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荆州的客家人
●李定民(湖北)
编者按: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全国人民心连心,时刻关注着疫情。截至目前,梅州已派出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征战疫情防控第一线,其中第三批医疗队正与湖北荆州人民一道同心抗“疫”。本文作者是在荆州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梅州人,且看他笔下梅州与荆州的缘分——
荆州是湖北江汉平原上的历史名城,三国时,蜀将关羽曾在此驻守,它也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故里。古城的中心城区是沙市,它濒临长江,晚清时就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这里交通发达,商贸兴盛,人文荟萃,被湖北人称为“小汉口”“江汉明珠”。
新中国成立前,鲜有南方人在此闯荡,更难见到客家人的身影。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情况才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是中南行政区的首府,许多大学设在这里,是闻名全国的大学城。广东学生和港澳青年都喜欢到此求学,其中就有不少来自粤东地区的客家学子。
这些客家学子经过几年学习,一部分回广东工作,一部分留在湖北,另一部分被分配到全国的其他地方。笔者1953年考进华中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后改美术系),1957年毕业后自愿要求到荆州工作,分配到沙市中学。
报到那天,我在校办遇到了同时来报到的四个人,其中一个湖南人,一个湖北本地人,另外两个都是我们广东客家人。其中,熊展勋是我兴宁新陂同乡。到校第二天,在食堂又遇到三个讲“半生不熟”湖北话的人,他们是前一年从华中师范分来的。一个是教俄语的李宇平(梅县人),另外两个是我在兴宁时就认识的巫鑑良和张伟腾,也是华中师范毕业的。我与巫鑑良在兴宁一中读高一时还同住南院明伦堂宿舍,是很好的室友。两年后,又有几个客家人来到这个学校,其中有两个兴宁人,彭志强和刘怀清。那么多客家人分到同一学校教书,着实难得。
沙市中学与兴宁一中,远隔千里,可说是个远亲。两校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兴宁一中是省重点中学,沙市中学也是;兴宁一中出过众多专家、名人,甚至院士,沙市中学也是。沙市中学不如兴宁一中的就是从没有出过一个国脚,只有一个男子羽毛球金牌得主。还有一点特别有缘的是,在沙市中学任教的六个兴宁人,曾经都是兴宁一中的学生。四五年前是兴宁一中的学生,四五年后就成了沙市中学的老师了。这可真巧啊。
来荆州的兴宁人,大多从事教师工作,在市一中、二中、四中、五中、六中、小学、教育学院都有兴宁人。在机关、工厂、医院、商界也有一些兴宁人。此外还有几个从兴宁和新疆等地转学到荆州来的亲属。
我们这些客家人,进教室、办公室、到商场、菜摊,就讲普通话。闲暇,我们几个客家人碰在一起就讲家乡话。当地学生挺喜欢听我们几个老乡对话,叽里咕噜听不懂,有的学生很纳闷,问我们是不是从缅甸、越南过来的。
一群客籍教师到来,受到当地教育界的欢迎。大家都不负众望,尽职尽责,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不俗的业绩。其中,笔者与刘怀清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市五中校长陈毓华和沙市中学教师巫鑑良、张伟腾事事带头,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陈福超由于其对改善市容市貌上有突出贡献,多次受到省市领导夸赞,成为市劳模、市人大代表。笔者在形势的鼓舞下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培养了一批美术新人,先后当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劳模,并先后出版两本画集。此外,还有兴宁人彭志强敢想敢干,陈思恺教辅融合,熊展勋和李定欧多才多艺、全面开花,在荆州人的心中都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说广东老师都很棒!
还有一些在工厂、医院和商界工作的兴宁人,我平时接触不多,情况不很了解,据说他们都干得特别好,他们的子女也很有出息。
20世纪五十年代来荆州工作的兴宁人,大家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努力,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子女也在父辈的影响下,都有良好的表现,都有骄人的业绩。他们中有校园学霸,也有高考状元(有三人进了清华大学,有多人考进武大、华师、华科、湖美等名校),他们现在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小学校长,有科技专家,有产业工人;有教坛名师、艺术名家;有的留鄂创业,有的出国深造,他们都继承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没有给兴宁人丢脸。
我们这一群兴宁人,彼此关系都很好,一二十个小家庭就像一个大家庭,碰到困难时,都会相互帮助,特别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蒸了一锅番薯、钓到一条大鱼都让大家分享。甚至两家人的衣服都晾在一条长竹竿上,也是常有的事。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日的客家小伙,如今成了湖北老人,把湖北荆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大家虽然远居荆州,心里却日夜思念养育自己成人的粤东故乡。前些年,身体还硬朗,可携儿孙返乡探亲祭祀;这些年,身体大不如前了,但仍盼望有那么一天,身体好时,再踏上回家的路,再次观赏家乡的山河美景,再次听听幽默风趣的山歌对唱,再次吃吃客家的各种美食,再次品品兴宁单丛茶,再次遛遛往日的旧城小巷,还要踩踩新城大马路和摸摸南院的老院墙……
新闻推荐
疫情当前,李睿坤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杨科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无情袭来时,蕉岭县公安局文福派出所李睿坤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