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客家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性检测抽检结果表明 非法添加有害物质食品仍未杜绝
本报讯(记者王丽莉)近期,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了客家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性检测抽检。据统计,自市市场监管局今年组建以来,共抽检了138批次的传统食品,最终检验确认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79%。
据了解,全市选取了4个县(市、区),从其市场上随机购买具有代表性的10个品种(包括:湿生面、湿米粉、腌粉面用油、味酵粄、发粄、黄粄、仙人粄、腐竹、肉丸、牛杂)138批次(其中:生产环节2批、小作坊8批、经营单位82批、小摊贩46批)的传统食品进行风险性监测检验,最终检验确认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79%。从风险监测抽检结果看,梅州市客家传统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风险可控。
本次抽检发现的存在问题的传统食品主要集中在味酵粄、发粄、牛杂这三个品种,不合格项目主要是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即个别门店和摊贩销售的味酵粄中存在非法添加了硼砂、发粄滥用了食品添加剂糖精钠、牛杂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等问题。经初步调查,其中有4宗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案件涉嫌涉及刑事犯罪,将移交公安机关调查处理;另有4宗涉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件,将由市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目前案件均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市民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厂家正规商店,同时保留好相关的购物凭证。
新闻推荐
黄仕兴(左)与郑雪雄(右)齐点赞葆力素。早年间,在火爆的沃柑行情吸引下,广西武鸣掀起了沃柑种植热潮。然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