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杨伟光二三事 ●丘祥昌

梅州日报 2019-10-10 10:39

杨伟光

原央视台长杨伟光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我心里一直怀念着他。

我与杨伟光同志相识于1973年。那时他的夫人张云华在连山县革委会斗批改办公室工作,而我在广东连山县革委宣传部工作,我和她是同一时间作为政治学徒在连山参加“四清”工作的队员,又是梅县同乡,因此我便有幸认识了当时从北京来连山探亲的杨伟光。杨伟光作为我国一流学府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记者,可跟我交谈起来却没有一点架子,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的感情一下子融洽起来,加上都是搞宣传工作的,我便无拘无束地说起我的工作情况。那时,我刚好被宣传部指派到县武装部担任对台宣传专干,由于做这项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压力大,我怕胜任不了,正想打退堂鼓。得知我的想法和打算后,杨伟光鼓励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搞好。他说:这项工作既艰巨又光荣,既然组织上信任你,你就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勇于面对,认真做好。他耐心地指导我、帮助我做好这项工作。

此后,每次杨伟光来连山探亲,我都前往拜访请教。他总是热情地帮助我,把我写的稿子进行分析。若时间不允许,他便要我把稿件交给他带回北京,待提出修改意见后,又寄回给我。在他的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较好地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

后来,我因要照顾双亲,从连山调回梅县地区从事宣传工作。1980年冬,杨伟光专程从北京回梅县探望他的母亲,居然直接到宣传部找到我。我们在地区内招待所(“内所”)会面、长谈。交谈中,杨伟光对母亲那份深沉的爱和极尽孝道,让我动容,记忆深刻。

杨伟光虽然在北京工作繁忙,但时刻惦着在老家的母亲。他希望母亲能到北京居住,但母亲总是以在大城市住不习惯为由拒绝。他只好每月寄回充足的生活费用,并尽量多回乡探望母亲,给母亲带回补品。1994年夏,杨伟光又一次回乡探望母亲。刚到梅城,便遇山洪暴发道路难走,但他归心似箭,一心想早点见到母亲,执意冒雨赶路,到梅县丙村镇时,因洪水淹公路,只得设法绕道,并找到木排船摆渡。回到雁洋镇塘心村,得知母亲正在菜地里劳作,他便急急跑到菜园,紧握着母亲的双手,流泪说:“阿姆,辛苦了!”然后一手拉着母亲,一手挽起菜篮,搀扶着母亲回家。吃饭时,他把大椅子搬到桌前给母亲坐,总是把鸡肉、猪肉等好吃的菜先夹给母亲吃,饭后第一杯茶总是先端给母亲喝。

回到家乡,杨伟光总是喜欢吃家乡的咸菜、豆豉、菜甫,说他在梅城读书时常常吃母亲替他做好的这些菜,总觉得风味特别好。记得1982年的冬至,回乡省亲的杨伟光专程到我家做客,我请他吃了一顿娘酒炖羊肉。他说,久违的家乡味道!真好吃!随后,他又约我第二天一早把单车借给他,说要去梅县高级中学拜见他高中时的班主任李老师。那时,他已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商业部主任。我说只要你说一声,地区领导会派小车送你去。他说就骑单车去,这样好,免得打扰人家。

记得是1979年冬,杨伟光回到家乡,我们在“内所”又一次见面长谈,探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大事。这次长谈,使我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消除了一些顾忌,对时势、政治的认识和把握有了新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杨伟光还说,打开国门,引进外资,打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在新形势下,那些旧的观念必须更新,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为适应新的转变需要,今后凡是有条件的人都要重新学习,掌握好现代科技知识,为今后迈开更加坚实的步伐去做好工作。我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跨进了高校进修。

此后,杨伟光每次回梅都要来找我,帮助我进步。

2014年9月,我从电视新闻中惊悉杨伟光同志于20日晚去世的噩耗,非常悲痛。我痛失一位良师益友!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五年了,但我心里一直怀念着他。(作者系原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退休干部)

新闻推荐

梅县区农业系统到隆文镇坑美村开展志愿服务 推广土壤改良技术 助力金柚提质增效

日前,区农业系统党委组织部分党员志愿者到隆文镇坑美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向当地农户宣传推广土壤改良技术,为保护耕地、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