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 打造融湾“三宜”城市 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青山绿水环绕梅州城区。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梅州柚迎丰收季。袁群华摄
梅城一江两岸新貌。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噢嘿!秋高气爽好时光,南粤大地歌声扬,一派丰收新景象……”清晨,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一望无垠的柚林,果农一边采柚一边引吭高歌。沿河而上,梅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朝气蓬勃。
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光阴荏苒。
从“穷山恶水”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从“山旮旯”到县县通高速、高铁即将开通,融入大湾区“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人文圈”;从农产品“单打独斗”到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70年砥砺奋进,梅州的变化翻天覆地。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立足新时代,梅州正全力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开创发展新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唐林珍通讯员辜昀玥
擦亮生态底色厚植发展优势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四季时光轮转,带不走梅州的绿意盎然。
一直以来,优良的生态环境都是梅州的亮丽名片。“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梅州永续发展注入无穷动力。”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如上部署。通过厚植绿色优势,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梅州正不断擦亮这一名片,将绿色发展进行到底。
从1985年启动“四年种完、五年扫尾、十年绿化”行动,到2002年、2014年实施两轮“绿满梅州”大行动,数十年间,梅州1800万亩林地披上了“绿装”,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6.1%提升到2018年的73.76%。
目前,梅州拥有森林公园177个、湿地公园4个、公园绿地2798.41公顷,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水质达标率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在前段时间公布的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通报中,梅州名列全省第二,其中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3个分类指数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二。
数十年逐绿前行,终将因绿而兴。
今年5月,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动工建设,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公司注册、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再次跑出了“梅州速度”。
7月,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交易的25家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广东省3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之一。
115科技龙头效应初显,飞翔云计算基地开工建设,村之翼物联网产业园投入运营;召开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吹响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号角;与中国中药、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建设“中药智能化配送中心”……
在“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布局下,梅州五大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增效,三大新兴产业有声有色,一大批新产业、新项目正推动着梅州向绿色要经济、要效益。
与此同时,得益于乡村振兴成效喜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梅州已经成为旅游经济的受益者。2019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2%和13.4%,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6个省级示范县(区)建设顺利推进。
以发展反哺生态、以生态促进转型,在此良性循环下,梅州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换为金山银山,推动梅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力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故乡的变化太大了!我已经快认不出来了。”今年中秋,已经83岁高龄的印尼华侨潘伯在家人的陪同下,时隔22年再次回到故乡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望着眼前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听着亲切的乡音,感慨万千。
数十年间,侨乡村从荒芜山村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这背后,是梅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村民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盘活侨乡村的古民居和客侨资源,2018年8月,村委会牵头成立500多户村民参与的南口镇自在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共筹集100多万元流动资金,并与香港丁丁旅游联合成立侨乡文旅公司,对村子进行整体开发。
“经过研究讨论,我们打造了滨河长廊、亲水平台、农田景观,搭建了咖啡馆、民宿,还策划了花灯节、赴圩节、亲子烘焙课堂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该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说,如今,“品着咖啡耕田,枕着蛙声入眠”在侨乡村已成为现实。去年,梅州获评“2018美丽山水城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梅州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将乡村振兴列为在全省争先的“六项工作”之一,切实要求全市上下通过奋发有为、苦干实干,全力推动梅州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依靠自然禀赋,梅州在做强粮食、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不断壮大柚类、茶叶、脐橙等特色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金柚、蜜柚、茶叶、脐橙专业镇、专业村。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结合优良生态、富硒带、长寿乡及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全域旅游,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
在产业拉动下,2018年,梅州市农业增加值198.96亿元,比增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3元,增长7.7%。
在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梅州上下紧抓“三保障”政策落实,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以奖代补有关规定,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2018年,梅州建档立卡贫困户5.28万户14.2万人实现脱贫,在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情况中,梅州从2017年的全省倒数位置,攀升至2018年的全省第五。
目标不变靶心不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今年7月,梅州市召开2019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现场筹得善款23.75亿元。
做好融湾文章推动苏区振兴
15时50分,一架从深圳飞来的飞机缓缓降落在梅州机场,深圳人陈鸿辉带着新婚的妻子走出机场。40分钟后,他们来到了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眼前百亩怒放的荷花、古色古香的民居……让小夫妻流连忘返。
“从深圳乘飞机到梅州才1个小时,几乎每天都有两班飞机,很方便。”陈鸿辉说。
40公里开外,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村民廖叔刚刚将最后一批蜜柚打包发出,妻子则在厨房准备晚餐,灶台上摆放着羊肉、鲜虾、炸肉丸等食材。“现在的日子红红火火,多亏了这漫山遍野的"摇钱树"。”他指着家里气派的楼房,门口停放的小轿车,笑称那是“金柚楼”和“金柚车”。“如今村里靠种柚子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很多。”廖叔笑着说。
从“进”到“出”,这虽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片段,却都是梅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生动注脚。
70年风雷激荡,70年潮涌客都,万物生长,日新月异。进入新时代,梅州苏区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二是省委按照中央要求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机遇当前,主动作为。当前梅州上下正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力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
梅汕高铁即将通车;梅州机场共开通至广州、深圳、香港、珠海四条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航线,往返大湾区航班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50%以上;怡亚通“38000惠民富农乡村战略”首站落户梅州;梅州蔬果从地头采摘运到香港市场,整个过程仅需12个小时……
总投资59.2亿元的“水利重器”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加快建设;革命遗址、“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精品线路深入开发……
融湾发展,苏区振兴,正当其时!在不久前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梅州市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和《梅州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行动方案》,为梅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线图”和“方法论”。
数读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2019年上半年,省重点项目进度率居粤东西北地区第三
●梅畬快线顺利通车
●梅平高速通车
●梅汕高铁试运行
●瑞梅铁路预计9月底获批可研
●梅龙高铁规划选址获批
●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2.3%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2019年上半年,梅州共引进合同项目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
●嘉元科技成为全国首批科创板挂牌企业
●与多家文旅龙头企业签约12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441亿元
●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比增11.2%和13.4%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列入省的试点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增至12家,居全省第一,梅县产业园列入国家级创建名单
乡村振兴成效喜人
●2019年上半年,梅州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75亿元,建成131个农业特色专业村,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
●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建立六大培训基地、60多个食材供应基地和200个企业人才培养点,带动5600多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2018年度脱贫攻坚考核获得“好”的等次,从2017年度的倒数第一跃升到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9年上半年,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市域内国考和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
●新增大埔“世界长寿乡”,目前有两个“世界长寿乡”,“世界客都·长寿之都”品牌不断打响
一线走访
荒滩恶水变美丽风景线
梅州“一江两岸”改造工程,改出城市美景,改出百姓幸福感
落日的余晖洒在梅江河上,微风拂过,河面波光粼粼。梅江河两岸,湿地公园的十里长堤上,孩童在嬉戏玩耍,市民或携手漫步,或三五成群吹拉弹唱,或临江垂钓,悠然自得。公园一路之隔便是梅州城区的繁华街区。
眼前如此美景,让人难以将其与昔日的荒滩联系起来。
“这里以前就是一片荒滩,一遇到洪水,溃不成堤,严重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今年76岁的市民梁老伯忆起当年洪水漫堤围城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改变从1993年梅江“一江两岸”工程改造开始。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改造,让梅城百姓摆脱了洪灾威胁,也让梅城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梅江流经梅州城区长达12公里的河段,以前大部分是防洪能力仅5—20年一遇的夯土堤。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发生洪水溃堤,均造成重大损失。1986年,受强台风影响堤围决口,梅城8万多居民被洪水围困5天,直接经济损失6亿多元。
1993年秋,梅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按50—100年一遇的防御标准改造梅州“一江两岸”,按照测算共需资金约8亿元。如果用老思路、靠政府财政投入,对财政入不敷出的梅州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尽管当时省里十分支持,给予每公里100万元的补助;尽管梅州乡贤曾宪梓带头捐赠380万元作启动资金,旅居海外的梅州乡亲先后捐资3000多万元,但这远远不够。
梅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苦苦探索筹资方式,一次次地讨论分析,最终提出“堤围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企业筹资进行堤围改造,政府以土地使用权给予补偿”思路,把水利推向市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谁投资、谁建设、谁开发”。
以地换堤政策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河堤改造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威华水电集团公司率先承包了梅江南堤9.9公里的建设任务,自筹近2亿元建设资金按质按量完成了改造,并获得了沿江220亩土地的开发权。上市公司梅雁集团、宝丽华集团也纷纷参与到大堤建设中来。
在堤岸改造中,由威华集团投资2.3亿元在梅城下游建起西阳水电站,不仅有效缓解了梅州电力不足的状况,大坝蓄水还使梅州城区梅江段成为常年蓄水的人工湖,使梅城四季都有滨水城市的景观,水体的吸放热作用,还使梅州盆地过去冬季干冷、夏季闷热的小气候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满足城市防洪功能前提下,一江两岸建设规划了果林风貌区、欧美建筑风貌区、滨江自然风貌区等特色景观。堤、路、桥、亭、廊、扶栏、雕塑、绿化等都经过精心设计。18米宽的园林式沿江道路,总面积5.8万平方米的9处公园和公共绿地、广场,使一江两岸就像一座大公园,恶水荒滩成美景。
环境的美化带动了房地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原被闲置的滩涂地成了城市建设的黄金地段。一江两岸改造取得城市建设用地约190万平方米。
在地方政府基本不花钱的情况下,梅州从1993年秋以来共投入资金8.2亿多元,按50年至100年一遇标准,完成了23.6公里的南堤、北堤、西堤改造工程,创造了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差地区进行城区堤防改造建设的新鲜经验,被国家水利部防汛总指挥部称为可供各地推广的“梅州模式”。
2002年,梅州“一江两岸”改造被建设部授予“人居环境范例奖”。
见证观察
初心如磐勇担当
使命在肩再出发
70年风雨兼程,70年岁月如歌。70年来,梅州人拼搏实干、接力奋进,书写了一部改天换地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今年,梅州将迈入高铁时代,开启新的航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多年来,梅州始终立足全省大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稳定经济发展态势、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乡村振兴、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从谈“路”色变到县县通高速、高铁即将开通,从“穷山恶水”的荒芜山村到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从一穷二白落后山区到经济日渐繁荣、生态更宜居、人民更幸福的宜居宜业城市的华丽转身。
今日之梅州,生态人文优势明显,享有足球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长寿之乡等美誉。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梅州正围绕“123456”的思路和举措来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社会治理、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六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同时补齐对外交通、改革开放、技术创新、实体经济、发展平台、民生事业等六个短板,把“短板”变为“潜力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积极融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站在新起点上,梅州需要以如磐的初心、不变的使命,凝聚起前行的磅礴力量,扛起苏区振兴发展沉甸甸的责任,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迎着风雨上,顶着浪头冲,才能把苏区振兴的宏伟蓝图描绘在梅州大地上,努力向苏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梅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关报道详见特刊《启航——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梅汕高铁即将开通》。
新闻推荐
梅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人大代表涉农金融问策交流座谈会 用好用足政策推动“三农”发展
本报讯(记者刘晓娟)昨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人大代表涉农金融问策交流座谈会,人大代表与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