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联动改革,梅州蕉岭广育激发内生动力 一个客家古村的蝶变之路
在今春黑木耳收获季,广育村的黑木耳基地迎来一批批采摘游客。受访者供图
夏末初秋的午后,骤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望着眼前的大山,罗燕芹感觉很亲切。“这几年村里的特色种植业发展很快,我们年轻人有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这个“95后”客家姑娘选择回乡实习,成为村旁黑木耳扶贫产业园的厂长助理。
罗燕芹的家乡广育村位于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近年来,当地围绕解决人、财、地三个核心问题,以农村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为核心,探索实施五社协同的“活村”方案。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这个民风淳朴的客家古村,正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当前,正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如何释放沉淀资源,推动产业兴旺,是不少乡村遇到的现实难题。在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义强看来,通过全要素联动改革,广育村既存的生产要素被盘活,经济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同时搭建起村庄内外联通的平台,吸引外部产业和资本入驻。“这一系列颇具首创精神的改革,与蕉岭这片乡村振兴大潮下的"试验田"密不可分,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村民变股东
土地“化零为整”后竞价出租
32岁的黄福城是广育村的致富能手。今年上半年,他一口气向村里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租下30亩地发展木耳种植。
“这30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沟通成本。”黄福城说。通过游客采摘、电商销售和企业收购等途径,他的黑木耳园每亩可实现五六千元的纯利润。
今年1月,广育村84名村民代表齐聚广福镇政府,表决通过《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实施方案》等文件。自此,广育村成为蕉岭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股权量化的第一个村,广育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也成为梅州首家农村股份合作集体经济组织。
“让我们感动的是,村民代表无一缺席,大家干事的热情很高!”广育村党支部书记黄忠铎指出,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成立后,村民可凭持股份额享有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实现村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
广育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成立,是蕉岭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量化、确权到户”的缩影。自去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蕉岭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去年以来,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广育村在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
“我们探索设立村级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合作模式,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黄忠铎介绍,村级土地合作社以合适的价格集约土地,并将集约后土地以竞价方式,实现每100亩土地由4至5户家庭以合适的价格竞价承租。
“对于土地租金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50%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50%归作集体,用于村中关爱老人、公益事业等。”黄忠铎说。同时,如确有个别村民因实际原因需要继续耕作,可进行土地内部调剂,不影响竞价出租。
“把闲置土地及老屋拿出来在村里入股,一举多得。”刘义强指出,通过成立土地合作社,地块规模得以扩大,为整片利用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集体和农民增收。“这个新模式把原来农民手中的土地激活起来,为蕉岭发展烤烟、水稻制种、食用菌等现代农业产业创造了条件。”
医治“跛脚”农业
特色优势产业一体化经营
罗燕芹实习的黑木耳扶贫产业园,是广育村近些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写照。该产业园由广育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与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约500万元,占地约10亩,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产业振兴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过去,广育村传统农作物一年两季,一季烤烟,一季稻谷,粗放式耕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旦遇上了台风,基本就是颗粒无收。”村民黄新凤说。
在成为广育村“两委”负责人之前,黄忠铎在商海浸润数十年,曾担任广福镇工商联党支部书记。“我们村地处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富含"长寿元素"硒,空气与水质好、温差大,但为何农业却成为"跛脚"产业?”
对此,曾十余次到广福镇走访的刘义强直言,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本来就不明显,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资金延续传统农业生产形态,收益自然一般。同时,村庄内部又缺乏引进产业的承接机制。他说:“通过创新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利用既有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广育村走出困局的必由之路。”
记者在黑木耳扶贫产业园看到,几十个村民忙着栽培菌种、制作菌棒、养菌,黄芹就是其中一位。“在这上班,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也能照顾家里。木耳落地后采摘,又可以增加一笔收入。”她笑言。
据了解,在前期土地流转基础上,广育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20万元价格租赁给蕉岭县南山寿公司,探索“党支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
黄福城是广育村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我们合作社与木耳企业达成协议,为农户提供购买菌包、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等服务。”他指出,通过开展产业合作,有利于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村民提供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的产业链服务。
以产业为引领
生产要素高效匹配释放更多红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多元资金不断涌入,“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广育村按照因地制宜、入社自愿的原则,探索成立广育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
“基金遵循社员自办、民主管理、政府引导、社员受益、风险可控的原则。”广福镇党委书记陈国政表示,广育村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三部分:以家庭为单位,按照自愿入社原则,每户筹集2000元,总共300户;蕉岭县财政一次性支持20万元;新乡贤等热心人士捐赠不低于20万元。“我们实际筹款103万元。”黄忠铎说。
之后,在互助基金中设置100万不动本基金,用于广育村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农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总额度为300万元。100万元不动本基金的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这样,通过政府搭台、银行助力方式,建立起“风险补偿基金+金融+广育村资金互助社”的村集体增信机制。目前,7户村民申请的21万元贷款已获批。
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马华长期关注农村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村集体增信机制找到了痛点!”他指出,农村发展产业有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有规避风险的责任,建立村级“基金池”是一个创新,把信用薄弱点转化为可控的风险,保障农户和金融机构的权益。
“农村的产业发展有了金融的支持,做到贷款"下得去、运行得好、收得回",实现良性循环。”马华认为,推广“基金担保+村集体审核+银行授信”合作方式,为广育村带来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满足农户短期种养、技术设备购买、更新和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为广育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刘义强看好全要素联动改革的前景。他指出,广育村推动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土地合作社、资金互助社、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等五社进行协同,实质是探索农村土地、劳务、资金、产业新型合作模式,旨在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要素和内生金融市场活力,获得内生发展动力源。“把米、红豆、红枣熬制成八宝粥,能得到更多增加值。”他说。
“筹得资金后,只有投入到产业中才能增值,但如果土地没能集约利用,或者企业阶段性的集中用工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都很难产生实际效益。”在刘义强看来,“五社协同”模式把原有闲散要素进行紧密化组织,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同时外来技术、资本与村集体经济、村民间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平台,使得农村特色产业具有更大增值空间,各方可供分享的发展红利自然也会更大。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胡良光
通讯员祝银清汪敬淼
新闻推荐
郭海鸿男,1971年生,广东蕉岭县人,现居深圳。中国作协会员,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发表并获奖,出版长篇小说《银质青春》及中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