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容”促进印度客家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梅州日报 2019-11-09 10:37

华人春节晚会上舞狮的印度年轻人售卖华人春节用品的印度人制作和售卖香肠的印度人

●周云水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民族、信仰各不相同,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其中不少国家在科技、文化和经济等领域较我国落后,且部分还需要我国经济援助,我国的企业要进行海外投资,未来充满挑战,也藏有变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提出要与沿线诸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和实现共赢”,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霸权主义的“和平发展、携手共进”之路。我们如何赢取沿线国家的认同、信任、支持与合作,以助力企业更加顺利“走出去”,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呢?印度客家人以文化互动和理解包容促进多元族群民心相通的实例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文化互动赢得跨越族群的信任

塔坝位于印度加尔各答新旧城区的过渡地带,在客家人抵达之前只是恒河下游三角洲上的一片沼泽地。清末民初,广东梅县客家人陆续经海上丝绸之路前往东南亚诸国,其中祖籍梅县三乡、雁洋、丙村、三板桥等地的客家人,漂洋过海在印度加尔各答港口登岸,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老城区开辟了唐人街,接着利用印度及其邻国丰富的牛皮资源开创印度的制革工业。20世纪中期,塔坝客家人的制革厂达到三百余家,制作的牛皮数量占据全印度制革工业牛皮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虽然很多客家人在1962年被迫离开印度,但客家人顽强的生存意识仍让塔坝制革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大放异彩,不过随着1995年印度最高法院下令关闭具有污染的皮革厂之后,生活在塔坝的客家人陆续外迁他国,现今只有两千余人在塔坝从事餐饮、美容和新区的制革业。

塔坝客家人在近百年的制革业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对来自印度低种姓的工人,还是对提供制革原材料生牛皮的穆斯林教徒,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交往。现年65岁的李耀杰先后多次资助印度女佣穷苦患病的父亲,对于开车不慎出车祸的印度司机,不但没有按照常理予以解雇,反而贴钱积极给予救治。这些发自内心的善举,既让低种姓的印度劳动者不会产生自卑,也让塔坝华人华侨在印度各阶层都留下良好的印象。

近十年来,塔坝客家人顺应产业转型的需求,从制革工业逐步转向第三产业,每年在加尔各答新增十来家客家人开设的餐馆,而且前来光顾的印度食客络绎不绝,靠的就是客家人做生意时秉持将心比心的理念。拥有五家饭店的客家华侨刘国赵不仅亲自学做印度菜,还针对印度人的口味改良中式菜肴,先后研发出印度客人百吃不厌的“辣椒鸡”“咖喱羊肉”等名菜。通过换位思考,印度客家人以热情和真诚,赢得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尊重。

在印度塔坝,客家人的厂房周围分布着大量穷苦的低种姓印度民众,他们操着不同于印地语的方言,为客家人提供日常蔬菜、肉食、家政、搬运和出行等各种服务。一方面,客家人为了日常交流的顺畅,主动学习西孟加拉人的印度语,而且将日常制作牛皮、蜡烛、小吃等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印度雇员;另一方面,印度工人也积极学习客家华人的先进技术,很多客家人迁出印度后就将小作坊送给雇员经营。加尔各答老城区的唐人街上有两个售卖猪肉的档口,负责经营的印度人通过学习客家雇主的技术并承接店铺独立经营,如今他们依然可以操着一口异常地道的客家话向华人推荐不同部位的猪肉。

客家人注重春节的传统,在印度塔坝保留和发扬得更为彻底。每年腊月二十之后,在各个皮革厂工作的印度人开始帮雇主张罗过年的事务,将厂区内外打扫一新、张贴春联、悬挂彩灯、准备三牲祭品、购置年货,印度雇工对华人的年节习俗已经了如指掌。在塔坝培梅学校旧址上建立的农贸市场,黝黑皮肤的印度商贩讲着流利的客家话,向客家华人售卖过年接财神时要用到的鲜花、甘蔗、福字、鞭炮等物品,甚至有些印度小贩还会制作客家人过年特有的发粄和煎圆等糕点。客家人与印度人通过相互学习,不仅自身拥有了多种语言的优势而化解了不同族群日常交流的障碍,也为当地社区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离开印度而定居加拿大的印籍华人深深怀念印度文化,经常回想在印度生活的那些日子。他们见面时喜欢用印地语交谈。只要有新的宝莱坞影片发行,他们的妻子和子女,谁都不愿错过观看印度电影的机会。他们十分喜欢印度电影明星妖艳迷人的舞姿和扣人心弦的歌声。有一位20世纪70年代从加尔各答“唐人街”移民到加拿大的邱先生,把唱印度电影插曲当成自己的永久性爱好。每次唱歌时,尤其是在唱那些老印地语电影插曲时,他都十分投入,激情澎湃。在印度华人举办的宴会上,包括婚宴场合,邱先生都会无一例外地被邀请来唱印度电影歌曲。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在场的宾客欣喜若狂,倍感亲切。他们中很多人坚持每周聚会的习惯。周末,他们会在一流的购物中心的咖啡屋相聚,丈夫通常和妻子开车来到购物中心,男人们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互相交流发生在本社区亲戚朋友身上的事情和其他有趣新闻。很多华人在春节期间回到加尔各答与仍然留在那儿的亲朋好友相聚,共庆新春佳节。在多伦多城区和郊区,有很多挂着“印籍华人饭馆”或“客家印籍华人饭店”招牌的中国餐馆。这些中国餐馆的经营者都是从印度移民到加拿大的印籍华人,他们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印度华人移民,因为他们喜欢吃辣味中国菜。而其他中餐馆的菜较为清淡,不合他们的胃口。不管推出的菜是辣还是不辣,所有中餐馆的生意都很好。

理解包容促进文化多元的发展

理解他人和包容差异是减少不同族群矛盾的重要环节。印度塔坝的印度人在人口数量上是客家人的十倍,他们居住在分散的低矮木棚里,无论是穆斯林教徒、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抑或是印度教徒,都有着随遇而安的性格,但也相对缺乏华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未雨绸缪的积蓄观念。客家华人懂得印度雇工不善理财的弱点,不会按照国内每月发放薪水的方式,而是每周或半个月给其发放工资,以免印度雇工很快将薪水用完而无法维持生活。在客家华人开设的工厂或餐馆里,掌握技术的雇工往往都是工作数十年的老员工,他们压根就不会有跳槽的念头,因为作为雇主的客家华人对他们不仅有理解和关爱,更有包容和大度。

印度塔坝的客家华人每年春节都要举行除夕夜舞狮大巡游和采青拜年迎财神的活动,教学舞狮技艺的客家师傅主动招收印度年轻人,一是让其学得一技之长,可以在华人开业庆典和年节表演中挣得丰厚的收入,二是让中国传统武术表演的技艺在印度继续得到发扬和传承。到每个客家华人家里舞狮时,需要逐个祭拜客家人尊崇的祖先、福德伯公婆、寿仙姑、关帝圣君等神位,印度舞狮队完全掌握要领,可以一个不落地予以拜祭“采青”并获得主家的利是红包。

当然,客家华人对于印度教尊崇的神灵也不会排斥,甚至还出钱为穷苦印度人建立神灵可以安身的庙宇。在加尔各答塔坝中国城,不但可以看到华人出资建立的关帝庙,也随处可见华人为印度人修建的寺庙(Kali Mandir)。这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得益于海外华人秉承的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心。

行走在印度加尔各答塔坝中国城,我们看到生活清苦却乐观的印度民众,也看到生活相对富足却并不高傲的客家华人,他们依托“文化包容”构成和谐社区的经验,正是我国倡导21世纪“一带一路”构建“民心相通”所需要的。

当前正在着力开展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旨在加强国内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系,组织、引导华商和侨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回乡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华侨的纽带作用,为客家山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最终提升客家人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影响力。

粤闽赣客家山区要充分利用侨商侨资优势,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使参与主体多样化。其一,通过为客籍侨商搭建更多的沟通平台,加强与侨商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文化教育、新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其二,通过各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与丝路沿线各国的交流,如通过世界客商大会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积极引导海外华侨、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客家山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其三,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桥梁纽带作用,使沿线国家进一步了解广东省内各港口及水路沿线区县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发展规划。另外,明确客家山区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可以进一步发挥全球客商的能动作用,带动客商企业深度参与21世纪新丝路建设,通过技术输出和资金对接,实现客家山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双赢合作。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新闻推荐

书画作品欣赏

李伟清,1963年出生,梅州市梅县人。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梅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1984年4月参加工作,2018年12月于梅州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