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县区70年接续奋斗,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家园 砥砺前行谋发展 客都明珠展新颜

南方日报 2019-09-27 06:23

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梅县·客都明珠”。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受访者供图

高端大气的梅县区中医医院。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大黄村柚农喜迎蜜柚丰收。袁群华摄

鹤舞白沙传客韵,梦里水乡织锦绣。图为白沙村美丽一角。叶繁荣摄

学徒们正在位于玉水村的“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接受厨艺培训。黄韬炜摄

9月的梅县,秋意渐浓。在位于梅县区畲江镇的梅州综合保税区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72家已落户企业中,BPW(梅州)车轴、广东嘉元科技等51家企业已顺利建成投产,中爱医疗科技、福德金属等项目正加速推进,全区今年完成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2.57亿元,同比增长22.9%。

“眼下,梅汕高铁即将通车,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综保区政策红利不断,让我们也能在这趟热潮中跑出一波加速度!”广东盈方创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冬说。

70年风雨兼程,70年岁月如歌。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山旮旯到“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公交”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从“穷山恶水”的荒芜山村到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山区到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梅县·客都明珠”……70年来,梅县区上下拼搏实干、接力奋进,书写了一部改天换地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站在新起点上,梅县区正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迎着风雨上,顶着浪头冲,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通讯员刘洪桥曾健锋

新面貌

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周末时分,在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总能看到摄影爱好者们的身影。“这里山水相依、生态和谐,一年四季景色都不相同。”九曲栈道上,摄影爱好者刘先生不停按下手中的快门,捕捉水面上白鹭灵动的身影。

沿着宽敞的柏油村道往里走,更加热闹。“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更红火了。”在村里做了20多年生意的小卖部老板娘陈惠珍,见证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告诉记者,白沙村早年因蓄水发电,形成了300多亩的水面,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疏于管理,水面漂浮着垃圾,长满水浮莲,村庄的居住环境连村民自己都嫌弃。

改变从2017年开始。白沙村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聘请专业团队对山、水、田、林、路、湖进行高标准总体规划,整合白沙的山水、人文、民俗和资源,通过实施主村道改造升级、民居外立面提升、“美丽庭院”创建等工程,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建设,打造九曲长廊、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悟心荷风栈道、滨湖休闲绿道等景观,融青山、活绿水,织就风光锦绣。

政府搭台,乡贤、村民“合唱”美丽乡村建设大戏。生态环境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美了村子、旺了人气,还引得乡贤回乡投资,发展观光采摘农业、民宿客栈、农家乐、乡村集市等新业态,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我们的钱包也慢慢鼓了起来。”村民温妮瑜是村里一家农家乐的员工,她告诉记者,除了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外,家里养的鸡鸭鹅、种的青菜都能直接卖给农家乐,不愁销路。

此外,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弱碱水资源,该村还引进九龙山矿泉饮料公司打造高端矿泉水产品,全面激活“水产业”,做活“水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白沙村的蝶变,是梅县区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梅县区从乡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突出产业特色、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首个“广东厨师之乡”玉水村、“中国烘焙之乡”石赖村、“稻鱼共生”基地溪联村,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与此同时,依托自然禀赋,梅县区在做强做大金柚、水稻、茶叶和畜牧水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验等融合,打造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公园,并通过举办健康“一带一路”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院士研讨会、中国柑桔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世界客都梅州马拉松大赛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新气象

发力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还是大片荒地,没有摩托车也没有汽车,更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高铁,去趟深圳要十多个小时,还要自己带好干粮。”对于交通环境的变化,今年79岁的南口镇退休教师潘伯感触颇深。“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公交,现在大不相同了!高铁通车后,去深圳只要两个多小时。”

数十年来,梅县区不断加大投入,谋划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改写了以往沙石路、黄泥路的交通历史,公路网络不断延伸,等级标准持续提高,还以建设大交通为目标,打造高速公路连接周边,国、省、县、村道覆盖,高铁、航空贯穿其中的大交通体系。

玉带绕群山,天堑变通途。眼下,梅畲快线、梅平高速正式通车,梅汕高铁试运行,梅龙高铁、瑞梅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葵岗互通立交动工建设,东环高速及一批园区道路、旅游公路、新农村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内联外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出行需求,也进一步拉近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距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数十年来,梅县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民生福祉稳步改善上持续加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提质扩容稳步推进。国商中心、人民南路断头路、人行天桥、城市公共停车场等城市重点改造项目和“十个一批”民生小事实事有序推进,一幅“剑英大道品人居、宪梓大道看商业、府前大道望景观、人民南路尝美食、沿江金岸赏文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医疗事业硕果累累。粤东医院挂牌三级甲等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成为60多万梅县人民的就医首选;新建或改建13个镇卫生院和305间标准化村卫生站,18个卫生院均完成中医馆建设;成功举办健康“一带一路”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院士研讨会……近年来,围绕打造“卫生强区排头兵,省级健康促进区,大健康产业先行区”三大目标,梅县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疑难杂症不出区”在梅县区成为现实。

——教育事业百花齐放。近年来,梅县区始终坚持教育为先,新建富力足球学校、梅县外国语学校、德兴小学、第一职校附属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新民小学及雁洋镇中心小学等一批学校,新增优质学位1万多个。近期,梅县区还联手梅州昌盛教育集团,计划投资4亿元打造一所民办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招生规模达4080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梅县社会各界秉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热心捐资办学,奖教奖学蔚然成风。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筹集社会捐资办学、助学款达6000多万元。去年,松源乡贤江琳才更是变卖唯一住房,向松源镇捐献350万元奖教奖学,自己则搬进了养老院。

新作为

逐绿前行争当“苏区融湾”桥头堡

秋日清晨,柔和的阳光洒满梅县大地。位于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项目建设现场传来此起彼伏的作业声,多辆大型机械有序施工,运输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仅用时半年多就完成了项目签约、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让我深深感受到"梅州速度"。”对于梅州市、梅县区推进项目的效率,作为投资方之一的上海翼天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军这样评价。

“客都人家”项目的高速推进,折射出梅县区上下抢抓机遇,逐绿前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信心。

进入新时代,梅县苏区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二是省委按照中央要求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当前,梅县区上下正严格对标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立足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主动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心用情用功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等不靠抓落实,跑出了梅县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优势产业稳步升级。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批25家企业之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交易,成为广东省3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之一;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总量不断做大、层次不断提升,1—8月产值比增19.4%;BPW车轴八期、伟友耐磨、福德金属顺利建设,以汽车配件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客都人家”、古梅梦景项目加快建设,中爱医疗即将试产;引入顺丰、怡亚通等优质企业在流通销售、深加工、农业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顺丰科技柚果处理中心建成运营,村之翼物联网产业园顺利开园;率先出台《梅县区创建足球特区发展足球产业奖励扶持办法(试行)》,争当足球特区“前锋”。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梅县区建立“5+6”工作机制,实行挂图作战、限时办结,梅州监狱迁建项目仅用两个月完成500多亩土地征收,52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42亿元,“3个10”项目完成投资23.22亿元。

高铁一通,百业兴隆;动车一响,黄金万两。

全长122公里的梅汕高铁,梅县区段占了三分之一。乘此东风,梅县区正厚植以外国语学校为标杆的“教育基地”,培育以村之翼为头雁的“农电物流”,发展以客商银行为龙头的“金融街”,壮大以锦绣国际为引领的城市“商业圈”,做精城市经济;同时,做精做细做优高铁沿途的工艺之乡畲江镇、运动小镇麓湖山、陌上故庐侨乡村、粤东井冈九龙嶂、足球小镇新葵岗、四季佳禾农耕游,做优美丽经济。不久后,品嘉应好茶、尝甜蜜金柚、吃长寿食品、游山水梅县、看客都人家的美丽景象将在这里成为现实。

融湾发展,苏区振兴,正当其时!

眼下,梅县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梅县·客都明珠”已大步踏上征程。

时光印记

大黄村蝶变记

时隔一年,作为“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之一的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再次迎来了普天同庆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地村民唱起山歌跳起舞、玩上了手测柚子重量的小游戏,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分享金柚丰收喜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富饶美丽、乡风文明的村庄,20多年前还是一个“问题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黄村的金柚产业并不像今日这般规模集聚,而是以散户种植为主,大多是夫妻档、父子档和家庭作坊。”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说,受制于区位劣势和当时相对落后的交通环境,大黄村的金柚产业效益并不高。同时,村内赌博之风盛行,打架、偷盗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当时,每到中秋前后,我们就要找货车把柚子拉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农贸市场出售。”老柚农廖叔告诉记者,运输柚果单程就需要花费十六七小时,在高温天气下,柚果水分极易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质量和价钱的下降。

直到2003年,大黄村才开始陆续组建合作社。但由于缺乏管理,合作社之间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行为:在收购时互相抬价,在销售时则互相压价,造成利润流失、市场秩序混乱的同时,也导致诚信缺失等问题。

改变从2013年开始。

为了打破困局,大黄村党支部(2018年升级为村党委)牵头整合全村28家金柚合作社,吸收社员入股资金1000多万元,成立大黄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注册成立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抱团发展的新局面。

一年后,凭借旗下的农资超市、金柚销售盈利以及柚果交易中心的土地增值,公司实现300多万元的盈利。通过公司分红,大黄村的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1.2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2.5万元。“效益好了,大家的干劲就足了,赌博打架的村民都忙着管理柚树去了。”村民陈姨打趣道。

但随着村内金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仓储难题也日益突出,产业发展步入瓶颈期。

此时,恰逢梅县区创建省级农业示范区,在村党支部的积极争取下,大黄村获得800万元专项资金,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撬动1亿元社会资本,建成占地300亩的金柚产业园,搭建起集信息化柚果交易、现代自动化柚果仓储于一体的规模化购销平台。

“产业园建成以后,除了原有合作客户外,每年都有不少来自湖南、广西、四川以及珠三角等地的客户前来采购。”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志君告诉记者,2014年,该合作社的销量仅250万斤,2015年产业园落成后,销量增至1000万斤,此后更是一路增长。

去年6月,梅县区金柚产业园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获得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今年4月,该村又获得客家村镇银行整村授信5000万元,成为梅州首个“整村授信村”。在多重政策红利下,大黄村一路高歌猛进,金柚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业界也因此流传着“梅县金柚看松口,松口金柚看大黄”的佳话。

村庄因产业而兴,因文化而灵。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黄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总长2.5公里的古驿道和4个古码头进行重新修缮,对沿途古民居、古树等资源进行保护修复,以此激活沉睡的历史人文资源,重现“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盛景。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如今的大黄村,纠纷少了、赌博没了,乡村美了、产业强了,人气旺了、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靠着这"摇钱树",大家都住上了"金柚楼"、开上了"金柚车"!现在乡村旅游那么火爆,我在深圳打工的儿子还说要回来开农家乐。”村民张姨笑道。

数说

●梅县区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旅游强县、中国候鸟旅居县,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八届跻身全省十强。

●梅县区境内有9个自然保护区和12个森林公园,1个5A级和3个4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5.36%;拥有3家主板(梅雁吉祥、宝新能源、超华科技)、1家港股(集一家居)、1家科创板(嘉元科技)、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2019年上半年,梅县区实现生产总值87.72亿元,税收收入16.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41亿元,接待游客约7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31亿元,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同比增长7.2%。

●2019年上半年,有序推进年度投资73.65亿元的52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谋划228项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对接项目,其中总投资468亿元的83个项目列入市级项目库;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全区高企存量增至3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例达到31.8%;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服务中心进驻事项1006项,进驻率70%;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8项、证明事项23项。

●截至2018年底,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24.1万亩,总产量49.1万吨;水稻面积33.7万亩,总产16万吨;茶叶种植面积近2万亩,产量1300吨。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58家,家庭农场1477家;“三品”认证农产品134个,省农业名牌产品20个。

●截至2018年底,梅县区累计筹集扶贫开发资金5.05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924户15222人,脱贫率95.9%,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47元。

●截至2018年底,梅县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497.4公里,通镇公路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通村公路实现100%硬底化,355个建制村已全面开通公交线路。

一线实践

善用红色资源引来人气

带动老区苏区人民致富

巍巍九龙,青翠荡漾。秀丽水美,生机盎然。

步入梅南镇水美村,村道旁“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几个大字分外显眼,左侧竖立着红军革命历史雕塑,右侧则是新整修的星拱楼。沿着山腰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往上走,是刚动工修复的红军栈道、红军战壕。回望山下,青山绿水间是红星点点般散落的红色景观。

“虽然山路崎岖,但每逢节假日,村里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瞻仰革命遗址。”指着眼前的一栋栋建筑,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如数家珍。

水美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为了发展红色旅游项目,该村利用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优势,修缮了一批革命旧址,还在国道沿线打造红色原始景观,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村民特产销售和农家乐、红色客栈发展。

“领导重视,再加上实打实的资金扶持以及村民的共同参与,村子自然一天比一天美,人气也一天比一天旺。”水美村党支部书记罗苑华介绍,去年6月,该村还成功举办原中央苏区粤东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纪念活动,承办来自周边地区的培训班32个1900多人次,全村实现产值796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2270元。

“现在主村道也拓宽成两车道,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该村妇女主任冯招文告诉记者,如今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日益高涨,不久前还主动筹资10余万元,进行河道清理。

在此基础上,水美村还坚持红色项目与脱贫攻坚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培育红军客栈、红军茶、红军餐、红色土特产等红色生态富民产业,“水美鸡”“水美百香果”“水美蜂蜜”等品牌也都远近闻名。

广州市委统战部扶贫专干项飞介绍,自2016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水美村通过三年的努力,让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5000多元发展到现在11000多元。

在梅县其他地区,同样的情景也正在发生。近年来,立足红色资源分布,梅县区采取分区打造、分步建设、串珠成链的方式,以红四军在梅活动的九龙嶂、同怀别墅,叶帅故居雁洋,孙中山故地、丘哲故乡松口为主线,打造红色小镇、建设文创基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为红色梅县引入人流,带动老区苏区人民奔康致富。

眼下,乘着国家和省、市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东风,梅县区的红色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红色效益,推动梅县区苏区振兴发展。

新闻推荐

S223线雁洋至梅城段国庆前双向通车 提前3个月完成路面改造任务

笔者从梅州市公路部门了解到,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省道S223线梅县区雁洋至梅城段路面改造项目将于10月前全面完工,实现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