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杨永松:国家富强了,也要提倡艰苦奋斗

南方日报 2019-09-30 06:34

杨永松。受访者供图

开国大典上,“功臣号”坦克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任“功臣号”所在战车师的政委,是生于梅州大埔的开国将军杨永松。

从战火中走来的杨永松,12岁投身革命,17岁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南征北战,书写了传奇的战斗人生。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

时光辗转,已经101岁高龄的杨永松,是目前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他也给广东人民带来节日祝福,“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希望家乡越来越富裕。”

出身贫困家庭12岁投身革命

“我的家乡在大埔县百侯镇,那是一个集市比较繁华的大镇。”回忆起故乡,杨永松说道。1918年7月,杨永松出生在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一家人靠父亲贩卖咸鱼咸菜为生。

杨永松说,自己5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因病离世,家中生活艰难。在这样的窘况下,母亲还是坚持送杨永松去镇上的小学读书。

1928年,年仅10岁的杨永松受到革命启蒙。当时,梅州大埔的中共党组织在乡村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杨永松的二哥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也返回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杨永松受家兄影响及环境熏陶,在学校加入了童子团。“因为年纪小,只是参加大会和示威游行,这是我投身革命的启蒙阶段。”1930年4月底,杨永松在二哥的安排下去闽西,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留在永定县委机关打杂,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13岁那年,杨永松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加入红军后,杨永松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以及1933年9月开始长达一年多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病中拼命追队长征九死一生

在参加革命期间,杨永松没少因身体吃苦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部队东进闽西的路上,杨永松反复发高烧,“那时病了几天已是骨瘦如柴,行动困难。”他说,由于缺医少药,部队要转移,自己只能留在后方医院休养。

“后来由于战事紧张,所有人员需转移到一个叫"九堡"的医院。”杨永松说,自己和几个战友赶到医院后,令他们意外的是,那里已经没有一个人了,为了追赶部队,他们不顾伤病坚持赶路,终于在第5天赶上了部队。

到部队的第二天,杨永松收到通知部队傍晚就要出发,当时杨永松没有意识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杨永松说,翻越雪山时,由于天气原因,困难重重,不少战士因为看不清路掉进雪坑。“由于一直是急行军,饮食也差,剩余的人数不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一路攻坚克难,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回忆起这段往事,杨永松说,从毛儿盖出发,在进入草地的第六天,自己的双腿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

找到一处地上,杨永松把在湖南买的一双没有补底的新袜子穿上,接着把自制毡鞋也穿上,“心想如果横竖走不动,留着它们也没用。”两三个小时过去,他的脚能感觉到暖和了,逐渐走得快些,发现腿也开始消肿,“又走了一阵,两腿几乎完全恢复正常。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死神终于走开了。”

爬雪山、过草地,杨永松紧跟着革命队伍,整整走了一年,1935年10月,部队走到了陕西的吴起镇,结束了长征。“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我也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锻炼。”杨永松说。

经历南征北战烽火中担重任

杨永松还有诸多战斗经历。抗战时期,杨永松跟随部队转战陕北参加直罗镇战役,挺进山西,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他战山东、克东北,成为第一支装甲部队的首任政委。

“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忱,纷纷要求对日抗战。”1937年8月23日,杨永松所在部队作为先头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在杨永松的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参加这一战役的经历。

部队出师抗战首战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信心。此后,杨永松跟随部队保卫忻口,转战晋西,挺进山东,浴血鲁南,在战争的烽火中不断成长。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杨永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8月,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杨永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在回忆录中,他讲述起那些“硝烟往事”,十分感怀:“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截至目前,在世开国将帅仅剩11人,杨永松是其中之一。光阴荏苒,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军队建设浴血奋战、付出辛劳的杨永松今年也已101岁高龄。

他年事虽高,精神依然矍铄,思维依然敏捷,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杨永松说:“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但还需要提倡艰苦奋斗。”

南方日报记者曹嫒嫒实习生黄源榕

新闻推荐

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中新镇濠迳村。谢锡权摄新塘镇瓜岭村水上碉楼。钟林威摄增江街大埔围村夜景。谢锡权摄石滩镇下围村。谢锡权摄走进增江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