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身体里住着有趣的灵魂 老教授将“美育”进行到底
雅逸创研室茶话会气氛热烈而温馨。
林玫瑰 摄
说起要采访林龙华老师,我感觉自己成为投入湖心的那颗石头。首先,之前采访过的创作拼贴画的“老翁”翁纪平老师、摄影的玫瑰姨,还有任仕纯老师,都热烈关注、回应,热心带路、陪同、拍照、收集资料……因为,他们是林龙华老师的学生、朋友,“德艺双馨、德高望重”,就是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在他们心中,对林龙华老师,除了敬重,还有感激。林龙华老师今年87岁了,桃李满天下,我想,如果振臂一呼,会出现笑脸吟吟的“学生”队伍,蜂拥而至。
我们采访“小分队”总共跑了两个地方,第一个点是林龙华老师的家。玫瑰姨称老师的家是“迷宫”,要在书架之间找路。果然,进门后是两排书架,走进客厅,还是书,摞在地上、桌上、架子上,而在杂而不乱的书中间,就是清瘦却神采奕奕、留着齐耳发的龙华老师了,他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和书一样随处可见的是龙华老师各种各样的藏品。这么多的书和藏品,包括自己的作品,都是龙华老师为了教学所用而藏,任由学生索借。
活到老,教到老
林龙华,是广东大埔人。擅长水彩画、书法。1955年,他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现鲁迅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5年,他调来汕头大学创建工艺美术系(现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是汕头大学原工艺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退休后,他还于1995年应邀往嘉应大学创办美术系,任系主任。嘉应大学美术系上轨后,他又回到汕头,在市老干部(老年)书画研究会任副会长,一直在老年大学讲课。近年来,林龙华老师在汕大百合园教工活动室义务教学。教学“岗位”变了,教学对象也变了,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变为退休的老年人,然而龙华老师却仍孜孜不倦,无私奉献,收获无数赞誉。
百合园教工活动室,就是采访的第二个地点了,这里的图书,全是龙华老师从家里搬来的,他还给这里起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雅逸创研室”。每周四下午,这里是茶话会现场,更是课堂。活动室内墙上牵着尼龙绳,大家分别把自己新创作的作品一一夹上去,进入赏评研讨阶段。每个人都可以抒己见,论优缺,气氛热烈而温馨,自由而充满趣味。而龙华老师的点评,是大家最期待的。“龙华老师特别能发现美、发现和挖掘优点、特点。每一次,他总是拼命夸人,大赞特赞,然后再稍微地指出一些不足。赞美的话,谁不爱听,那接下来指出错误,大家就都特别容易接受了。”任仕纯老师说。
教到老,学到老
翁纪平创作拼贴画,还有绘画零基础后来却画出精彩人物水彩的潘法圆阿姨等人,纷纷说龙华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在林龙华的爱心启迪下,大家在追求美、艺术熏陶怡情的路上,一起携手进步。然而林龙华却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人中,有的会操作手机,有的会拍照,这些都是他要学习的,而且依赖这个群体也是他退休后的个人需求。“这个群是学习的群,是满满正能量的,能互相促进的群,在这里,1+1不是等于2,而是平方,是成倍发酵。”龙华老师动情地说。
别看龙华老师耄耋之年,他却有一颗年轻的心,和他交流,如沐春风,毫无代沟。他说他们这群人,有老师、医生、建筑师……各行各业各种身份,聚在一起,取的是“公约数”,就是有共同的理念,共同探讨问题,一起创作美的书画,弘扬真善美。他赞扬思想与时俱进,比如建筑师董工画的西游师徒坐高铁取经的创意,纪平的拼贴画,还赞扬几个老阿姨的剪纸……龙华老师说自己喜欢挑战极限,这受家风的影响。他的父亲是医生,但会画画、会裁缝,可以说琴棋书画皆通,连削铅笔也要工整如同机器削的一样。在这种耳濡目染下,他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上也非常严格严谨,他要求“知行合一”,并要求学习应是“打飞碟”,而不能限于“打靶子”。因为飞碟会移动,这需要学习的人要有能预估方向的能力,有超越别人的洞见,创新的思想,老年人也要如此。
传播美,传递爱
和龙华老师感情深厚,相伴近一世纪的哥哥最近走了。在任仕纯老师的提议下,他们在追悼会后海内外亲友聚时,把由老辈人发表感言讲家风,变成让从国外回来的年轻孙辈来讲述自己学术成果、业绩的分享会。纳米机器人呵护血管、大数据分析个人喜好……悲伤的气氛,居然转变成让这些老年人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憧憬。
原来,我不是那颗石头,龙华老师和像他这样的人才是,他们用爱,用无私,在无数人心湖泛起一片美丽的涟漪。
□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
新闻推荐
富岭,位于埔南西岩山麓,山下是光德村,是粤东地区乃至闽粵赣边区的一块巩固的根据地。这里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地势险要,距高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