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凝聚发展合力 党建引领促脱贫 凝心聚力共攻坚

梅州日报 2020-04-24 10:23

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引导村民自愿让地,建成美丽的田间绿道。(林翔摄)

●本报记者刘晓娟

见习记者赖运香

湖中村变了,从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坚强基层战斗堡垒的标杆,从一穷二白的“后进”变成了产业兴旺的典范;玉水村变了,“厨师之乡”成为其响亮的招牌;填江村变了,党建扶贫车间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东岭村变了,打造“红色村”为其注入发展新动力……

在梅州,一个又一个像这样的贫困村正在发生着蝶变,而催生这种蝶变的,是梅州市抓党建促脱贫的实践成果。

2016年以来,梅州市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坚持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对接融合,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助力党建,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头雁”领航

建强战斗堡垒

暮春时节,走进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笔直宽阔的马路穿村而过,路旁绿树成荫、路灯整齐,看起来干净清爽。站在村委会门口,放眼望去是大片绿油油的稻田,绿道随着蜿蜒的水圳可直达村民家门口。中午时分,十来个村民准时从兰花基地下班,骑着摩托车回家吃饭……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如今的湖中村已经几乎看不到四年前被列为省定贫困村的穷和困。

提起今天村里的变化,村里的群众无不称赞他们的好书记何俊霞和如今的村“两委”班子以及扶贫工作队。

2018年,通过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外出优秀党员何俊霞被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干部一起沿路打扫卫生,连续三个月,每周二打扫一次。由党员干部带头,最终带动了不少村民自觉参与村里的保洁工作。”谈起如何抓党建带班子,何俊霞表示“秘诀”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随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这位本科毕业的“80后”女干部切实发挥了“头雁”作用,在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管齐下改变了班子“党建意识薄弱、责任缺失、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的问题。

“党员干部做事有决心、信心、公心,就能换来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何俊霞告诉记者,去年,由党员带头,湖中村成功引导100多户村民自愿让地支持田间绿道建设;村党支部引导扩大了村里原有兰花产业的种植面积,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在多方支持下,引进企业建设100多亩以小龙虾养殖为主的生态种养基地,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加上村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头参与,带动了不少村民自发参与种养。如今,湖中村全口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6年不到7000元提升至11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1200元。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在梅州市的众多乡村,像何俊霞这样的“头雁”还有很多。选好一人,带活一村;连成一线,激活一片。近年来,梅州市始终把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县管镇抓”,2018年来共调整撤换115名“四不”书记;同时精准选派39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和349名驻村党建指导员,动员2392名机关干部回原籍村帮助开展工作……通过选、带、育、管,一大批“头雁”成阵示范,成为以党建促脱贫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

支部统领

带动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是梅州市立足产业发展、党建固本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梅州市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发动303个企业党组织与村 (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在贫困村开展了434项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同时实施 “十百千示范计划”,推行 “党组织+公司+基地 (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夯实贫困村经济增长基础。

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菌种厂,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将原块木材进行加工,有的负责包装菌包,还有的将菌包高温处理。这些菌包均用于栽培灵芝,而灵芝是东岭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其中一种特色农产品。

“通过电商技术培训,我们集约化发展养蜂业等传统产业和串联紫灵芝、金线莲、香菇等基地,形成集群规模产业带。”东岭村党支部书记吴仕兴说,基于 “党组织+公司+基地 (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该村引进了蕉岭县五福之乡长寿食品有限公司,指导农户种植紫灵芝、金线莲、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共210亩,既为村里提供了50个就业岗位,又可增加每年约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同时合作社带动农户林下养蜂,每年每户大约可增收3000至5000元。

无独有偶。今年初,兴宁市坭陂镇文德村也引进板栗南瓜种植基地,发展了5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基地给予技术指导、保价收购,保障贫困户收入。目前村里贫困户总共种了约6亩。”广州天河区贸促会驻文德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黎永告诉记者,板栗南瓜预计亩产量3000斤左右,保底亩产值7500元,成熟后将由梅一客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进行保价收购,预计可为贫困户带来4.5万元收入。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建在基地上、建在合作社里。近年来,梅州市围绕红色旅游、特色民宿、林下经济、肉鸽养殖、中草药种植和蔬菜种植等绿色产业,各村党支部、党员干部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扶贫格局,让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三管齐下 打响经济“突围战” 梅州以更大力度护航“六稳六保” 全力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复苏

在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戴着口罩加紧赶制订单。受访者供图四月梅州,活力逐渐恢复。生产车间,机器繁忙;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