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提质之路 梅州梅江区每年六成民生资金用于教育,补齐学位、师资、资金等短板

南方日报 2019-09-13 06:43

梅江区计划5年内新建学校10所,扩建学校6所,迁建小学1所,全面增加学位供给能力。袁群华摄

今年9月,新落成的芹洋梅州中学小学部如期开学,这个新学校迎来了首批300多名学生。清晨7时许,学校琅琅的读书声总是准时响起;在梅江河的另一边,风眠小学学生主持的英文广播传遍校园角落……

作为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区,梅江区在教育方面的“功课”却从未落下。近年来,该区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等称号,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据统计,梅江区每年教育总投入占民生资金的六成,从2010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5亿元,山区教育“短板”不断补齐。正是这种将教育作为最重要、最长远的民生工程进行投入的坚持,也让越来越多孩子享受到了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内“扩”外“引”

3年增5000学位解决“上学难”

作为城市中心,梅江区商贸繁华、交通便利,坐拥齐全的配套设施、优质的医疗资源等,高雅的生活品质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才。近年来,入户梅江区的人数逐渐增多。

入户是喜事,但孩子上学就让人发愁。

目前,梅江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包括86所幼儿园、28所完全小学、5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4所完全中学等。但随着一大批商住小区的建成使用,学位供需矛盾仍然不断增大。

特别是在江南片区人口居住密集,学位需求不均衡问题更加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非梅江区户籍学生占比约55%,且逐年增加1000多人。

“加上今年首批"二孩"入园,学位最紧张的就是幼儿园小班和小学一年级。”梅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不及时解决,可以预见,未来5年全区的学位将会更加捉襟见肘。

为应对“二孩入园潮”和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在最近召开的全区教育大会上,梅江区提出,要坚持量质并举,内“扩”外“引”,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学位问题是实现均衡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按照谋划,一步步推进新建、改扩建学校,初步缓解了学位紧张的问题。”梅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启泰说。

2016年以来,梅江区学校建设按下了“快捷键”。龙丰幼儿园、风眠小学和芹洋梅州中学小学部等陆续投入使用,人民小学增设遵宪校区,伯聪学校改制举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数据显示,3年来全区新增学位近5000个,城区优质学校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在充分考虑城市扩容提质、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实际的前提下,梅江区还制定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设规划(2018-2022年)》,全面分析了该区学校布局、学校办学规模现状,加强教育资源统筹规划,计划五年内规划新建小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扩建小学3所、中学3所,迁建小学1所,全面增加学位供给能力。

其中,芹洋梅州中学小学部、初中部力争今年底全面建成,会文小学预计2021年完成扩建,元城小学和幼儿园建设、金山小学迁建将在2022年完成……

“近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梅州昭华教育城综合体、梅江区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新校区、梅江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等项目的沟通对接。”陈启泰介绍,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适当扩大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合力提升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是梅江区下一步要做好的外引“文章”。

内“联”外“合”

提升教学质量补山区“短板”

在梅州中学高中年级任教的刘老师,于今年顺利完成了广州某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学习。“之前没有想过自己会继续学习深造,但在这两年,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周围不少同事都在报考在职研究生,自己也深感压力。”刘老师说。

教育现代化,人才是核心,队伍是关键。

“梅州近年来想了许多办法,引进了一些教师人才。但相比起发达地区,当地教育人才流失也比较多。”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刘小妮认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挖掘培养本地人才同等重要。

对此,梅江区在加强教师队伍业务培训方面,三年来共投入431万元,推进教研课改工作;并拨出897万元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目前,全区共有354名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其中进修大专学历32人,进修本科学历278人,在读研究生44人,教师学历层次显著提高。

随着培训力度加大,提质的效果也很明显。“我们现在有2位全国优秀教师,1位"全国模范教师",6位省特级教师,2个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3个广东省名师工作室,1个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6位市级名校长以及45位市级名教师。”上述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再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梅江区加强内“联”,计划借鉴“集团化办学”模式,以示范性高中带动普通高中,城区中小学带动农村中小学,实现校与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生共赢,共融共享,实现资源增值。

今年9月,芹洋梅州中学小学部、初中部举行了揭牌仪式。作为一所新学校,芹洋梅州中学小学部、初中部可以借鉴梅州中学的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成果,同时释放百年老校的品牌效应。

在外“合”方面,梅江区加强与市内外名校交流,在教学方式、理念上取长补短。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教育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师资源以及紧扣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其优势不言而喻。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人才稀缺等原因,若想在短期内实现教育发展赶超发达地区,按照传统路径显然绝非易事。

但在教育信息化改革浪潮中,欠发达地区弯道超车,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网络化的教育帮扶和资源共享来发展教育已成为可能。

在全市率先完成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部教学点已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00%学校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100%学校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100%教师配备教学专用终端……

梅江区扎实推进网络提速工程和“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积极开展智慧课堂、同步课堂等的应用,通过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网络晒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内“争”外“挖”

争取4亿资金解发展之“渴”

“我竞聘语文科教师,如果竞聘成功,我将更加注重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工作中,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今年暑假期间,梅江区各中小学校热闹非凡,“区管校聘”有序推进。

“之前,有一些人将教师职业当作"铁饭碗",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在梅江区一小学任教的丘老师透露。而现在,情况却大不一样。为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配置全区中小学教师资源,梅江区教育局制订了“区管校聘”实施方案,进行校内竞聘、同学段、跨学段竞聘。

经过两轮竞聘后,原来在梅江区水白中学的陈明转岗至梅江区三角镇长岗小学任教。在正式开学前,陈明与其他转岗老师一同进行了转岗培训,部分老师还进行了转科培训。新学年开学第一周,转岗的老师们纷纷走上新的岗位。不少老师发现,自从实施“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以来,教师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激活区域内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我们还开展了"菜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并利用梅江区振兴教育发展基金的激励作用,重奖中考、高考和小学质量检测优秀的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陈启泰说。

资金问题是不少山区城市发展教育的“拦路虎”,而梅江区振兴教育发展基金的设立,让资金紧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017年11月,面对全区近7万学子与5300多名教职员工的殷切期盼,梅江区进一步探索社会助学机制,顺势成立振兴教育发展基金,募集1200多万元善款,通过奖优奖教等措施,激发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这是振兴教育的有效举措。两年时间里,梅江区从基金中拿出400多万元,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有效激发教职工动力,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资金争取上,梅江区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提高了全区教育费附加收入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分成比例,从2017年的1700多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1亿元,有效减轻了建校资金压力。

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包括近5年争取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拨款7489万元、省创强专项资金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奖补资金1.55亿元,以及向省政府争取1亿元政府债券等,“这些都用在了学校建设方面。”梅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梅江区将按照全市教育大会上提出“市县两级每年要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4%用于教育”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逐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功能场室、实验教学平台等资金问题。

撰文:黄思华曾仕谦钟伟才李颖

新闻推荐

梅江区聘请巴西桑托斯足球俱乐部教练团队 外教进驻校园助力足球振兴

图为4名巴西桑托斯足球俱乐部外教合影。(江婵摄)本报讯9日下午,记者从梅江区足球工作会议获悉,梅江区政府与区创建足球特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