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去年农业总产值逾310亿元,现有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俯瞰梅县区金柚产业园,目前梅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通过大棚种植技术培育出的早夏无核葡萄即将成熟,村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梅县区侨乡村探索出一条农旅文结合的发展之路。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俯瞰梅州,尽是丰收美景,细听梅州,尽是丰收欢歌。2018年,梅州农业总产值314.7亿元,比增4.45%;增加值199.04亿元,比增4.6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5173元,比增7.7%。
对梅州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来说,农业农村农民,是70年来坚持不懈奋力书写的一篇大文章。70年激荡发展,70年春华秋实。梅州用实际行动回答“时代之问”,呼应百姓诉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面貌由贫穷落后向繁荣振兴跨越,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转变。
开启新征程,梅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撰文:马吉池肖铭浩陈裕锋
农业强
多品牌入围“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梅州柚居首
“好山好水出好柚,广东梅州柚。”近期,一则短短10秒的梅州柚宣传视频在央视播出,引起一阵“柚”潮。从零散栽种到“中国金柚之乡”,柚香萦绕梅州已经上百年。梅州柚经历了零散种植、快速发展、遭受重创、重新崛起的曲折历程,现已走出围龙屋,逐渐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在中国柑桔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梅州柚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梅州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正式对外发布,结合梅州实际编制的对全市8个县(市、区)的柚果产业进行全面布局、分片谋划、各有侧重,让梅州柚的发展更有方向更有力量。
目前,梅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地域覆盖全市60多个镇,全市柚果种植面积近50万亩,年产量约80万吨,柚产业成为梅州最具区域特色的农业农村支柱产业,带动农村从业人员超70万人。
2016年11月19日,梅州稻米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兴宁市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测产现场传来好消息:袁隆平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晚造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该超级稻早造亩产832.1公斤,年亩产达1537.78公斤,打破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一直以来,梅州水稻产业发展都走在全省的前列。依托良好生态、富硒土壤等资源,梅州竭力打造“客都米”品牌。其中,梅州竹稻研发人钟章美利用青皮竹与水稻杂交育成的“中华竹稻”,填补了竹与稻杂交育种的空白,成为世界首创。
截至目前,梅州涌现了“夫妻树”“科诚”“竹稻”“御金丰”等一批富硒稻米品牌(开发主体),共建立富硒稻米生产基地49个。全市拥有稻米类广东省名牌产品12个,获得SC认证(食品生产许可)的大米生产企业24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共16家。
2017年,“客都稻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均排在广东省前列。
同样声名远扬的还有嘉应茶。以客家炒绿为代表的梅州茶叶,以其鲜爽含芳、炒米甜香浓郁、回甘生津、茶香持久、余味干净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改革开放以来,梅州积极利用山地资源发展茶叶生产,种植面积达到24.96万亩,占全省四分之一,产量达到1.97万吨,被命名为“中国单丛茶之乡”,对全省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梅州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百花齐放的特色产业让梅州农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为梅州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省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18年)中,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及客都米代表之一——蕉岭富硒稻米均上榜“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其中,梅州柚位居百强之首,品牌价值227.5亿元。
与此同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也进一步推动梅州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围绕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等优势传统产业,做优水产、油茶、南药、花卉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梅州共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省第一。
今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分中心动工建设,这是广州首批设立的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之一。“我们将充分发挥梅州生态资源和富硒资源优势,积极对接粤港澳市场,将梅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为粤港澳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安全农产品,更好地促进梅州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增国说。
农村美
以改革试点市为契机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近期,垃圾分类政策搅热全国,引发热议。伴随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梅州也在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
“80个塑料袋换一支牙刷,60个饮料瓶换一罐洗洁精,20个农药瓶换一包盐……”这不是吸引眼球的商业广告,而是平远县河头镇向阳村垃圾兑换超市回收项目表的内容,一旁的回收点堆放着群众刚拿过来的塑料瓶。村干部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相当火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垃圾分类意识也更高。
垃圾兑换,换来农村好环境,激发的是梅州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管理的热情。破解农村“脏乱差”难题,梅州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各地因地制宜,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梅县“地票制”、五华全域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无缝对接、梅县区引入专业保洁公司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同样,在“三变”改革方面,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兴宁市径南镇东升村等一批村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盘活资源要素,建立村集体、村民和企业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推动农村发展。梅县区在总结推广雁洋镇长教村、松口镇大黄村“三变”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南口镇侨乡村成立首家由60%以上农户参股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两权”抵押贷款等重点领域,梅州先行先试,不断取得新进展。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蕉岭县已筛选9个试点村启动股权量化工作。
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激活了梅州农村沉睡的资产和资源,从肌体内迸发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伟力,大大激发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强了群众改革的获得感。
产业兴旺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增强乡村吸引力,聚集资本、人才等要素通往农村,“农村美”的物质基础才能夯实。当前,梅州创新乡村农业经营机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纷纷涌现。
走进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南宋古村·艺术北塘”八个大字映入眼帘,环视村庄,古香古色又充满田园气息,错落有致的民居依田傍水而建。沿着蜿蜒的村道,北塘美术馆、艺术众创空间等次第呈现眼前,让人仿佛置身艺术殿堂。
北塘村是广东古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至今拥有不少保存完好、独具特色的古民居。近年来,西河镇利用北塘古村厚重人文底蕴,用艺术活化古民居,开发打造北塘美术馆、振德楼艺术众创空间等。通过艺术馆,北塘村吸引了全国各地艺术家前来,提升了北塘的名气,开创了北塘乡村旅游新局面。
同时,北塘还创新推出“一房三园”共享农庄模式,集约闲置民房做民宿,盘活田园、菜园、果园打造共享休闲农业,参与农户则可享受分红。目前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受到广大游客青睐,成为“城里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
近期,大埔北塘村更是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全市农旅融合的范本。
目前,以被省委确定为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市为契机,梅州率先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改革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编制出台《梅州市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围绕在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民富
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4.3万户农村群众就业
秋分至,又是一年丰收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梅州有幸作为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70个分会场之一,登上全国的节庆大舞台,梅州8名农民代表登上舞台,与大家分享嘉应茶、梅州柚、客都米等丰收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兴宁市有一家原本濒临破产的鸽子养殖场,在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接手后,八年时间变成了粤东最大规模的肉鸽养殖场,成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是“85后”新农人陈伟波的奋斗史。同时,他还摸索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带动了龙田镇碧园、羊岭村有劳力的贫困户近300人就业增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农业已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选择下乡创业的“新农人”日渐增多,在兴宁市,张雪莲放弃了广州舒适安逸的生活,扎根山区成了“辣椒妹”;在蕉岭县,“80后”丘春兰离开深圳,制作各类富硒美食,运用新思维卖出“网红食品”;在大埔县,丘牡香投身农业帮农民卖柚子……
他们将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带入农村,成为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纽带、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梅州现有具备一定代表性、成立了经营主体的新农人133人,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覆盖农业生产各个品类。
今年3月,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陈敏提出,要再创新时代“东学梅州”成果,使农民腰包鼓起来、新农人多起来……
为此,一场农村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广袤的梅州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当前梅州迎来了最好的机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至目前,梅州共有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探索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的重要平台,梅州通过抓园区、抓产业、抓科技、抓市场、抓资金等措施,高标准推动产业园建设。据了解,12个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4亿元,目前已投入6.9亿元,有效带动4.3万户农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建立了企业与农民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千重稻浪舞晴空,十里歌声十里香。当前,丰收的锣鼓敲响,梅州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迎来收获的季节。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已从梦想照进现实,农民的好日子、甜日子正在路上!
据统计,2018年,梅州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元,比增7.7%,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1个百分点。
见证者说
70年辉煌茶事:从“茶叶”到“茶业”
梅州是广东省绿茶发源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素有种植茶树,制作茶叶的习惯。1974年,广东省考古专家在梅县三角地寮背岭的墓葬群中,挖掘出唐代釉陶器古茶具,由此推算,梅州的茶叶生产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唐末五代)以前。公元960—1280年间《惠州府志》中也有长乐(今为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
“清代期间梅州还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誉为八大历史名茶:梅县清凉山绿茶(现清凉山已划入梅江区管辖范围)、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绿茶、丰顺马图绿茶、平远锅叾绿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和大埔西岩乌龙茶。”高级农艺师江载宝说,但梅州茶叶真正走上规模化、商品化生产仅仅是近30多年的事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茶叶生产和其他农业生产一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梅州人多田少,山地广阔,宜茶山坡地多的自然资源优势,相继引进岭头单丛等适制乌龙茶的良种茶苗,大力发展名优乌龙茶生产。与此同时,制订吸引外资和鼓励群众集资兴办绿色企业的优惠政策。
“当时提出"统一规划,山权不变,连片开发,双层经营,共同富裕"和发展"三高"(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二十四字方针,掀起兴办"三高"茶园的热潮。”江载宝说。
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宁大叶奇兰茶和岭头单丛茶相继获得省部级名优茶称号这个历史转折点起,梅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山区名优茶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并取得相当的成效。
“到上世纪90年代,通过研究名优乌龙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并以兴宁茶林场和蕉岭县昂天塘茶场为试点,取得显著成绩。”江载宝说,兴宁市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单丛茶和蕉岭县昂天塘茶场生产的皇峰牌单丛茶系列产品分别获省部级名优茶产品称号和国家金奖。兴宁市茶林场因此成为梅州市“三高”农业的一面旗帜。
随着茶园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茶叶加工工艺的日趋完善,名优茶大量涌现,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参加国家和省部级名优茶质量评比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荣誉称号。1997年,梅州被命名为“中国单丛茶之乡”。
近年来,梅州把嘉应茶作为“梅字号”区域品牌来重点打造,积极实施省茶叶产业带项目建设,建成广东省第一大茶叶产区,不仅能生产名优绿茶和乌龙茶,还能生产优质红茶和黑茶,产品销往省内外和国际市场,“嘉应茶”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如平远源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海拔800米的平远县莲花山脉茶园中生产冰冻乌龙茶,成功出口日本。
目前,茶叶种类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共同发展。截至2018年底,梅州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4.96万亩,占全省四分之一,产量达到1.97万吨,对全省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新闻推荐
梅州2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80.9亿元,包括医院、学校、道路、招商引资企业等
开工仪式现场羊城晚报讯记者危健峰、通讯员辜昀玥摄影报道:9月25日上午,梅州市2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包括医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