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每一份微小的力量 百姓抗疫故事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爆发,牵动了全国上下人民的心,防控感染,抗击疫情,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大家一起“宅家”就是凝聚我们微小的力量抗击疫情,担任志愿者则是另一种大爱的体现,而对于远方,我们只有默默地祈祷与祝福。
荆楚大地有至亲
●万自明
走过全国很多地方,但我对湖北有独特的感情,因为那里有我至亲的人。
岳父岳母有五个孩子,因为岳父当年在湖北地质队工作,两个大女儿跟随父亲到湖北工作,后来都嫁在湖北。大姐成家在孝感,二姐成家在宜昌。
两个大姐本是客家妹子,但经过荆楚大地的润泽,显得高大秀气,脸色特别红润,如果不是还满口的五华乡音,接眼的人都会觉得是北方妹子。
早年,每逢春节,当岳父和两个大姐从湖北回来,带回大包小包的年货,那是全家最高兴的时候。爱人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最骄傲的就是她童年的幸福,从来没有愁过吃的穿的,衣服在同龄人中是最漂亮的,每天都是蹦着去上学的……而这个基础是一家有三个人吃“国家粮”,他们每月准时从湖北寄过钱来,常居五华的丈母娘生性善良慷慨,经常接济邻舍子叔,让整个村的人都十分羡慕。这也让我对湖北充满了向往。
2005年,机会来了。丈母娘带领我一家三口和连襟的两个小孩,从五华出发,傍晚到兴宁火车站乘车,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直抵武昌站。大姐夫早已经在车站等候,把我们领上了小汽车。驰骋在看不见山的江汉平原,荆楚大地“鱼米之乡”的风景清新扑面,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孝感。
孝感是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大姐夫对丈母娘的热情孝顺让我感动,他当时在单位已经是中层干部,但一回到家就系上围裙,为我们腌凉拌菜,洗碗、拖地,忙个不停。大姐准备了大批美食,孝感麻糖的香、甜、薄、脆令人回味,孝感米酒让我觉得就像我们梅州客家人的娘酒制作过程中的“原浆酒”,其因甜润爽口、浓而不沽、稀而不流,毛主席都称赞其“味好酒美”。大姐带我们到了董永公园参观,董永故事让人感动,我记得孔雀张开了美丽的翅膀,我们在旋转轮快乐飞翔。
过了几天,我们坐车从孝感直抵宜昌市夷陵区,到了二姐家。我们专程游了三峡大坝,登坛子岭。二姐夫也是老地质队员,憨厚老实,总是笑眯眯的,为我们做了大碗大碗的美食。他们夫妇拿起擀面杖,一齐为我们包饺子,那个手艺的娴熟让人赞叹。二姐还带我们逛市场,为我们每一个人买一件新衣服。
时光可以流逝,亲情从未走远。近年来,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大姐的女儿出嫁,丈母娘带着老家的子女乘着高铁到了湖北参加婚礼,大姐的女儿随后定居南京。2016年,我带丈母娘游北京长城后,直飞南京,大姐的女儿带我们游南京古城,品南京美食。二姐的儿子自己开公司买了小汽车,一家人自驾从湖北回到五华过春节,又到梅城玩,到雁鸣湖、客天下等地观光,赏梅花,探美景,品美食,二姐的孙子“牛牛”亲昵地叫着“广东奶奶”,很是可爱。大姐晕车,去年坐飞机从南京飞到了揭阳,家里的外甥专车去接回来,旅途再也没有颠簸。
庚子年头,本是好光景。丈母娘原计划到宜昌过年,但一场疫情,让我们虚惊不已,没有去成。
在梅州,我们十分惦念湖北的亲人。我打电话给孝感的大姐夫和宜昌的外甥,他们均在电话里头乐呵呵地说,“还好,还好,超市粮油蔬菜充足,生活有保障,就是相邻不远的小区有确诊的,但都实行封闭管理了……”
那就好,那就好!
愿疫情早日过去,愿湖北安好、中国安好!愿我们的至亲再回南粤,再回梅州赏梅……
“怕病”的老赶
●马海霞
老赶这辈子最怕得病,偶有伤风感冒流鼻涕,他便杞人忧天,以大病重症待之。老赶就是这样的人,病还在十里外呢,他先迎风跑出五里准备战斗了。
老赶去年冬天,感冒一周未好,吓得急吼吼跑去医院各种检查,花了一千多元,检查出肺部长了个小结节。医生告诉老赶,肺部结节就怕长,建议老赶定期复查。老赶异常恐惧,出了县医院直奔市三甲医院复查,路上在同事群里各种哀号,话里话外透露出生命倒计时的恐慌。在医院候诊时,老赶微信告诉我:恐怕是癌。几分钟后,老赶微信告诉我:医生说我没事,不必担忧,定期复查就行。老赶满血复活了,还在群里发了个大红包,庆祝“重生”,那天估计他一蹦三跳回的家。
老赶有了大医院医生的定心丸,放松了许多。可没过多久,武汉疫情又让他牵肠挂肚起来。那几天老赶对同事小微特别关心,小微对象小张在湖北从事销售工作,经常出差武汉,小张所在单位离武汉仅一百里。老赶天天提醒小微一定要让小张出门戴口罩、勤洗手,能早回来便赶紧坐车回来。
小微对老赶的关心深表感激,将返程日期第一时间告诉了老赶。1月22日小张从湖北坐火车返乡,得知消息后,老赶又建了个新群,同事领导拉进去不少,唯独没拉小微。老赶在群里说,现在是非常时期,要不要通知小微,小张到家后,她也不要上班了,先在家待几天?
老赶的话大家都明白,但这件事由谁来说比较合适,是个问题。经理让科长通知小微,科长支支吾吾说,自己是最小的领导,人微言轻,此事重大,还是由大领导发话比较好。最后推来推去,最后老赶拍板,还是上报老总。
老总当即决定,让小微带薪留家休息。小张回家第二天,武汉封城,小微也被通知暂不用上班。这次老赶早迎出了五里地,值得点赞。老赶说,其实当晚他又和在派出所上班的同学打了一声招呼,把小张返乡的事情如实汇报了,23日一早,社区医院的医生已经赶到小张家中量体温了,估计他们一家都被通知在家自我隔离了。
除夕单位放假前,老赶嘱咐大家,过年紧闭家门,将拜年、走访者关在门外,安心在家待几天,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初二一早见老赶发了朋友圈,他戴着口罩在小区门口坐着呢。问老赶,怎么不在家待着。老赶回复,他在值班。原来老赶参加了社区疫情防控志愿队。他说,与其在家等着疫情过去,不如积极加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往大了说是为小区做贡献,往小了说是为家人保驾护航。
自从他加入了志愿队,朋友圈的风格都改了,每天都是来自社区一线的报道:张贴倡议书、悬挂横幅进行宣传、为进出居民量体温、对重点单元进行巡查、为自愿居家隔离住户送物资、对重点场所进行消毒……
有时老赶在小区门口值班也会在朋友圈发一些搞笑视频,比如拿着大扫帚“扫”走走亲戚的人员;拿着大木棍站在小区门口,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老赶说这些都是大家自娱自乐自导自演的,只为缓和紧张气氛。没必要过于忧虑,只要防控到位,病毒肯定被击退。
老赶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忍不住在老赶朋友圈下留言:有你们在前方负重前行,才有我们安心在家的岁月静好。老赶回:我没那么高尚,不过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病还在十里外呢,我先迎风跑出五里准备战斗了。
这话此时说,别样滋味在心头。
“蜗居”的一天
●袁力
早9点,手机铃声准时响起,“嘟-嘟-嘟”像警报一样弹出了“今日关注”。我拍拍晕沉沉的脑袋,转了个身,继续闭眼。“叮叮咚”又来了几条微信,我披衣起身浏览新闻,换来几声长吁短叹、心惶惶然。老公在一边说道:“甭看了,没有被感染病毒,估计也被新冠肺炎吓软了。”我只能自我解嘲,没办法,谁让我身上有一颗挥之不去的“忧国忧民”之心呢!
吃着例行的早餐,看着歌舞升平的电视,我再一次为家里的老人充当了播音员,“新冠肺炎确诊5926例,确诊人数超非典,死亡达132例……”公公默不作声,随手翻起身旁的报纸,婆婆终于用上了略带刺鼻的消毒水,沾湿拖把奋力拖地。
大年初五,阳光甚好,我本想出去走走,但想想寥寥可数的口罩,还是忍住了。于是乎,拆洗了被单、床单等一大堆衣物,送到天台上暴晒,顺便在那溜达几圈。阴霾未散,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太阳升起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午饭后,我照常小寝,照旧睡不着,起来的时候腰酸背疼,肚子也感觉不舒服。忽地想起新冠肺炎有肠胃反应、四肢疼痛等症状,不由慌了,抽出体温计量一下。看着醒目的36.5度,揪着的心才慢慢舒展。这时才觉得刚才的自己甚是神经过敏,反应过激,连忙科普一下《突发疫情时的心理调适》。
尽管我少出门,勤洗手,出门必戴口罩,可是家里仍有“逆行者”,老人和老公天天出门,天天不戴口罩。我怎么劝也不管用,心想:“十八线的小县城怎么不向北上广学习一下,出门不戴口罩作违规处理!”着急也没用,他们一回来,我只能提着一把酒精喷壶,往门把、沙发、桌椅等一一喷洒,360度无死角,当然,孩子的房间是喷洒的重点。
时钟滴滴答答,像个蜗牛似的,好不容易才迈到3点。规定的运动时间到了,孩子一万个不情愿地从电脑前抽起身,陪我打起了乒乓球。没有乒乓球台,只能用上饭桌,孩子打得无精打采,没劲儿也得完成,现在运动已经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单手插兜,一边心不在焉地挥着拍子,一边问:“妈,啥时可以出去打打篮球或踢踢足球?我都三天没出门了!”我故意打得兴趣盎然,接口道:“快了,这几天风头过了,就可以出门了。”
完成了锻炼一小时的任务,看着窗外灿烂的阳光,我终于忍不住了,戴上口罩、帽子和手套,全身封得严严实实出了家门。路上,明晃晃的太阳挂在天空,那么明媚,那么可爱,给人带来温暖,给人带来希望。这个非常时刻,人们都无比迫切地希望春天的到来。我来到药店,按照网上的方子捡几剂中药。在药店不过呆了五分钟,不下十个人来问店员,“还有口罩卖吗?”问到后来,店员都懒得出声了,只是麻木地摇摇头或摆摆手。想想家里的口罩,我一方面暗暗夸自己英明,赶在年前买了一批口罩;一方面又暗暗发愁,为数不多的口罩不知能支撑到几时?
晚上,晚餐也不像往年春节的大鱼大肉,清淡精简了很多。一家人边吃边聊,仍是绕不开新闻时事。公公大大咧咧地说:“形势严峻,但生死由命,一个人的命生来就注定的,也不必太恐慌。”我忍不住反驳:“一个人遭殃,全家都倒霉。该防范的还是得防范!”婆婆:“唉,流年不利,摊上鼠年,过个年都恓惶。”老公出声了:“这是封建迷信,新冠肺炎从农历新年前就开始了。现在,要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医学,一切都会扛过去的。”我翻了个白眼:“请问,配合政府的防御新冠肺炎八件事,少近人堆、多戴口罩、勤快洗手等,你做到了几条?”老公无言以对,端着碗跑去客厅看新闻了。
晚饭后,一家人整整齐齐在客厅看到钟南山院士的权威访谈。钟老谈到武汉人在街道上一起唱国歌,情到深处,语气哽咽,勉励国人共克时艰,静待春暖花开。是的,一切都将平稳过去,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来不了的春天!
非常春节
●蔡巧玲
今年过年除了因肉价上涨腊肉香肠没那么丰盛外,似乎和往年没啥不一样,人们依然带着期盼带着祝福在迎接2020年春节的到来。家婆87岁了,身体健朗,翘首盼着远方儿女的归来。年廿八大女儿一家六口回来,先探望了老人家,廿九晚小儿子一家四口回来,年初一小女儿夫妇也回来了!老人家眉开眼笑、合不拢嘴啊!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破坏了这难得的欢聚。
早在元旦前就从新闻里得知武汉发生了疫情,但总觉得武汉离梅州很远。于是远方归来的游子都把日程排得满满的。直到广东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大家才开始警觉,纷纷取消各种活动,原来我们定了初二去饭店吃团圆饭,也取消了。
因为小叔子工作所在的城市确诊了一例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初一晚他就接到领导分配的任务,责任在身,原定初二和老婆孩子回娘家的计划取消了。小姑子夫妇虽没任务却担心深圳封城,也想提前回去。家婆才热闹了两天,就看到儿女们纷纷收拾行李,很是失落。
老伴是老大,此时只能安抚母亲:“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整个春节都为控制疫情奔走,现在我们该聚的也聚了,小弟可不比我们这些退休的闲人,他不仅仅是你儿子,也是党的儿子,一切听从党指挥,您这个老党员年轻时不也是这样的吗?身边还有我们呢!”听了这番话,老人家心里才稍稍好受些。
大年初二,梅州确诊了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紧接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停止一切公共场所活动,延长春节假期,推迟开学,加强车站、高速路口等出入人员的管控等等。各小区天天有广播宣传:没事不要出门,出门要戴口罩,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常通风……
家婆和一个身患小恙的女儿一起住,离我们小区步行也就十来分钟,平时我们常来常往,周末都一起吃饭的,但在这非常时期,我们只能三两天送点菜过去看看,向她讲讲近期疫情和防护知识,嘱咐她好好待在家里,保持电话联系。
女婿在医院化验室工作,病人的各种标本都要送到他这里检验,虽然有一套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为了家人的安全,大年初一他便叫妻儿搬回娘家住,说好疫情不解除互不往来。女儿看他常常晒煮面、泡面,决定送些饭菜和汤给他换换口味,他说:“放车库吧,别上楼,我会去拿。”后来要送什么都是放在车库。一次,11岁的儿子在电话里跟他说:“爸爸,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一起了,就去吃金山牛杂哈。”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把牛杂送到我们楼下。女儿在电话里说:“孩子七八天没见你了,让他亲自去拿好不好?”“不好。让他出阳台见吧!”幸好我们住二楼,孩子望着戴着口罩和摩托帽的他说:“爸爸辛苦了,谢谢爸爸!”“你要乖,听妈妈的话、听外公外婆的话。”说完他调转车头。孩子向着他的背影大声喊:“爸爸多保重!注意别染上病毒!”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不管你打开电视还是手机,总能看到疫情报告和防控指导。屏幕上到处可见白衣天使的身影,那些画面常常让人心疼!“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相信:有白衣天使的奋力拼搏,有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新闻推荐
■徐剑锋据《梅州日报》报道,为有效缓解春节期间城区交通拥堵情况,减轻停车压力,倡导文明交通,保障春节期间良好有序的交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