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焕新颜 美景惠民生 梅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述
开栏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更好地展示梅州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奋力推动梅州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市农业农村局与本报合作,开设“乡村振兴”专栏,以记者走基层的形式,以点带面介绍梅州市各地在乡村振兴行动中探索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现梅州乡村风采。
秋风吹黄了田里的稻穗,吹拂着欣欣向荣的乡村。
阳光温暖地洒下来, 平远上举镇八社村80岁的村民谢小芳在门坪晒着一把把毛豆。今年,她居住了数十年的老房经危房改造,修缮一新。进入内厅,新修建的水厕为这个曾因病返贫的家庭带来不少便利。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今年以来,梅州市在全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基础上,先后实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开,突出开展“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在梅州大地上绘制出一幅幅水清、村净、景美、民富的乡村新图景,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奋力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本报记者张柯
见习记者林仪
特约记者潘炜玲
通 讯 员刘基正
详细设计“作战图”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
远处青山叠嶂,近处河水潺潺。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沿路红花夹道,田里金黄稻穗压弯了腰……秋日走进梅州乡村,犹如步入一首田园诗意中,让人流连忘返。其中诸多变化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作为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市委、市政府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任务,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总体工作方案》、《梅州市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梅州市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详细绘制了农村人居环境“保卫战”作战图和明确年度任务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
锵音鼓舞,“战火”如荼。截至9月30日,全市 “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93.60%,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率95.09%,村道路面(行政村通自然村)硬化建设完成率93.38%,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完成率84.52%,村庄集中供水完成率90.57%,生活垃圾处理和建立保洁机制完成率分别为96.15%和92.22%。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5%,累计建设农村卫生公厕4008个,且提前一个季度完成2019年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建设任务。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壮大乡村建设主力军
平远县上举镇上举村石角片入口,转过一道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映入眼帘。“全县第一个"拆"字就写在上举村,而且还是村民们自己写上去的。”站在该村石角村道上,上举镇镇长钟伟锋告诉记者。
梅州市各地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道路狭小进出难”一直困扰上举镇八社村石岭片村民。在镇村党员干部宣传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无偿捐地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仅谢小芳就捐出家门口200多平米的土地支持建设道路和文体场所。在道路转角处,村干部指着一片开阔场地说,“这原来是老党员徐德和家中的一处杂房,尽管当时已经修葺一新,按标准不需拆除,但听大家说阻碍了视线,他二话不说就把杂房拆了。”正是在党员干部带动示范下,该镇“三清三拆三整治”快速推进,没补一分钱的道路、没领工资义务的“建设员”比比皆是。当前,该镇正在推动各节点完善及外立面改造工作。“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进行村里的改造,村民们通过理事会自己决定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拆除,自动自觉完成清拆工作。”钟伟锋说,形成共识后,村民从政府手中接过了建设家园的主动权。
五华县转水镇新丰村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村民们开会提议家园基建项目,扩宽村道、兴建文体活动广场,一桩桩、一件件项目顺利上报该县、镇的“以奖代补”项目库,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站在新扩宽的7米村道上,村支书黄佰添拿出手机里存着的旧日场景图与今日新村对比:破旧茅房变成了活动广场,羊肠小道化为坦途,污水不再横流,而是实现雨污分流处理,乡村变化之大让人感慨。
营造“乡愁”美景 以“美”富民兴产业
今年9月,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村支书徐文坚捧回了“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的牌匾。石窟河畔,这座乡村持续焕发出蓬勃活力,吸引一批批省内外游客前来“客韵九岭”美丽乡村精品游线,踩着石板路,赏废砖瓦、老物件制作的景观小品,追忆乡愁。
要颜值,更要气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梅州市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培育美丽经济,助力富民兴村。
南台山下,跌水成景。国庆期间,平远县石正镇石正河的“水打坝”红了,高峰期游客量逾万人。“有记者问为什么一个小景点会比景区还火爆?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景点规划定位是有温度、可亲近的,是打造可以到河里玩耍的童年记忆。”石正镇党委书记姚蓝告诉记者。在此思路的指引下,该镇人居环境整治以石正河为主线,源头清理污染源,回购两座拦河电站,种植水生植物,设置河中及沿河景观节点,让昔日臭水河变成一道生态美景。
美景汇聚了人气,促成了美丽经济。就在国庆期间,“水打坝”附近村民摆摊售卖客家小吃及土特产,其中一户人家短短几天就营收了上万元。姚蓝表示,通过“乡村旅游+”经济,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反向促进人居环境的整治再提升,环境再优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为抓紧抓好这项任务,梅州市启动“四沿”示范带建设和“五美”乡村建设行动,保留客家乡村风貌,展现宜居宜游美丽乡村风格,打造一批乡村建设“客家样板”。同时,梅州市用好考评指挥棒,建立“推进一县一示范、推行一周一曝光、建立一月一报送、举办一季一擂台、开展一季一排名,进行一年一考核”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定期督察评估乡村振兴各项硬任务,鞭策和激励各县(市、区)间互学互促、互帮互赶,推进梅州市乡村振兴硬任务落实见效,力争梅州市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政策速递
果树也有保险啦!
本报讯根据《2018-2020年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标准》和梅州实际,近期,梅州市印发《微调果树保险赔付标准方案》(简称《方案》),对果树保险赔付标准进行微调。该《方案》保险标的为荔枝、龙眼、柑、桔、柚、橙,分别针对无花无果期、开花结果期阶段遭遇自然灾害按照气象指数标准及干旱灾害等情况进行赔偿处理。
《方案》明确,荔枝、龙眼、柑、桔、柚、橙无花无果期赔偿处理,以乡镇为统一监测和计算赔付金额的区域。若当地乡镇区域气象站监测到风灾、且日最大风速(一天内的10分钟平均风速的最大值)达到或超过10级,或监测到不同低温灾害时,该乡镇区域启动保险赔付程序,赔偿金额共设有100元/亩、300元/亩、600元/亩三个档次。 其中,当同一地区15日内同时或接连遭遇风灾、低温灾害,以赔付标准高的赔偿金额进行赔偿,不做叠加赔偿。在保险合同约定时限内,同一 地区遭遇多次风灾、低温灾害时,农户可多次索赔,但赔付总额 不得超过保险金额。
在荔枝、龙眼、柑、桔、柚、橙开花结果期,当地乡镇区域气象站监测到风灾,且日最 大风速达到或超过 8 级,或当地乡镇区域气象站监测到日降雨量达到 120mm的强降雨,又或监测到低温灾害时,启动该乡镇区域的保险赔付程序。其中,风灾赔付等级调整为300元/亩、600元/亩、1000元/亩;强降雨和低温灾害赔付等级均为200元/亩、400元/亩、600元/亩。
此外,《方案》明确,保险果树因遭受干旱灾害(由市气象局和县级以上农业农村局出具干旱灾害报告)导致果树干枯减产的,损失率达到20%(含)以上的启动赔付程序。果树因干旱造成减产的,按照标的所在县近三年果树单位面积平均产量确定损失产量,每亩保险金额100元,采用现场定损方式,按照当年产量损失与三年平均产量的比值确认具体赔偿金额。(张柯)
具体赔付标准详见二维码。
新闻推荐
你知道吗?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梅州网民的生活行为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有些人一边报复性熬夜,一边又象征性养生;表面上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