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畲脑三官堂及明代遗存碑刻小考
●林 东赖荣强
三段岭(又称“三断岃”)是明清时期平远县城(仁居)通往州城驿道中的一段山道,位于该县东石镇北部。岭顶山坳处属上举镇畲脑村,原建有一座上下堂屋结构的三官堂,但如今该庵堂已被拆毁,当地村民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民居。
三官,指三官大帝,为天官、地官和水官,是道教所奉的神。也有说三官是三神下凡,即为尧、舜、禹三帝。明代以来,各地建有许多供奉三官的场所,庵名有三官殿、三元庵、三官庙等,逢三官生日,人们都要到庵内祭拜,祈福免灾。据清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下称《县志》)载“……县令王化即其地创三元观……”据村民口述,当时这三官堂上堂正面摆放有木刻的三官神像供人祭拜,因该庵建在驿道旁,香火很盛。另外,乡民在庵前道路两侧还建有十多家伙店,供从事挑担的过往行人进店住夜歇息。如今还可见这些伙店的遗址。
现当地村民对过去三官堂供奉的三官已不甚了解,只传是以前曾出有三位官员,为当地村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村民建了这三官堂以作纪念。村民在不知三官堂来历的情况下,编造出这一传说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可理解的。
《县志》“疆域图”中,该处标注为“三官塘”。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得了解当时的塘汛制。塘、汛都是明清时期官府在主要道路间设置的关卡,为驻防及传递军情而设,通常是十里一塘,设置了塘兵。这三官塘,正是这种机构。至于塘舍是独立建造还是与三官堂合二为一,已不得知晓,也无从考证。
这三段岭的岭顶,虽地处偏僻,但在当时也一定不冷落,除已述的建有伙店、三官堂、三观塘、驿铺外,《县志》“衢路”一节还记有“三段岭……三官亭(万历三十四年,署县潮阳主簿陈枢建,并砌岭路,路侧有古松数十株,为行人憩息处)……”如今,该亭和古松已无存,但岭路还在。这里描述的亭,应是四柱或六柱的圆形伞顶瓦面的台式亭子,并非是墙体茶亭,因在该处南边四五百米处的三断岃半腰已有一座茶亭“台会亭”(现已坍塌)。过去建茶亭不会建得这么密集,两座茶亭间一般要间隔五里左右。
过去的寺庙墙上多镶有碑刻,记录建寺庙的过程和捐建功德芳名等。畲脑三官堂因为是官府所建,功德碑自然见不着,倒是遗存有两块另记其事的《姜侯查复侵地煎茶济渴碑记》(下称《碑记》)和《东石乡北区九社分年应役碑》(下称《应役碑》)。两块碑虽已残缺,好些文字已看不清,但仔细研读起来还能领会个大概,而且还挺有史料价值。
《碑记》制于明代天启三年,碑文由丘大成所撰。据查,丘大成为明万历三十四年该乡的岁贡生,曾任浙江开化县丞。碑文记述了三官堂产田的田租被“豪民”侵夺,乡间热心村民已将此事告知时任知县侯鲤腾(号春涛),为此得到侯知县的到场勘查复核,重新核定“山租及铺地租等项悉入观内,为焚香煎茶之费。”当然,这所煎茶水,主要是供日间庵前道上过往行人济渴饮用。这一核定不但在当地村民见证下签发有文书,还凿此石碑存放于三官堂内“以垂久远”。侯知县这种现场办公解决基层问题的做法值得称道。
《碑记》除上述内容外,还补充记录了“士民”林显华等十余人各出银两买田入观,田租同样用于煎茶等善事。值得一提的,碑文还记录了侯知县带着手下两位幕僚也捐了五两、二两不等的俸金,同样作煎茶的费用。
另一块石碑《应役碑》,刻于清康熙四十九年。碑下端约三分之一部分已遗失,只能见到碑刻上端部分的文字。尽管如此,读此碑文,我们还能大概了解清代民间承受的众多徭役和民间应役的情况。
旧时,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徭役。清光绪二十四年《嘉应州志》“役法”中有这方面内容的叙述:“明役法有里甲有均徭有役传有民兵……官府一岁经常新官到任春秋二祭乡饮无祀岁贡科举盘缠朝观造册季考桃符春宴杂用等费……百有十家为一图,循环应役,十年一次,为之排年,供应官府一岁经常……”《应役碑》刻于清代,已改实行乡(区)村建制,乡内又细分至社。各社应役如何安排?碑文叙述了各社派代表通过有趣的抓阄方式,确定了一至九阄分别为赤岭社、畲脑社、三断岭中社、上举社、鉴丰社、三断岭上社、木莲塘社、蒲田社和王官社,并以此顺序应役所排好的年份。此结果,该县时任林姓知县已上奏得到恩准实施,并将这一乡间要事刻于石碑,存放于三官堂内,让各社遵照执行。
上述两块碑刻内容,对了解和研究平远历史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新闻推荐
“学理叔”办事我们放心 记第八届梅州市道德模范、平远县上举镇派出所副所长张学理
张学理(右)为群众答疑解难。(肖海兴摄)●本报记者傅思林“不管白天黑夜,有困难就找学理叔。他办事,我们放心!”在平远县上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