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家炳精神 致力教育振兴 梅州大埔举行纪念田家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弘扬崇文重教传统,筹措逾2亿元教育基金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南方日报 2019-10-30 06:03

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们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父子进士牌坊,感受大埔深厚的人文底蕴。受访者供图

邓振龙以田家炳老先生为榜样回报家乡。

大埔县供图

众人齐聚一堂,深切缅怀田家炳先生。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原玉瑚中学改建为田家炳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我们怀念您!田中学子怀念您!”

今年是田家炳先生诞辰百年。10月26日,梅州大埔举行纪念田家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当天举行了田家炳纪念馆奠基仪式与座谈会,田家炳后人、大埔杰出乡贤、田家炳学校师生齐聚一堂,深切缅怀田家炳先生,传承弘扬家炳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公益、兴学育才的精神。

田家炳先生在全国共资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4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是名副其实的“百校之父”。受其影响,越多越多的大埔杰出乡贤反哺归乡,助力家乡的教育事业。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大埔是文化之乡,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自明代以来,大埔便是人文蔚起的地方,沉淀上百年,直至今日。近年来,大埔突出人文引领,以“办强虎山中学、办大家炳职校、办特一批学校、办优初中教育”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推进教育内涵特色发展、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马吉池

通讯员刘招迎罗文燕

缅怀

田家炳纪念馆奠基弘扬家炳精神振兴教育

10月26日上午9时,伴随着习习秋风,驱车来到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原玉瑚中学。正逢周六,在周边就读家炳第二中学的师生以及村民们早早到这聚集,准备观看田家炳纪念馆奠基仪式。

为缅怀田家炳先生,弘扬田家炳精神,经田家炳教育基金会同意,决定将原玉瑚中学改建为田家炳纪念馆,并在纪念田家炳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举行奠基仪式。原玉瑚中学创办于1985年,是由田家炳先生独资兴建,以其父亲名字冠名的中学。2006年,撤并中学改为玉瑚小学;2016年,并入党溪小学,校舍闲置至今,现已成危房。

笔者在奠基现场看到,学校主体大楼已被拆除,部分土地平整完毕,等待着奠基开工。建成的田家炳纪念馆,将是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重要基地。

“田家炳爷爷很伟大,我们都很敬爱他,等纪念馆建好了,我会带好朋友来这里参观。”家炳第二中学的学生罗静伊说。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当天,田家炳后人、大埔杰出乡贤、田家炳学校师生齐聚一堂,在田家炳先生捐资兴建的田家炳实验中学召开了纪念田家炳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各界代表依次发言,深切缅怀田家炳先生。

学生代表胡茄以《缅怀百校之父——田家炳爷爷》为题发言,感动了在场人员。

“今天,是您诞辰100周年,我们怀念您!田中学子怀念您!我们定会将您的精神作为学习、成长、进步的动力,一直朝着心中的诗和远方前进,书写芳华的人生;我们定会如您所愿,把您的爱传承下来,传递出去,像您一样用爱感化这世间,回馈这世间,使世界充满爱。”胡茄深情地说。

一位田家炳,千千万万个“田中人”。

百校之父、大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及其亲属爱国爱乡、兴教助学、德泽桑梓,关心支持大埔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慷慨捐巨资1亿多元,为家乡创办或捐助了45所学校,包括4所中专学校、17所中学、21所小学、3所幼儿园。田家炳系列工程的建设,为推动大埔振兴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巨大的贡献。田家炳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田家炳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田家炳只能忍痛辍学从商。他说,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此生最大的遗憾。所以,田家炳不断捐建学校,让孩子们都有书可读,别走自己的路。后来,他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到过欧洲的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素质都偏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展。所以,田家炳先生坚持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信念,热心公益,倾注心力支持国家教育发展,尽心尽力支持家乡教育建设。

传承

杰出乡贤倾囊助学筹集教育基金2.2亿元

“田家炳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一位前辈、贤人,是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榜样,可以说是我人生的导师。今天,我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建设田家炳纪念馆,就是想传承田家炳精神。”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绿基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振龙在奠基仪式上讲话时表示。

一直以来,在奖教奖学、扶贫助困、支持家乡建设等公益慈善活动现场,都有邓振龙的身影。每次接受采访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以田家炳老先生为榜样”,邓振龙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富而思源、感恩社会、回报家乡。

今年8月13日,大埔举行了2019年邓振龙先生颁发大埔县考取名校奖教奖学金发放仪式,他已连续19年共捐资一亿多元重奖大埔籍考取名校的优秀学子和虎山中学培养名校生的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19年前,大埔学子张德兆是邓振龙捐助的第一位学生。当时张德兆高考成绩优异却无法承担大学费用,一直不敢填报志愿。邓振龙得知情况后,立马捐助他上大学,张德兆顺利考上清华大学。如今,张德兆已是全国知名无人驾驶企业——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的CEO。

“我坚持捐助教育的原因,一是响应田家炳先生提出的"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学习他大爱无疆的精神。二是希望更多像张德兆那样,家庭经济困难却有大学梦的孩子敢于追逐梦想。”邓振龙说。

大埔乡贤情系教育,早已成为传统。早在2010年,大埔籍乡贤张耀华慷慨捐资2500多万元支持实验小学的建设,为表彰张氏家族热心乡梓教育的义举,县委、县政府以张耀华先生父亲张云栽先生名字命名“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

乡贤反哺桑梓,携手助力教育。去年,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大埔县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共筹集资金2.2743亿元,发放奖教奖学及扶贫助学金843.95万元。“邓振龙、廖光明、黄俊跃、何添赞等人,越来越多的大埔杰出乡贤加入到教育发展基金会,倾囊助学,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为家乡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大埔县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席廖永珠说。

“出资助学就是希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能够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无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我也希望大埔教师用心教学、育人成才,进一步提升师德师风与教学能力。”深圳吉明实业公司董事长、廖光明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廖光明说。

“我们要传承田老先生重教兴学的精神,首先要进一步优化细化奖教奖学助学实施细则,真正发挥教育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让基金在阳光下运行,让捐资者放心,最后是加强管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廖永珠说。

弘扬

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致力打破城乡教育不均衡困局

初秋时节,来到大埔县茶阳镇的父子进士牌坊,站在12米高的牌坊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历经408年的风雨侵蚀,斑驳的痕迹依旧掩盖不住这座牌坊的雄伟。

客家人一直尊崇“唯有读书高”的理念,“父子同中进士”正是大埔人追崇读书的体现。与父子进士牌坊交相辉映的是百年历史名校大埔中学。正值上课时分,校园里一片书声琅琅。学校的张老师说,大埔中学百年来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人才,为社会进步,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位高三学子告诉笔者,每天从“父子进士”牌坊下面经过,自己也充满了斗志,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大埔是文化之乡,“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自明代以来,大埔便是人文蔚起的地方。早在明代《潮州府志》即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埔人无论贫富,对子女的文化教育都放在首位。从古至今,大埔县不遗余力发展教育事业。

今年开学,一张照片在大埔“朋友圈”疯传:一条窄窄的乡道上停满了汽车和摩托车,这些都是家长带着子女来古埜中学报名的。古埜中学位于大埔县高陂镇古埜村,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周边的光德镇、桃源镇也有22公里的路程,但这个中学只有两成是高陂镇的师生。

地处小山村的古埜中学为何这么火?

酒香不怕巷子深,古埜中学严抓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2010年以来,中考成绩稳居全县前三,重点率和总平均分全县排名第一。校长李广林十九年如一日,坚持在“勤”“严”“细”“实”四个方面下功夫,严抓教风学风,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古埜中学是一个优秀的案例,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埔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大埔县教育局局长汪德欢说,师资问题成为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的“软肋”,关键是打通师资流动瓶颈,打破城乡教育不均衡困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埔县选择将教师派出去,将专家引进来。一方面推进“强师工程”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支持,引入香港教育专家开展“学校专业团队发展计划”培训班,加强了大埔教育和香港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据悉,大埔县每年花费550万元用于教师与校长的专业培训。

此外,大埔县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凡来大埔任教的优秀研究生给予40万元的住房补贴;凡来埔任教的211师范院校毕业生(省公费定向培养学生除外),承诺服务六年,在大埔购房时一次性补助20万元;凡成功申报名校长工作室或省级名师工作室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大力奖励县内培养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相关教师。

“2015年至2018年,我们引进了19名华师大等国家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大埔任教,招录482名教师到乡镇中小学任教。”汪德欢说,大埔同时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重点解决了借调和超编人员等问题,让教职人员在大埔能够安居乐教。

■链接

大埔县百年老校数量居全市前列

自明代以来,“父子两进士”(饶相、饶与龄),清朝“一腹三翰林”(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传为人文佳话。近现代,大埔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涌现了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著名作家杜埃、碧野,“一县五院士”“一门九清华”,更是传为美谈。

大埔人还传承了中原崇文重教的传统,崇尚读书、兴学育才。邹鲁先生创建了乐群中学,即大埔中学的前身;罗卓英将军创办了虎山中学;杨德昭将军创办了百侯中学,百侯中学还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方推行“生活教育”思想的发祥地,素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姚美良先生捐资兴建了永芳系列学校。

大埔有一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老校名校,每个老校的校名校训校歌都很有特色,彰显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教育内涵。如虎山中学校训“正静信进”,由罗卓英将军立写;校歌也是他作词,由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作曲,极具文化底蕴和艺术高度。百侯镇中心小学,在百侯杨氏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办校至今有113年,在民国时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国四大实践基地之一,校训为“文武合一、术德兼修”。

新闻推荐

百年古树 “不知春”

黄檀树被大埔县枫朗镇上木村当地人趣称为“不知春”。生于山地林中或灌丛中,在山沟溪旁及有小树林的坡地里也常见它的身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