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范华隆带领村民发展橄榄产业 小橄榄圆致富梦
丰顺留隍镇小东村橄榄种植面积1000多亩,橄榄专业户60个,迄今已经形成“户户有果收”的生产发展格局。40多年前,一位村民率先在村里种植橄榄,从而带动全村因地制宜发展橄榄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子。他就是今年75岁的小东村五丘埔自然村村民范华隆。
●张佳胜罗佳凯
种植橄榄第一人
小东五丘埔自然村距离留隍圩镇10多公里,镶嵌在青山绿水环绕的山腰上,风景优美,宁静祥和。村民的房屋依山而建,村内山多地少,收入较低。
198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范华隆听说潮州市潮安区有人种植橄榄发家致富了,便决定自己也尝试一下。 “我村日照时间长,气候温暖湿润,低温冻害少,拥有中性沙质土,完全适合种植橄榄。”范华隆找来200棵橄榄苗种下,是小东村第一个“吃螃蟹”种橄榄的人,也是依靠橄榄产业致富的第一人。
“那时我到处跑,多次到广州市果树研究所购买橄榄苗,每次都需辗转几趟车带回家,十分辛苦。”范华隆说。为了种好橄榄,他每天驻扎在山上,通过书本自学橄榄种植和管理知识,并通过反复实践和摸索,很快便成为橄榄树的嫁接能手。待有一定经验后,范华隆又把橄榄苗送给村民种植,召集村民商议橄榄树的管理办法、病虫害防治、新品种选择以及交流嫁接技术。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范华隆培育出口感清新、肉质细腻、嚼之无渣、回味甘甜的高优甜橄榄。
贷款开路惠民生
1990年,范华隆培育的橄榄获得亩产5000公斤的高产。然而,由于五丘埔没有公路,村里的橄榄无法及时运输到外面去卖,交通瓶颈严重制约橄榄产业的发展。“从留隍圩镇到五丘埔有10多公里,人们进村除了坐船就是徒步。村里唯一的山路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连同缥缈的云雾,像一条缠在山腰间的玉带。每次有村民生病只能背出山,甚至使用担架抬。村里也曾发生过孕妇得不到及时医治,不幸丧命的事件。”回想当年,范华隆仍不由地叹息。
修路,迫在眉睫。经过深思熟虑,范华隆一边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不辞辛苦翻山越岭深入山里进行反复实地勘察。通过一个月的努力,他最终确定施工方案,从五丘埔至仙峰村打通一条山路。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此,范华隆每天早出晚归组织村民带着锄头、土簸箕等劳动工具,分散到山上各个路段凿石开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范华隆就进行分段处理,每户负责几百米,大家勒紧裤腰带开村道,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此外,凡是涉及村民们的山地,没有一分钱赔款。村民每天无工钱不说,还要自带米菜上山干活,但大家都无怨无悔,觉得跟着范华隆干,路通的日子就有奔头。
就这样,范华隆天天在山上劳动,手磨起了泡,不知流了多少血。收工后不敢洗手,一洗手,伤口便钻心地痛。每天收工回到家,范华隆腰疼得躺在床上直打滚,他只好从山中采来草药热敷。“当时我自掏腰包购买猪肉送给村民,家里人很支持。”为了开通这条村道,范华隆还私自向信用社贷款1万元,用于赔偿外村村民的田地和农作物。一些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得知村里开路的消息,也纷纷返乡参与其中。
然而,在开挖外村村民的田地时,范华隆却遇到了“硬骨头”。开路要经过不少肥沃的良田,许多村民因此不满,肆意刁难阻挠现场施工。调解中,范华隆提出:“除赔偿外,用我家的肥田来作交换。”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最终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也打动了村民,大家把思想统一到开路上来,跟着范华隆一段一段挖,一个矛盾一个矛盾地解决。
1993年底,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五丘埔至仙峰村的道路终于大功告成。2012年,该段道路由政府部门牵头,村民筹资实现了水泥硬底化。
路通财通,村民们在村里种果树种姜,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外面的姑娘也愿意嫁进来了,范华隆的橄榄产业更是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品质上等的橄榄,市场非常紧俏,一直备受广大客商的青睐,以产地直采的形式进行包销,一年的产值达到10万元。”范华隆笑呵呵地说。
带领村民齐致富
致富后的范华隆,着力引领村民发展橄榄产业,从品种引进改良、苗木培育、种植技术推广到销售门路,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还经常与村民探讨橄榄优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保鲜以及橄榄的加工与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大家做大做强橄榄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在范华隆的影响下,村民范玲隆率先加入了橄榄种植队伍。除留下1亩坡耕地种水稻外,他把余下的坡耕地全部种上了橄榄,成为村里橄榄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村民范贵栓也大面积种植橄榄,现在每年不仅拥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还成了橄榄经纪人,收购村民的橄榄,再运到外地销售。据了解,范华隆的橄榄基地有50多亩,辐射带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种植,目前小东村有橄榄林1000多亩,是名副其实的“橄榄之乡”。此外,范华隆还带领村民开拓了橄榄产业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走进五丘埔橄榄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望不到边的橄榄林。范华隆已经75岁了,只要天气好,他每天都要到山上看看橄榄林。“我们将逐步完善橄榄产业配套设施,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和壮大橄榄产业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力推动我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范华隆说。
新闻推荐
张玉(左)与任课老师沟通网课选题。(林玉莹摄)●本报记者林玉莹“抗疫特殊时期,课堂从校园搬到线上,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全新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