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 追寻星火革命路 致力发展老苏区
前 言
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均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梅州积极保护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以“红色引擎”激发苏区振兴发展新动力。
全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共有366处
“在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斗争中,梅州地区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大革命时期是风雷激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成为华南地区党领导抗日的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闽粤赣边斗争中心。”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邓文庆说。
回望梅州“红土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陈毅等一大批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革命活动足迹,“八一”南昌起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红十一军、“中央红色交通线”、抗日韩江纵队、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在这里诞生,涌现了众多革命烈士,有名可查的有4563人。
邓文庆告诉记者,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上世纪5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就开始征集、收集革命文物和史料,并对重点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对重要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寻访。80年代再次掀起高潮,对重点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始有目的、大面积地进行修复。进入21世纪以来,开始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推动红色革命精神的“活态传承”。
据统计,全市共有在册的红色革命旧址、纪念设施366处(其中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57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76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0处),其中部分已列入革命文物旧址。2016年4月,梅州市制定出台了《梅州市修建革命旧址、纪念设施工作方案(2016-2018年)》,进一步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2016年至2018年,市级财政共投入3000万元作为革命遗址修缮专款,以此带动统筹了中央、省、县及社会资金3.15亿元。
乘着加快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梅州积极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把“红色种子”播撒至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等各领域,以“红色引擎”激发苏区振兴发展新动力。数据显示,自实施苏区振兴政策以来,梅州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2011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活化红色资源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蜿蜒在梅州大地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为这片红色精神映照的革命宝地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烽火岁月仍历历在目,这片红色土地上却发生了巨变。
记者日前来到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徒步古驿道“梅州岃”,但见山道蜿蜒曲折,游客熙熙攘攘,“红色地标”随处可见。抵达山顶,粤赣交界处的古茶亭修缮一新,红色教育展馆拔地而起……八尺镇宣传委员张文让说:“这便道是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盐米古道,革命战争时期更是苏区交通运输线,为中央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斗争输送大量医疗药品、生活用品和粮食等急缺物资,提供了后勤保障。”
91岁老人肖明欣说起角坑村数十载的变化,很是激动。他说,新中国成立前,其父辈靠“捡茶漏”为生,穷困潦倒;上世纪70年代,他做“挑谷脚”谋生,一天挣8角钱;改革开放后,他当上生产队队长,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扶持下,带领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繁荣,他在村里做起小生意。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动,古驿道红色资源的活化深掘,他的日子更有奔头。“前段时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很多人来参加,我的番薯干、萝卜干很受欢迎,一天卖了1000多元。”肖明欣现在村里经营着土特产店,子女在珠三角地区工作,侄子肖海承则趁着红色游火热,回村里开起农家乐,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角坑村只是梅州市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梅州市通过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弘扬等方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开发文化经济价值,不断激发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让老区苏区呈现出喜人的崭新面貌。
发挥政策效应全面加快苏区发展步伐
站在大埔县笔枝尾山顶,三江汇流的景致依旧壮观。但很难想象,脚下曾是一片荒山野岭,人迹罕至。“就现在烈士纪念碑前面,战壕清晰可见。大雨冲刷后,山上的子弹壳遍地皆是。”家住三河镇旧寨村的老党员吴祖求,向记者讲述记忆中的笔枝尾山。他还慨叹道,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已经成为了“家门口的公园”。
从1963年筹建的一座纪念碑,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经历了56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升级改造,实现从小到大、从有到优。记者了解到,大埔县投入6000多万元对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先后建成战役纪念馆、主题雕塑、红色文化墙、将帅广场等项目。“2015年至今,园区共接待旅游总人数逾300万人次,仅2018年一年就突破百万人次,今年接待人数同比去年同期增长6%左右。”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管理处党支部委员刘南海说。
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介绍说,大埔一直以来都有保护红色“家底”的良好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就建有十多处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群等一批重点革命旧址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后,大埔对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中共南方工委大埔角旧址、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旧址启明寺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布展。2016年,大埔根据省、市部署制定了全县革命史迹、纪念设施修缮保护三年规划,三年来共筹集资金约1.5亿元用于重点纪念园(馆)及其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一批重点纪念设施进行提质扩容,打造了一批以红色文化引领的旅游景区。
近年来,国家、省、市对老区苏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相继出台,大力支持苏区发展。今年5月,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梅州大埔召开,释放出“今明两年省财政新增291亿元用于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等政策红利。
梅州市将抢抓机遇,立足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等红色产业,推动“红色+”系列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同时,结合脱贫攻坚、特色小镇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壮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推动“红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说梅州
●梅州儿女参加红军长征三项数据均列广东第一:参加长征人数广东省第一,有名字记载的共52人;走完长征总人数省内第一,有32人;长征牺牲人数省内第一,“湘江战役”中就有数百位梅州儿女壮烈牺牲。
●梅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仅有名字可查的烈士就达4563人,还有1000多名无法查考具体姓名。
●2013年7月,梅州市8个县(市、区)先后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是广东唯一。
●2016年至2018年,市级财政共投入3000万元作为革命遗址修缮专款,以此带动统筹了中央、省、县及社会资金3.15亿元。3年共有48处革命遗址、纪念设施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至目前,梅州市已形成了以梅县区叶剑英纪念园为龙头,各县(市、区)串珠成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
小故事
墙地缝里找线索
带着地图找专家
2009年1月,大埔县获确认为“中央苏区县”。2010年1月,梅州全面启动了“申苏”工作。
为了收集资料,“申苏”工作小组的成员先后40多次深入各县(市、区)开展调研活动,查找相关史料。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工作小组在墙缝中、地缝里找到了苏维埃政权的印章、当时的会议记录等,在普通百姓家发现了土地革命时期使用过的印刷机、当年红军用过的光洋、物资等证据。工作小组还到北京、南京、福建、江西及广州、汕头等地查找文献史料。
收集完资料后便进入“走出去、请专家”的阶段。“我们先后16次赴京,40多次赴省,向中央和省里汇报梅州"申苏"工作进展,请求他们给予指导。”邓文庆笑说,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梅州,每次去北京时,他都要带着一张地图,告诉专家梅州所处地理位置,更直观地阐述梅州中央苏区革命史。
至2013年7月23日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对梅州8个县(市、区)予以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范围。
撰文:王玉婷林丽妙
傅思林
摄影:吴腾江
梅州市党史研究室对本文做出贡献
新闻推荐
“粤菜师傅”工程已培训2.1万人 直接带动6.8万人就业创业
广东将大规模开展“粤菜师傅”培养培训。新华社图片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的崔荣祥今年5月参加“粤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