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先行 为民生事业加码

南方日报 2019-12-09 06:02

新建成的梅县区新民小学全貌。梅县区教育局供图

12月,天气寒冷,然而,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新建综合楼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络绎不绝,人头攒动……为了赶上明年3月交付使用,项目正全力加快施工进度。

同样紧锣密鼓加快建设的还有梅县区德兴小学、扶大中心小学等一批新建、扩建项目。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梅县区新增学龄人口呈迅速上升趋势,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城区学校学位不足问题突出,“上学难”“入园难”成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当前,梅县区教育局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围绕该区教育短板,边学边查边改,多措并举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何苑妮刘洪桥温锡良

“挤出”黄金地段建学校解决“上学难”

今年7月开始,梅县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王勇变得忙碌起来。小学部新建综合楼项目开始施工后,分管该校小学部的他每天都要到建设工地看一看。虽然忙碌,但他的心里很舒畅。

“梅县外国语学校位于梅县区中心地段,招生区域内学龄人口数量大,加上"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仅招生压力大,校园安保压力也随之增大。”王勇说,等新教学楼建好了,可以新增1200个学位,招生压力也可以稍微减轻一些。

随着梅县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区居住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激增,随迁而来的适龄儿童也逐渐增加。然而,义务教育优质资源需求大,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学校“三同步”不到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补齐教育短板,梅县区肯下大力气、“啃硬骨头”。近年来,梅县区结合重点项目和民生实事工作,将位于新县城黄金地段的500多亩土地用于学校建设,先后投入约1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梅县外国语学校、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新民小学、德兴小学等多所学校。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新建第二实验幼儿园,改、扩建德兴小学、扶大中心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预计将增加5400个中小学学位及45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

下了多大的功夫,在这组数据上可以体现:目前,梅县区共有各类学校60所,幼儿园128所,中小学生707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为96.07%;在园幼儿21275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99.8%。

“我们将坚持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两条腿走路",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的扩建工作,推动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加快建设,督促华南小学、昌盛实验学校尽早动工,合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梅县区教育局局长冯治山说。

除此之外,梅县区还加大投入,完善乡镇学校教育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切实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留住辖区生源,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

今年9月,梅县区雁洋镇叶剑英红军小学正式投入使用。这间投入1.4亿元兴建的新学校,建成后为周边乡镇适龄学子提供了1500个优质学位。

“新校区校园面积是之前的三倍多,现在学校有20个教学班,60多名教师,近千名学生,学位供应充足,校园环境也更好了。”雁洋镇中心小学校长肖任泉说,新校区还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让课堂教学更方便、更智能,对提升梅县区乡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招贤纳才引智全力提升教学质量

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完善激励机制,奖励优秀教师;实施“名师工程”,健全“名校长”和“名教师”培养机制,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分期分批开展轮训或是远程教学、邀请教育专家作专题报告,与珠三角等教育发达地区共享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制定政策,吸引更多骨干教师、名牌教师、特级教师到梅县任教。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办学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梅县区致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力量提升,保障了教育水平的节节攀升。

近几年,梅县区投入资金两千多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邀请国内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前来讲学、授课,加强对校长、教师的培训。同时,还通过补助等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合法办学机构举行的学历培训。

为了激活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动力,2018年5月,梅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

今年初,梅县区成立“区管校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场座谈会,广泛征求教师、中小学校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对“区管校聘”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印发《梅县区中小学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校做好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

至今年9月,梅县区“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任务全面完成,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动能,师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配置。

“向"区管校聘"要动力,打破"大锅饭",奖优汰劣,多劳多得,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有望缓解长期以来教师资源配置不均、交流不畅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冯治山说,用人“终身制”被打破,让教师们“有压力更有动力”。

师资提升为优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而信息化建设则为课堂提供了便利,为学校提升了教育治理能力,为该区实现现代化教育迈出坚实一步。

近年来,梅县区投入2亿多元用于改善全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推进各校信息化建设,实现“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空间”目标。接下来将加快补齐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发挥梅县外国语学校“云中心”及建设中的“智慧教育大数据管理中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学校智慧教育的快速发展。

多措并举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开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硬环境的重要指标。

有目共睹的是,近年来,梅县区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学校,并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稳步提升,学位供给不足、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短板也逐步补齐,充分凸显出办好教育的决心。

注重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梅县区推动“一城两带四组团”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富民强区的必要之路。然而,发展教育,走教育强区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接下来,梅县区将进一步加大财政预算,争取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拨出4%用于教育投入;加快推动学校建设项目的落地,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和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的问题。同时,大力筹办教育发展基金,争取在12月底前成立区级教育发展基金、推动各镇成立镇级教育发展基金,用以奖教奖学,增强教育教学活力。

探索集团化、社会化办学思路。梅县区鼓励包括梅县外国语学校、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昌盛实验学校在内的一批学校积极探索集团化、社会化办学之路,推进全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再配置,争取在土地、人才、政策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一定的支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继续推动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情况下,梅县区将继续大力发展优质规范的学前教育,在挖掘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尽量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合理调整布局,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新闻推荐

网红体验官齐聚展示雁南飞之美

网红体验官实地采风,深度体验雁南飞茶田景区魅力。受访者供图12月7日,由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梅州市雁南飞茶田景区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