动嘉应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嘉应茶龙头企业,打造嘉应茶品牌领导者,带动嘉应茶特色产业发展。从企业而言,应找准品牌定位,聚焦绿色环保健康消费理念,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并通过创新营销方式,如定制营销、精准营销、体验营销,提升茶叶感知质量,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
保险让茶农不再惧怕“倒春寒”
本报讯(记者廖键通讯员王洁)人间四月采茶忙,可还没等到采茶,茶树就已经被冻伤了怎么办?由于受低温自然灾害的影响,丰顺县八乡山镇的部分茶园遭受不同程度的减产减收损失,已投保的茶农茶企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理赔。
此次受灾的丰顺县老苏区茶叶专业合作社、丰顺县八乡山蝉联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丰顺县八乡山镇,该地海拔较高,大部分春茶品种都是在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突如其来的低温让人毫无防备,导致即将抽芽的春茶芽芯被严重冻坏或冻死,受灾面积达53亩,茶叶产量受到较严重影响。中国人寿财险梅州公司接到出险报案后,快速启动理赔服务,目前已将赔款支付至农户账户,切实减少茶农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损失,助推复工复产。
一直以来,茶叶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一旦受灾,茶农只能“望茶兴叹”。特别是每年冬季及2月下旬到4月春茶采摘的关键时节,极易遭受低温霜冻的自然灾害,导致茶叶减产、茶农减收,对茶产业发展极为不利。2018年4月,丰顺八乡山蝉联村就曾遭受“倒春寒”,一夜之间致使1000多亩茶树冻伤,因为没有“保险”,当地茶农损失惨重。在经历过这次自然灾害后,茶农非常盼望能够实现茶叶种植保险,提升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梅州市于去年印发《梅州市茶树保险实施方案(试行)》(简称《方案》),面向梅州市20万亩茶田投放保险,以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茶农茶企稳定增收,提高茶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茶树的政策性保险赔付金额为2000元/亩,保费的80%是由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茶树种植企业(或种植户)最多只需负担20%即每亩12元的保费。
本版摄影:连志城钟小丰
新闻推荐
●蒋述卓翰儒(丰顺县文联主席)经营他的小说是很细心的。他的中篇小说《家园》总共七篇小说,每一篇都有它独有的故事,枝枝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