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变先进 旧貌换新颜 梅州市对症下药为软弱涣散村“强筋健骨”纪实

梅州日报 2019-12-12 11:01

●本报记者刘晓娟张柯

通 讯 员张榆昌蓝华林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尤为关键。2018年,梅州市启动了新一轮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一年多来,通过强弱项、补短板、建机制等举措,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梅州市有力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13个村(社区)党组织可达到“摘帽”以上等次,31个党组织实现后进变先进的华丽转身。

找准病灶瞄靶心

对症下药治顽疾

公园球场柏油路,沿途郁郁葱葱,耳闻流水潺潺,眼前美景如画……今日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已成为众人眼中的美丽乡村。然而就在去年,该村党支部因存在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等突出问题,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按照市委书记陈敏提出的"同心、同富、同美"要求,我们通过强化班子建设,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实现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并制定完善"三会一课"等党支部相关制度,进一步突出村党支部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丙村镇党委委员林健介绍说,通过一系列举措,芦陵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村“两委”干部齐心干实事,有效推动了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曾经的软弱涣散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事实上,软弱涣散村往往存在1个或多个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找准病灶方能对症下药。梅州市采取“六对接六查找”、领导干部调研走访、整顿“回头看”等方式,进行全面排查、动态排查,查找出15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问题480条,并采取县挂点领导、镇驻点领导、结对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四方会诊”方式,精准把脉、开出药方,一村一策解决突出问题。

因个别群众对兴宁市的移民政策不理解、反复上访,兴宁市合水镇白泡村长期存在信访矛盾突出问题。在兴宁市委、合水镇党委和结对帮扶单位的指导下,白泡村驻村第一书记、镇驻村工作组及村“两委”干部、法律顾问共同努力,通过入户走访,座谈移民户150人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至目前已解决5户移民上访户的安置问题,今年以来无非法上访户,信访矛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猪养殖一直是梅江区城北镇明阳村的主导产业,但养殖废水污染问题长期困扰着周边群众。在整顿工作期间,明阳村党组织采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群联席会、养殖户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养殖废水废渣乱排放的危害性,多措并举推进生猪养殖水污染整治工作。短短四个月时间,明阳村13个村民小组66户养殖户7855头生猪全部清栏,并清理了1.8公里长的水圳,圳道水体逐渐变得清澈透明,空气中的恶臭味也得到清除。明阳村恢复了往日山清水秀的模样,整治效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一项项党组织建设短板被补强拉长,一个个突出问题被化解在基层,软弱涣散村逐渐呈现新气象,悄然实现着质的转变。

振兴发展为抓手

实现后进变先进

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整顿效果好不好,最终还要看推动发展成效好不好。梅州市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村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聚到振兴发展各项任务上,使弱村变强、穷村变富,有力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影响力。

淘宝直播果园现摘现卖、大学生参与销售特色农副产品、山货“触网”销往全国各地,这一派乡村“新景”正在丰顺县丰良镇璜溪村呈现。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璜溪村探索出一条基于“商+农+村+政府+消费者”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多层面农村电商发展道路,不仅支撑起了本村的产业振兴,还发展成为带动周边镇村经济发展的县级农电商平台。

“我们村87户贫困户249人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万元。”五华县安流镇蓝田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告诉记者,进行整顿以来,该村在各帮扶力量支持下,深入挖掘产业扶贫增收潜力,筹集投入200多万元,先后实施光伏发电、祥基种养产业、烤烟种植基地等3个脱贫项目,目前已实现年度分红目标,每个项目每年分别能为贫困户增收2000元、2500元和266元。

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村党支部积极响应、主动谋划,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成立了10个“"两委"干部+党员+群众”的党群理事会,启动百日攻坚计划,分片包户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党员干部主动牺牲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节假日、利用外出乡贤回乡时间召开户主会,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十个村民小组“三清三拆三整治”当年全部通过县级验收。畲脑村由原来的陈旧老村一跃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整顿工作过程中,兴宁市水口镇大坑村筹集40万元,在沿水宋路全长约4.5公里大坑主村道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141盏,随后又筹集5万元对文化广场进行翻新和完善功能,为村民办成了一件件好事实事……做群众知心人、解百姓困难事、为乡村谋发展。通过整顿,各地村党组织把形象树立在基层、把服务拓展在基层、把民心凝聚在基层,切实以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标准,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整顿成效取信于民。

长效机制固成果

筑牢堡垒夯基石

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将短期整顿效果固化为长效制度机制,才能防止 “旧病复发”。

抓住村党组织班子建设,就抓住了农村工作的根本。开展整顿工作以来,梅州市共调整撤换软弱涣散村“四不”书记43人,全面清理“问题”村干部67人,对149名党员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同时通过内部选、上级派、多方引等方式同步补齐配强146人,为村“两委”班子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在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通过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外出优秀党员何俊霞同志被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位本科毕业的80后女干部切实发挥了“头雁”作用,她将在外学习考察时的感悟体会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村里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湖中村党员干部的“三字经”——“村书记,德为先;廉政事,负主责;村班子,贵团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引导村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和纪律规矩,湖中村一改过去软弱涣散状态。 “村"两委"气象一新,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生活越过越好了。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带的好头啊。”谈起村里发生的变化,湖中村村民温伟芳赞不绝口。

聚焦村级“三资”管理混乱等问题,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精准施策,健全完善村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及其他管理考核办法32项。同时,在“三资”清理清查过程中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记录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定期清查;村监委会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严格监督大额资金使用,推动村级各项财务制度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村党组织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蕉岭县南磜镇洋山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党组织+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党组织+村集体+种养大户+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建成了“百香果木耳基地”等多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为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保障穷村脱贫不返贫。

在开展整顿工作过程中,梅州市积极探索完善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制度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定8大任务30项措施清单,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从党支部建设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强化跟踪问效、避免问题反弹,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真正形成稳固长效。

新闻推荐

餐饮数字化打造“梅州半小时生活圈”

本报讯12月10日,“新客家、新餐饮、新零售”梅州本地生活峰会在梅城白天鹅酒店举行(如图)。活动为本地餐饮商户搭建了餐饮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