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竹板歌 一副竹板一场戏 说尽古今天下事
“明月圆圆照山乡,梅河滚滚闪银光,晒谷场上笑声响,后生围着张大娘,革命故事开了场……”走进兴宁市文化馆,只听得明亮欢快的歌声传来,竹板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柳红和钟伟华一边敲打竹板,一边演唱竹板歌经典曲目《军长买鸡》。
省级非遗项目竹板歌,是客家地区主要曲艺种类之一,有“四块竹板走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之美誉。由于曲调灵活多变、唱词通俗易懂、内容与时俱进、表演道具简单等特点,竹板歌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
从“叫化歌”到“教化歌”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用客家方言说唱,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清朝时期,赣南地区的商贩经过兴宁时,会在这里传唱赣南曲艺"古文"。”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陈作新告诉记者,竹板歌发源于兴宁市,正是由赣南曲艺“古文”演变而来。
在竹板歌形成之初,主要是游方艺人演唱,他们边敲碗边唱歌,通过给人表演以求获得粮食,所以又被称为“乞儿歌”“叫化歌”等。后来在兴宁流传过程中,人们把伴奏道具改成了竹板。“在本地流传演变的过程中,竹板歌由三或四句体逐渐向五句体过渡,所以竹板歌又称为五句板。”陈作新说,竹板歌由最初用于卖药、乞食,到后来做佛事的人借竹板歌劝化他人,再到现在起到娱乐、宣传教化等作用,可谓是从“叫化歌”到“教化歌”的演变。
“竹板歌表演时用四块竹板作为道具,其中一块的边缘呈锯齿状。表演时一只手握三块,用于击打节拍。每说唱到一个段落时,另一只手握锯齿状竹板,与另外三块竹板相摩擦,发出独特的声音,能更加吸引观众。”钟伟华是竹板歌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竹板歌演唱者不仅要非常熟悉八大韵,而且还要把各大传本烂熟于心。竹板歌唱腔为板腔体,常用的有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和吊腔等,在表演的时候,需要配上喜怒哀乐的表情,才能更加吸引观众,这特别考验表演者的功底和技艺。
“会唱山歌的人不一定唱得好竹板歌,但会唱竹板歌的人唱山歌一定很厉害。”钟柳红是竹板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竹板歌受到客家山歌的影响,在唱法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上有一定的区别。山歌更注重声高,所以歌词的发音不够清晰。而竹板歌需要通过演唱的形式叙述各种各样的故事,所以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竹板歌既通俗易懂,又易于传播,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传到了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海南、湖南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等许多客家人聚居地。”陈作新说。
推陈出新影响力不断扩大
竹板歌是兴宁市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兴宁在神光山下创办了培训竹板歌说唱艺人的学堂“忠义堂”,专门传授竹板歌说唱艺术。“忠义堂”创办后,竹板歌传承了“锦、上、添、花、英、雄、豪、杰、仁、义、礼”等共11代。而带领钟柳红、钟伟华学唱竹板歌的老师,均是出自“忠义堂”。
谈起刚学唱竹板歌时的年代,钟柳红和钟伟华说,那正是竹板歌比较兴盛的时期。“年初就能排满上百场,时间最长的一次,我在一天内唱了16个小时。”钟柳红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竹板歌渐渐退出了时代潮流的舞台。“如今的年轻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竹板歌的传承和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钟伟华说。
钟柳红和钟伟华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都通过收徒授艺的形式为竹板歌的传承尽力尽责。如今他们的学生遍布各地,传统艺术的影响力在他们的努力下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以钟柳红、钟伟华为代表的竹板歌艺人们不断改良演出方式,增加了梅花琴等道具进行演出。同时也结合时代特点和观众需求,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新传本,受到了许多年轻观众的欢迎。
作为文化部门,兴宁市文化馆也一直致力于做好竹板歌的传承工作。“我们会邀请竹板歌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接受和学习竹板歌。”兴宁市文化馆馆长陈小利介绍道,该市近年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演唱比赛,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唱人员。
兴宁市近年来挖掘整理了竹板歌传统曲本100多部,红色革命竹板歌500多首。兴宁竹板歌现有各级别传承人40多人,有20多个民间艺人,每年培训2000多名中小学生。兴宁全市每年有专场演出200多场,竹板歌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版撰文:陈思杰摄影:陈思杰兴宁市文化馆
新闻推荐
读者刘先生:我是兴东路住户,自来水水压极小,热水器经常打不着火,请问什么时候才能解决用水问题?兴宁市自来水总公司:兴东路属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