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访梅州书法名家黄天胜
□本报记者李少凤
人物简介
黄天胜,1954年生,别署一统书室主人,蕉香园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梅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梅州市管第四批拔尖人オ。曾获省文联、省总工会授予“职工艺术家”称号,广东省政协、省教育厅等单位颁发的书法教育“名师奖”等。书法作品曾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获全国第四届“卫士之光”书法特别奖、全国总工会“五一文艺奖”入围奖,“首届广东省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等。2009年出版书法作品集、举办个人书法展,2014年举办“黄天胜师生书法展”等。(图/李少凤摄)
早在一年前,在一次大型书画展览上,有缘结识黄天胜老师。当书画朋友介绍他时,面对眼前这位清癯矍铄、谦和敦诚的长者,记者有些反应不过来——这就是书小楷渊雅醇古、行草书奔放率真力透纸背的书法家?这就是迄今为止梅州唯一获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兰亭奖”的获得者?记者不禁肃然起敬。而认识黄天胜的人都表示:他是位典型的客家文人,谦和而执着,敦诚而严谨。
带着好奇与敬重之心,记者于日前约访了黄天胜老师,聆听他艺术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醉心书艺 忘却杂事
年逾六十的黄天胜老师双眸炯炯有神,步履轻快。步入黄老师的居室,其家居装潢也如其人,整洁朴素,让人舒适自在。记者随其步伐,来到房子的大露台,原来这里用树脂瓦和玻璃搭建了一个房间作为书室,进门抬头可见由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题字的“一统书室”。黄老师透露,室名取自鲁迅诗“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意为进入书室后,醉心书艺,而忘却杂事的意思。不难看出,在这一隅天地,黄老师驰骋书海,挥毫忘我的陶醉之态。
黄天胜1954年生于梅江区的东街村,开始上学起,他就对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充满了浓厚兴趣,一笔一划书写很是端正。亲戚朋友见了,总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看来,这小天胜是继承了他爷爷的优秀基因啊!原来,当医生的爷爷开药方时用毛笔书写的字清新俊逸,方圆十里有口皆碑。黄天胜听后大受鼓舞,对写字的热情也与日俱增。那时家里比较清贫,无法为他创设写字的条件,黄天胜就用毛笔沾水在地上写,这样既省纸张还省笔墨。黄天胜持之以恒,一直到工作、成家,每天的练字都是必修课。不过,这纯粹是一种爱好,直至30岁,他才正儿八经地将“书法”作为人生目标孜孜以求。那是1985年,由团市委举办的梅州市青年书法展进行全市征稿,黄天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没想到,作品顺利入展。那意味着他的字被评委认可,这对黄天胜是莫大的鼓舞。从此,他将练书法当作是生活中家庭工作之外的“头等大事”。平日里,他推掉许多应酬,只要有时间就在家拿起笔,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练习。没时间,他也要“创造机会”——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
要说1985年的书法入展为他奠定了基础,2000年发生的另一件事则为他的事业转折点埋下重要伏笔。2000年,依旧是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这次参加了广东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奖结果公布,黄天胜喜获一等奖!获此殊荣的,全省仅5人!
2002年,恰逢梅江区文联一位领导退休,时任梅江区商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的他,主动提出申请到文联就职。许多人就不理解了,放着比较受重用的单位不要,宁愿去文联这种“清水衙门”?殊不知,此时,书法对他而言,已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钻研书法,也希望为诸多书画爱好者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区领导也相信,凭他的为人处事及业务能力,在文艺方面也定有一番作为,便大笔一挥,批准了!
初到梅江区文联,他才了解到文联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清苦。经费少,人员少,像两座大山立在他的面前。可对于一个充满憧憬和干劲的干部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他到区文联一段时间后,就着手筹办了首届客家书法展览,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引起了梅江区领导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梅江区五套班子领导都到场出席。像是一股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梅江区。此后几年,梅江区的书画艺术蓬勃发展,蔚然成风。他在任期间,先后编印了《梅江区民间故事书》等书籍,完成了古村落评选等重要工作。
在文联,虽说工作繁忙,压力也不小,但黄天胜乐在其中,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都很充实。在黄天胜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梅州市著名画家罗标的梅花画作。“罗标先生是梅州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梅州画院原院长。其为人忠厚、坦荡,办事守信重义,艺术功底扎实而为人谦和,是我敬重的一位艺术家。”据黄天胜介绍,关于这幅作品,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平时开展艺术活动,黄天胜就经常得到罗标的帮助。2009年7月,黄天胜与罗标同被邀请到厦门,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厦门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55周年两岸书画笔会”。两岸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合作完成一幅20米长卷书画作品。“那三天时间,我与罗标先生朝夕相处,彼此十分投缘,相约回到梅州后各自创作一件作品互换以作纪念,于是就有了这幅画作,这也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黄天胜笑着回忆道。
临摹百家 博采众长
在黄天胜看来,做什么事情基础很重要,要想成事,就不能想着有何捷径,得一步一个脚印,沉下心来临池不辍,自然天道酬勤。“学习书法,楷书是基本功。只有认真写好点横撇竖,才有可能融会贯通,才有写好其他字体的可能。”为写好楷书,练好基本功,黄天胜用了20多年的时间刻苦钻研。一直到他的楷书在省、市乃至全国各类书法比赛中频频获奖,他再转而专攻行草篆隶等书体。唐太宗《帝范》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黄天胜看来,临摹世代书法名家著名碑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则。认真临摹,不仅要摹其形,还要细致考究其结构,深得其神韵。多年来,他临习了《九成宫》《张黑女墓志》《张迁》《史晨》等名帖。在这基础上,黄天胜遵循古人规矩,但又勇于创新,吸取精华,弃其不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欧阳询书体于平中见险峻,欹侧中保持稳健,显得整齐严谨,气韵生动。今人学欧,多为遗神取貌,致使习欧者千人一面,缺乏新意。黄天胜深知此弊,便以欧书为体,兼采张黑女、张猛龙等北碑造型,将颜真卿之“颜筋”嫁接移植于欧体上。嘉应学院教授、梅州市书协副主席麻爱民对此评价道:观其气息亦清雅醇古,不坠俗格。当代名家曹宝麟先生曾于天胜小楷《黄山游记》后跋云:余观其真楷小字,气息甚渊雅醇古,用退笔而一气流转,不见衰颓,诚可谓能知用笔者,欧公以为最难为小楷,而天胜能臻此境,洵非易事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年的积累与博采众长,黄天胜大有海纳百川之势。2002年,他入展被誉为书法界“奥运会”,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但他并没有止步,而是戒骄戒躁,常与同行交流,吸取他人所长。
搭建平台 教学相长
黄天胜自2014年担任梅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以来,协会内外大小事宜,他都亲力亲为。书协成员都有各自的单位,已退休本是放马南山享受人生的黄天胜却毫无怨言地坐镇大本营,接待上级单位考察或组织书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文化活动,到了年底,还要组织书协会员多达几十场的下乡挥春活动。在市书协主席彭贵山的支持下,市书协每年策划组织好几场书法展览,从征稿、评选、装裱、布展到撤展,事无巨细,黄天胜不计报酬地忙前忙后,“这些都缘于他对书协、对书法的热爱!”市书协副主席梁远祖由衷说道。提起黄天胜老师,梁远祖满是钦佩之情。他告诉记者,黄老师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在书法艺术方面给了他许多启发,其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也让他备受感动。而最让他受益匪浅的是,他好读书的习惯。“黄老师认为,学书法之人更要读万卷书。他说,书法创作不能只停留在笔墨技法上,也要在字外多下功夫,加强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将文化渗入到书法艺术中去。”
黄天胜做事扎扎实实,精益求精,这种作风感染了身边许多人,也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陈家康从1991年跟着黄天胜学习书法至今已将近三十年,说起恩师黄天胜,陈家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陈家康透露,那时还是一局之长的黄老师工作繁忙,并没有收徒授艺,是陈家康的父亲多方打听了解多位书法老师后,最后希望儿子能跟黄天胜老师学习。“黄老师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我跟着他学习多年后,才知道他还是单位的一把手。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学的是欧体,而我学的是柳体,他非但没有让我改学书体,而是为了教好我,自己再去认真研学柳体!”陈家康回忆道。
说起现在的青少年,黄天胜反观自己年少时学习书法中碰到的不少困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资料较难找到,书画展览也很少,因此学习受到一定的局限。当一些报纸杂志刊登有书法篆刻作品时,我就把它剪下来,当作学习的参考资料。因为苦于无名师指导,常走弯路,进步缓慢,也曾有徬徨、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因对书法的热爱而坚持下来”。黄天胜认为,学书法并非要将其当饭碗,学书法可养心性,锻造优秀品格,这些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严伟涛杨敏)记者日前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梅州市新组建的4家市管国有企业——广东金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