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潭江镇官下村连续自办“村晚”39年 村民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梅州日报 2020-01-27 08:35

2019年的官下村“村晚”群星璀璨,热闹非凡。

●文/张佳胜何碧帆

图/程来均

说到“春晚”,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央电视台除夕夜的春晚。然而,在丰顺县潭江镇官下村,却有一种“村晚”,自198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39年。可以说,很多村民都是看着村里的“村晚”长大的。每年精彩绝伦的晚会已经成为时代符号,深深地印刻在人们心里。

自办“村晚”全村出动

官下村依山傍水,溪流潺潺,廊桥横跨,一幅世外桃源的模样。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因为远离县城,人多地少,信息闭塞,发展缓慢,是有名的贫困村。

为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变落后的面貌,1981年,在海外华侨张名成、香港乡贤张振奇、村民张瑞清(3人已故)的倡议下,村里办起了首届“村晚”,成为当时乡村一大“奇闻”。由于没有场地,村民们就在旱田上搭建舞台。第一次办“村晚”,村民参与晚会的积极性很高,不仅义务帮忙,各家各户还自发捐赠竹、木等建筑材料。

今年70岁的老村主任张益华介绍,过去,搭个台,用帆布围起来,支上几盏灯泡,一个简陋的舞台就弄好了。“村晚”开始当晚,村民们各自从家里搬来凳子,大家围坐一起,一边吃瓜子、糖果,一边欣赏节目,其乐融融。“以前春节期间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基本都是打牌,随着"村晚"的举办,打牌的人少了,走出家门看表演的人多了,过年的气氛也更浓了。”张益华如是说。

有了第一届的热闹场景,官下村“村晚”固定在每年正月十一,至今从未中断过。“那时大家共同参与,家庭妇女、庄稼汉、创业务工者等轮番上台"亮相"。台上曾有过三代人同台献艺,也有人每年都登台参演。”村民张成清说,当时没有音响、灯光设备,也没有鲜花,但有的是掌声和热情。一村老小围着戏台共同庆祝新春佳节,年味别样浓。“要是碰上天气不好,观众依然在冷风中观看演出。现场被村民挤得严严实实,没有地方坐就站着,看不到就踮起脚尖。”

“官下村"村晚"不仅办出特色,还办出名声,成了当地的知名品牌。”村民张士耿说。

星光璀璨耀乡村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因为官下村外出从事call机、手机销售的村民越来越多,官下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手机村”、致富村。人们的口袋有钱了,官下村举办村晚的形式也发生变化。

2005年,官下村开始邀请明星。10多年来,邀请了韩红、潘长江、卓依婷、陈慧琳、陈慧娴、黎明、张宇、王杰、谭咏麟、腾格尔、降央卓玛等大陆及港台的知名明星前来助阵演出,每年的费用均需100多万元。据悉,这些费用均由村民自发捐款,多则5万元,少则1000元,每个人都为能为家乡“村晚”尽一份力而感到自豪。外出乡贤张顺宏连续10年捐款1万元以上,他说:“在外创业20多年,感觉家乡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为确保“村晚”如期圆满举办,每年从寒假开始,乡村“村晚”筹备组就开始张罗晚会,从活动主题、组织形式、表演形式、责任落实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每次举办“村晚”,筹备组都会把捐助的情况及开支公布出来,做到公开透明。到了演出当天,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很多游客和媒体也闻讯而来,官下村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村支书张建兵说,30多年来,官下村用“村晚”这道“文化大餐”,见证了村子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今后将继续把“村晚”办下去,传递乡村文化元素,不断增强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展现乡村群众文化自觉、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新闻推荐

“电台比我重要,随时准备牺牲” 记荣立一等功退役军人杨爱国

杨爱国拿着书籍史料向记者讲述部队的往事。●本报记者林玉莹/图文“爱国是父亲为我起的名字。”如同名字寓意一般,1975年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