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 梅州大埔千年古镇茶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深厚人文底蕴与文物古迹交相辉映

南方日报 2019-12-18 07:29

茶阳镇是中国花环龙之乡。茶阳镇供图

茶阳镇骑楼群一角。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茶阳镇父子进士牌坊。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错落有致的骑楼群全长有1000多米,目前有400多间商铺。

茶阳镇供图

“王老师又在介绍我们茶阳啊,父子进士牌坊看了吗?”“当然有,我们走了一上午。”这位72岁的退休教师王绍沪是土生土长的大埔县茶阳镇人,对当地人文历史颇有研究,被人们幽默地称为“茶阳通”。笔者一行人在他的带领下,小游茶阳,细心聆听这座千年古镇的故事。

大江合汀水,埔势倚茶山。茶阳镇因其背靠茶山,处于茶山之南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地人才辈出、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丰富,人文古迹遍布全镇。2014年,茶阳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深山古镇如世外桃源。这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牌坊、粤东最大骑楼群建筑、饶相故居“父子中翰”门楼、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故居“椿森第”、饶彰风纪念亭、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旧居等文物古迹,它们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茶阳风韵犹在传承未断,古镇无处不在的古风古韵,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刘招迎罗文燕曾喜

稀有的古建筑

全国“三最”牌坊是

茶阳人文历史的代表

冬日清晨,一缕阳光洒落在“父子进士”牌坊,站在12米高的牌坊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饱经400余年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依然坚固如初,斑驳的痕迹仍掩盖不住它的雄伟。

“父子进士”牌坊是茶阳古镇一张响亮的名片,不少专家学者介绍客家牌坊时会第一个想到它,这是梅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牌坊之一。

这对父子是何许人也?

据介绍,该牌坊是为了彰显父亲饶相(江西按察副使)、儿子饶与龄(中书舍人)父子同中进士所立。“父子两人同一天中进士是很罕见的。”对牌坊文化和客家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朱迪光说,梅县松源有蔡蒙吉“三代进士”,但饶氏父子相差几十岁,且同一天中进士,立牌坊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个牌坊有全国"三最",高度最高、梁柱最多、镂空雕刻难度最大。”王绍沪指着牌坊介绍,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经历五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依然屹立于此。

站在牌坊下面,让人词穷到只有“雄伟庄严”一词能够形容。眼前的梁柱就有12条,整个牌坊高12.50米,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令人叹为观止。走近一看,牌坊亭盖下雕刻有“双龙腾云”“双龙戏珠”等图案,两侧顶端则是“双狮滚球”“花鸟动物”,正中间的牌匾正反面阴刻着“丝纶世美”“父子进士”,底层石梁有精美的浮雕。2013年,父子进士牌坊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古迹耀千秋,“父子进士”牌坊西侧还有两个规模稍小的“天荣节孝”坊和“天褒节孝”坊。值得一提的是,在“父子进士”牌坊左右侧各立了一副石桅杆,上面分别刻写“大清父子进士”“大明父子进士”,至今保存完好,这便是有名的明清两代父子进士。

“茶阳还有很多名人才子,这里自古以来盛行崇文重教之风,翰林进士和文人学者众多。”在王绍沪的指引下,笔者一行人来到了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的故居“椿森第”。

沿着石板路,横穿巷子便来到了“椿森第”,泛黄的墙壁、褪色的门牌匾、老旧的木质门以及门前休憩的老人构成了一幅特别的景象。邹鲁是茶阳人的骄傲,他曾两度掌校,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及建设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他力主庞大建校计划,一度为石牌校舍及林场争取到4万余亩的占地,时人称誉为“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

在其家乡茶阳,邹鲁与张龙云等人倡办了大埔中学前身乐群中学的孝友堂,校门前的两棵木棉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这是邹鲁在1914年特地派人从广州送回家乡栽种的。

茶阳古镇文风鼎盛,孕育了亦文亦武的名人。明、清两代就出了3位翰林、10位进士、23位举人,留下了饶相、饶与龄,饶芝、饶褒甲同为两代“父子进士”的佳话,饶相、饶与龄等被授以“五花荣封”匾额。大埔中学培养出了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主席、陆军上将罗卓英,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邱冠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林尚安等。

独特的老房子

茶阳骑楼是明清粤东

最大骑楼群

步入茶阳古镇的骑楼老街,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眼前的一家店铺,老人正在屋内缝补衣物,旁边放着一杯清茶,土狗正趴在她脚边守门……突然一阵银铃般的嬉闹声打破了宁静,孩童们嬉戏在千年的骑楼街上。

骑楼之于茶阳,就如马头墙之于徽州。茶阳骑楼也是明清时期粤东地区最大的骑楼群,据1942年《民国大埔县志》记载,当时的茶阳老县城有中小私营店铺700多间,大多是骑楼。

一排排客家建筑风格的古骑楼黛瓦白墙,鳞次栉比,形成一条整齐划一的长街。徜徉在狭窄的老街,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这里有建设路、太平路、万川路等七条骑楼主街,目前有400多间店铺。”王绍沪说,过去这里是茶阳最繁华的地段,每到赴圩的日子,人头攒动走都走不动。

笔者看到,沿街骑楼多为两至四层,骑楼的窗楣、柱子、雕饰等都体现了独特的风韵,犹如港式老电影的味道。细细一看,斑驳的老墙或石柱上还留有隐约可辨的招牌字样,让人不禁想象当年商铺鳞次栉比、繁华热闹的情景。

在骑楼群中,一座名叫“旋庐”的建筑尤为特别,远远观望,楼高四层半,外墙装饰采用当时流行的西洋骑楼风格;近距离观看,是邹鲁亲书的门楼字额,还有设计精美的拱形门窗,均采用中国传统的雕花工艺,诠释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其主人是当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马来西亚华侨富商何阳生。

进入太平路,接连几家店铺的人都在编制竹子。“这是茶阳人的民间手工艺编竹畲箩,拿来装祭祖或者嫁娶的用品。”王绍沪说,每个竹畲箩都是纯手工编制的,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笔者走进一家店铺,在骑楼街生活了56年的饶大叔一边编竹子,一边聊起了骑楼的往事。

茶阳骑楼有个特点,就是门框高度不一致,而且高低之间的差距大。

原来,茶阳镇有“不下雨水会大”的现象,因靠近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店屋不断改建,设法加高,除了骑楼,整个茶阳镇的地势在早些年都不断加高,走访时笔者发现不少的门框、牌坊都很矮,只有及胸的高度。

仔细观察还能发现,骑楼街的很多店屋二楼不但有窗,还有门。这是为了方便居民避水患到二楼后,如果洪水继续逼来,可以打开二楼的门,逃生跳船。饶大叔说,梯子和船是当时家家必备的逃生工具。

“以前每次发洪水时,广播里就会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饶大叔说,这是一首军歌,每当歌曲放完,接着听到的是播音员的声音:“现播报洪水消息,接县三防指挥部紧急通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首歌便成为当地的洪水预警信号,特别是1996年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时,一天播放几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播报不同时间段洪水上升的水位。饶大叔指着家里的一面墙,墙上有好几处标着当年的水位高度。

不垮的交通线

特别的杂货店和饭店

曾掩护过党中央领导

“这就是74号,当年红色交通线茶阳联络点的旧址。”王绍沪说,这里是一家名为“同丰”的杂货店,距离同丰杂货店不到500米的距离,还有一个联络点叫“同天饭店”。

如今已看不到当年的招牌,但大门上的“高福路74号”“太平一路4号”还清晰可见。

红色交通线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信息联系、护送干部和物资进入中央苏区,被称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

1930年8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上海—香港—大埔—中央苏区闽西大站的苏区与白区衔接的秘密交通线,香港设华南总站,大埔设中站,历时5年之久。大埔中站的茶阳城区设立同丰杂货店、同天饭店等交通联络点,还有多宝坑铁坑、党坪伯公凹等地设小站,这种将交通站隐秘地设置在老街店铺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掩护地下党的工作。

“大埔的联络点先后护送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革命先辈200余人进入中国红都江西瑞金,为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活动作出了贡献。”王绍沪说。

除了红色交通线联络点,在茶阳镇万川路还有一座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大楼正门上方灰雕的人民公安第一代警徽赫然入目。笔者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冬日的阳光洒在斑驳的墙垣上,用毛笔书写的“警所重地,闲人勿进”等标语依稀可见,屋内上堂左右两边是两间监牢,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据介绍,这座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是“八七会议”后中共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公安局,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保卫工农革命政府、禁烟禁赌、实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同时,发动群众参加起义部队,帮助筹粮捐款缝衣,帮助部队补给和搜集情报,全力支援南昌起义军。

今年10月25日,这里迎来了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公安文联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当天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定位研讨会在梅州大埔举行,经过考察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的历史定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公安警史,也为梅州的红色苏区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王绍沪介绍,大埔是广东首个被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而茶阳曾经是大埔的老县城,历时435年,直至1961年4月,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因此,茶阳处处烙印着革命活动的足迹,出现了多个“第一”的光辉历史。如成立大埔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第一个工农武装、第一个军事委员会、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等。

■相关

中国花环龙之乡

花环龙是流传在大埔茶阳的中国舞蹈,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

清朝康熙年间,茶阳城里饶姓居民到远离城里6公里的山区下马湖耕山种田,搭寮居住,后逐渐定居,形成村落,出于每年春节、元宵回城祭祖的需要,晚清秀才饶君滚模仿龙的图案,用竹、纸编扎成龙状,组织村民举行舞龙活动,在村内外四处游动。此后的每年春节元宵期间,村民们便以舞龙庆贺新春,代代承传至今达200余年。

20世纪90年代末,茶阳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双双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7年,花环龙分别被县、市、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丝起点码头之一

茶阳古镇还有一个名字叫“海丝古镇”,因茶阳地处粤闽交界的汀江河畔,舟楫如织,商贾云集,它不仅是大埔县东北部如茶阳镇、西河镇、长治镇(现已并入茶阳镇)、青溪镇等地以及永定、上杭乃至整个闽西客家人南下潮汕、走向大海的水陆门户,而且是这些地区的人们农副产品对外贸易和生活必需品采购运销的重要中转站和贸易市场。

18世纪后,汀江流域的闽粤客家人从茶阳汀江码头登船,至汕头换船岀海东渡台湾的同时,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闯荡海上丝绸之路到南洋各地谋生的热潮。茶阳汀江码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码头之一。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等众多客家先贤,都曾在这里登船,走向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百年老校大埔中学

位于茶阳镇的大埔中学,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与邑人张龙云等人创办于1904年,是大埔县开办最早的中学校,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大埔中学其前身为乐群中学,后几经易名,1981年定为大埔县大埔中学至今。

大埔中学地处茶阳镇金山之麓、西门河畔,校舍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创办以来,大埔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良才,他们中有连贯、饶彰风等著名统战工作者,有林尚安、饶芳权、杨文采、邱冠周等6位中外院士,有罗卓英、吴奇伟、赵公武等28位将军,有邹鲁、吕良、童从奇等31位院校领导,有杜埃等著名文化人士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

“张半县”“饶半城”之说

大埔民间向有“张半县”“饶半城”之说,是谓大埔县内姓张的人口最多,在老县城茶阳则是姓饶的人最多,饶姓人的老祖屋、祠堂占了城中古建筑的大部分。

在茶阳镇古城墙东门附近的老祠堂“冬官第”前,曾竖立着8对石楣杆,与祠堂里面的“五花荣封”和“三凤齐鸣”两块复制匾额一起,昭示着饶氏一族的科举辉煌。城中还有明经堂、青云世业、太史第、诒谷堂、文献世家、绍德堂……从这些府第堂屋建设的规模和名称,可见饶姓的大家风范早在数百年前已经显赫一方。

新闻推荐

志愿者 城市文明新活力 无数志愿者的爱心服务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近年来,每届广交会,海珠区均有近300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卫康通讯员海文明“伸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