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根基 释放城市动能 梅州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三宜”城市建设,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南方日报 2019-09-27 06:05

梅县区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何森垚摄

俯瞰建设中的江南新城一角。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俯瞰东山教育基地。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华灯初上,梅城一江两岸灯光璀璨。归读公园里,广场舞跳出了梅州这座城市的节奏与活力,散步的市民不时驻足欣赏梅城夜景。

“四年前,觉得这座城市很一般,现在觉得这座城市非常适合居住,每一次回来都有一种新鲜感。”拿着相机不断记录梅州城市美景的,是外出工作四年多的刘女士。

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与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梅州经济竞争力排216名,可持续竞争力排104名,宜居城市竞争力排140名,营商城市竞争力排146名。梅州2018年较2016年在综合经济排名中,上升20位,在宜居城市排名中上升11位。

梅州的城市“三宜”,在于变。

从高楼林立的江南新城到客韵十足的江北老街,从便捷的市区道路到连接世界各地的航线,从人们物质需求到精神娱乐活动,梅州正在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公共配套和产业项目建设不断完善。

梅州,一座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正在展示着她的新颜。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内外兼修

“扩容提质”转为“提质扩容”

“这个房子,出了小区门口就是亲水公园,周边的环境都很不错,值得考虑。”趁着中秋假期,从深圳回老家走亲戚的刘女士特意抽空到芹洋半岛的新楼盘逛了一圈。“梅州现在的城市环境不断变好,跟家人商量后,准备买一套房回梅州发展。”

早在2011年,梅州城区以及周边县区的大型房地产楼盘并不多见,购房选择少之甚少。走马今日梅州,保利、奥园、碧桂园等一批大型房企进驻,越来越多的优质楼盘供市民选择。

2015年前,梅州城市规划区范围仅168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小,产业不愿意进来,人才也不愿留下来。如今,随着梅州城区的不断扩大,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持续增强。

从梅州高速出口下来,经过广州大桥,芹洋半岛一片繁华,这是梅州的又一个城市会客厅。根据《梅州市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芹洋半岛所在的区域北靠东山教育基地和客家文化产业基地,通过秀兰大桥西接江南东片,广州大桥南接江南新城,总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效扩大城区发展空间。

俯瞰江南新城,早已不见当年的郊区面貌。安置房陆续交房、城市综合体开放运营,产业及公共服务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一座现代化新城的雏形已出现。

大手笔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梅州城区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近年来,万达广场、时光梅州等一批项目落户梅州城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随着城市的扩容,人们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不断增长,梅州如何持续发力?从城市“扩容提质”转为城市“提质扩容”。

“大抓提质扩容,以建设"三宜"城市范例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通过强中心、微改造、树品牌,适度小扩容、着力大提质。”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报告提出,梅州要产城大联动、城乡一盘棋,打造更具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世界客都·长寿之都”。

说到城市的提质,梅江区三角镇宫前村的村民梁宏章深有感触。“过去,家门口的一口池塘因无人管理,成了臭味熏天、垃圾堆砌的污水塘。天气一热,周围的几家人就得闭紧窗户。”梁宏章说,不少村民都因为居住环境不理想,从郊区往城区搬。

2019年,梅州市入选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点,借此契机,梅州市将大力推进老旧城区改造,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宫前村启动一批“微改造”民生工程,历时一年多,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通过填埋、清理等一系列工程,梁宏章家门前的这口池塘“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小广场,健身器材、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现在大家都愿意出来,到广场走走,互相聊家常。”梁宏章笑着说。

适度小扩容,着力大提质。梅州城区的颜值不断刷新,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三角镇泮坑枫林路在短期内实现通车,市人民医院“生命通道”新峰路顺利拉通,华南大道(田家炳医院侧)人行天桥、梅州城区嘉应中路(学艺路口)人行天桥陆续开通……一批惠及民生的实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今年上半年,2019年梅州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已有11项民生实事任务提前完成,占任务总数的27.5%,其余29项正按时间节点加紧推进中。

内外优化

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座城市营商环境好不好,要看群众感受和企业评判。

“过去办什么事情都要到相关职能部门办理,有时候要特地请假,来回也很耗时间,现在手机点一点,事情就办好了。”

变得更加便捷,这是家住江北的黄先生对梅州城市变化最大的感受。去年11月13日,“粤省事·梅州”平台正式上线,在平台内可以一键办理或查询372项高频民生服务,梅州成为粤东北地区首个开通“粤省事”地市专版的地市,群众从此可以实现“指尖”办理业务。

“粤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自2018年11月上线以来,梅州市积极做好高频民生事项上线工作,目前在“粤省事”梅州专区可办理704项个人服务事项,其中梅州市特色事项167项。同时,大力开展“粤省事”微信小程序宣传推广活动,至目前,已有超过64万人在平台上实名注册认证。

真正方便企业、方便群众,才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各级各部门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化"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落地便利化,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说。

早在2017年,梅州就启动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工作,到2018年底出台《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积极好营商环境建设的“运算法则”“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为振兴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8月20日,梅州主动争取,搭乘服务全省1200余万商事主体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商通”信息“快车”,将本市的政企沟通服务与“粤商通”进行无缝对接,站在企业的角度,对移动政务服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再造,方便企业动动手指即可以便捷了解到梅州最综合、最权威的资源禀赋、产业政策、政府规划,精准地匹配检索到适合企业需要的好政策。

有政企关系之“活水”才能养好企业发展之“大鱼”。“有了这个平台,再也不用来回跑交材料了,这就是我们企业切实需要的福利。”8月20日上午,在梅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学习使用“粤商通”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的企业负责人林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为新上线的“粤商通”点赞。

借力省级平台的优势,着力用本地化特色化的服务事项,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不断优化梅州的营商环境。“在粤商通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我们梅州特色服务事项有9项,也是粤东西北地区首批唯一上线本地特色事项的地市,借力省级平台的优势,着力用本地化。”梅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廖松辉说。

创造了两次“梅州速度”的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拿地不到两个月,保利江南苑二期举行奠基动工仪式……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梅州,增强对梅州投资的信心,推动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外联通

抢抓机遇建设融湾“三宜”城市

九月开学之际,梅城客都小学的师生都领到了一份交通大礼包——梅城客都小学至正兴路断头路打通了。“之前我们从学校出来,都需要绕路到正兴路,也容易引起堵塞。断头路打通后,有利于附近路段的通畅行驶。”客都小学一老师说。

打通断头路,开通新道路,梅州城区正掀起交通建设热潮,规划好设计好城市的“发展动脉”,形成“对内畅通,对外联通”的交通网络。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2005年,全长78.7公里的梅河高速公路建成,打通梅州往珠三角的第一条快速通道;2006年,全长58.3公里的长深高速公路蕉岭广福至梅县城东段建成,打通梅州第一条出省快速通道;今年8月30日,梅平高速正式通车,梅州实现市区到县全部通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提升至600公里,密度提升至每百平方公里3.77公里。

9月16日7时06分,随着一列CRH1A型动车组驶出潮汕站开往梅州西站,梅汕高铁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得知此消息后,在深圳工作的刘女士发了一条朋友圈:以后回梅州更加方便了,周末都可以回梅州打卡。

得益于交通的快速发展,梅州的“三宜”城市建设也按下了快进键。

清晨,剑英湖公园小道上,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草地上,远处一群老人正在进行太极晨练。自梅州启动创森以来,梅州颁布实施了《梅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规划要求以水系、路网绿化为链接,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建设一体化,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构建绿色生态家园。

国家森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最高荣誉,也是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态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全力以赴打好"创森"攻坚战,梅州要以"创森"为抓手,实现梅州大地植绿、群众心中播绿。”梅州市林业局局长詹庆东告诉记者。

“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宜居宜业宜游对一个城市的生态建设要求非常高,梅州提出这一目标,表明对生态发展区这个定位有深刻的认识。梅州作为山区城市,已经有了建设"三宜"城市的基础。”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梅州要建设“三宜”城市,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紧紧抓住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这一举措也符合省里提出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交通的便捷能大大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梅州要抓好生态建设,真正留住绿水青山。

相关

梅州出台花景建设规划

建设城乡一体全域花园城市

近期,梅州出台《梅州市城市花景建设总体概念规划》(以下称“《花景概念规划》”)和《梅州市城市花景建设重点项目详细规划》(以下称“《花景详细规划》”),提出将塑造“花样梅州·缤纷客都”的城市形象,把梅州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全域花园城市。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经营、五年成形”的规划设想,梅州将发挥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优势,率先打造“两山一河四园”七处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花景和六大著名花季,结合梅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后花园”的目标,打造区域性著名花城。

按照规划,梅州市将发挥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优势,依托山、水、园率先打造“两山一河四园”七处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花景;同时,培育特色花卉,将花卉融入市民生活,打造荷花、梅花、紫藤、油菜花、黄花风铃木、樱花六大著名花季,以此塑造个性化的城市品牌形象,打造区域性著名花城。

按照生物适应为本、原乡资源优先、文化花语强化、适量新品引入、四季花景兼顾的原则,《花景概念规划》还选用紫玉兰、黄花风铃木、樱花、红花荷、垂丝海棠等16种开花乔木,杜鹃、月季、山茶、紫藤、炮仗花、荷花等16种开花灌木、藤本及水生植物,以及四季海棠、长春花、矮牵牛、三色堇等20种时花作为主题花卉。

在此基础上,《花景概念规划》提出,按照串点连线、覆盖全城的布局思路,推动梅州城区形成“一江六园得势,一环七山揽胜,九大廊道贯城,七大花园点睛,八大门户缀珠,空中花景增彩”的整体布局,以“花+江+山+河+路+园+门户+建筑”勾勒出一个全方位的花城。

2020年至2023年,梅州将以全市7个一级花景主题绿化工程为核心,以中心城区内道路、河道彩化工程,以及全市各区花景主题绿化工程作为各区的花景组团,形成“众星捧月”的局面。

新闻推荐

关注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超重、肥胖的流行,数据显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呈年轻化的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