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大信为何成为平远曾经的飞地
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其他地方毗连的土地。如果某一行政区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现平远县存有的清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是1935年重刻的版本,重刻时增加了林达荣绘制的《平远县全图》(见右下图)。从图中可看到当时平远县西南面有块飞地大信乡,即今为兴宁市罗浮镇镇域的北部。当时的大信乡民众要到县城仁居办事等,必须先经过二十多里路程的江西现寻乌县丹溪乡境,再经同属平远县域的中行、八尺等乡,最后才到达仁居。同理,县城仁居的官员及民众要到大信乡,路途间也必须路经江西的丹溪乡地域。
大信乡为何会成为平远的飞地呢?这得了解平远建县历史及沿革,才能弄明白。
为镇压闽粤赣交界处猖獗的匪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当朝政府在原豪居都(仁居)地域设立新县,但因地域过小,人口数量有限,达不到设县的起码要求,便割入福建省武平、上杭,以及江西省安远的部分地域(寻乌时属安远境)及兴宁县的大信乡,建立平远县,县治设在仁居。大信乡割入平远,是因兴宁县也只有该乡才与江西的丹溪等乡相连,而此时丹溪乡也正好是割入新设立的平远县,故此时大信乡还不属平远飞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平远县县域起了变化,“归还江西、福建割地,析程乡之义化、长田、石正三都,并兴宁之大信一里,合为平远县”。这样,大信乡北部的安远地域归还给了江西,大信乡便成了孤零零的平远飞地,而且这一状况维持至近四百年后,1951年5月调整平远县域时,大信乡才划归兴宁县辖。
如今,大信乡已更名为罗浮镇。历史留痕,在今兴宁市罗浮镇境内曾属大信乡的村子,还可寻找到一些大信乡曾作为平远飞地这段历史的遗迹遗物,如:
在新南村三坑里山坳处,有一座长远亭,该茶亭东、西两侧分别是寻乌丹溪乡荷峰畲村和兴宁罗浮镇新南村地域。茶亭为清同治十年(1871年)寻乌商人所建,亭名“长远”,取“长宁”(原寻乌县名)和“平远”中的字眼组成,含意深远。这座茶亭,正是建在过去大信乡民众经江西丹溪再入平远的道间,现茶亭的兴宁一侧,还可见几段石砌古道,可惜茶亭已塌,仅存石砌墙体和刻着亭名的大石块。
在象湖村,撤并后成为村委会所在地的象湖小学校舍内,墙上贴有《象湖志敏小学碑志》的瓷块,从介绍的文字中可看到该校“原名平远县象湖小学”的字样。
在大槐塘村的陈氏宗祠内,有一块“齿德俱优”匾额,该匾制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时任平远县知县黄大鹏和典史王廷海送给当地耆民陈伯昌的。
(林东郑桂元)
新闻推荐
我的老家是一个河源客家山村,村里有着历史悠久的“结同年”习俗。结同年,指的是两个同年龄的朋友,通过较长时间的交往,彼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