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领略老城风光

汕头日报 2019-09-06 00:47

上期,老记带领大家游山玩水逛公园,感受璀璨都市的迷人魅力。本期老记就将从“红色旅游”的角度,带大家来一趟老城红色经典游。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对游客而言,不仅可以欣赏美景,更能让英烈们的动人事迹洗涤和净化心灵,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位于市区外马路207号,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座欧式的两层“小红楼”相距4米,形式相同,始建于1924年。原是英国人办的酒店,名曰“适宜楼”,后改为“戈宝抽纱行”,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1925年11月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进入汕头市,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设在东西楼,总指挥蒋介石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等曾在西楼办公;政治部总主任周恩来则在东楼办公,还在这里亲笔为《岭东民国日报》副刊题写了“革命”两字。

1996年5月成立的“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是汕头市第一个革命史专题馆。1997年7月,在东楼创办的《东征历史陈列》展览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有10个展室,分五大部分,展出历史照片近200幅和文物及复制品150件,通过文献照片、文字、实物等,生动展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反帝、反封建、统一广东,继而北伐,统一中国,以及广东革命政府先后于1925年2月和10月组织两次东征,讨伐盘踞在东江地区军阀陈炯明的全部历程。

如今,此处作为粤东地区著名的革命史迹旅游景点,各地游客纷纷慕名来到这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

离开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老记沿着外马路西行,很快就来到同样在外马路上的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一处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的五间三进祠堂中轴式建筑,既是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所在,也曾是享誉海内外的汕头岭东同文学堂,现为金平区外马路第三小学建筑。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东征全面胜利后,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设公署于此。1926年2月22日在此举行一周的东江各属行政会议,通过了军事、教育、民政、农工、妇女等93件议案,为振兴潮汕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开创了东江革命的新纪元。该址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主持国共合作地方政权的地点,具有较高的革命纪念及史迹研究价值。

2016年,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修缮、布展,并被列入汕头市“十大历史文物保育修复项目”之一。该项目修缮布展工作已于2017年春节前完成,并设立以“丘逢甲创办同文学堂情况、周恩来及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史迹展和汕头教育发展史成果展”为展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公众免费开放。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大埔会馆)

从外马路转入民权路,老记来到民权路50号的大埔会馆。该建筑建于1926年,现为“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建筑物高3层,每层均为三开间,后天井,前、左、右设外走廊,为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灰砂墙,欧式建筑风格,造型美观,虽历经岁月沧桑,仍展现巍巍雄姿。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主力部队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的率领下向广东进发;9月23日从三河坝进军潮州城;24日解放汕头市,在大埔会馆设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周恩来、郭沫若、叶挺、贺龙、谭平山、彭湃、李立三等领导同志曾在这里活动过。南昌起义军进入潮汕前后共七天,潮汕革命史上称之为“七日红”,其影响极为深远,为中共潮汕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和开辟革命根据地奠定基础。该革命旧址现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2010年5月10日该旧址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该旧址布设“潮汕七日红”主题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步入馆内,珍贵的图片,翔实的史料,将时光推到上世纪20年代,生动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

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中山公园内,曾经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历史建筑,这就是1946年闽粤赣边区军政当局和各界群众为纪念边区抗日英烈而建成的“忠烈祠”。这座历史建筑曾因年久失修,封闭许久。2013年,汕头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提出“修复忠烈祠,留住爱国军民英勇抗日辉煌历史”的建议。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9月修复后的“忠烈祠”重新开放,定名“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

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汕头市中山公园内西北部,占地面积766平方米,建筑面积536平方米。该纪念馆整体反映了潮汕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展示军民团结一致抗日的事迹,同时也反映日本侵略者给潮汕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纪念馆展览分为:日军攻占汕头和潮汕各县沦陷、日军罪行和潮汕人民的苦难、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抗日组织及武装序列、潮汕抗战人物、潮汕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潮汕抗战胜利等七个部分,以历史照片、史料和文物真实再现潮汕抗日战争历史全貌,反映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目前,纪念馆有藏品351件(套),主要是潮汕地区抗战时期敌我双方使用的武器、装备,民间使用的器具,货币及相关文献、史料。自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抗战老兵、抗战英烈家属及海内外华侨、市民群众纷纷到馆参观,回顾历史,缅怀抗战先烈。

石炮台公园

在市区海滨路中段北侧与红领巾路交界处,一处以崎碌炮台为主景点的纪念性公园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游客,这里是汕头人众所周知的石炮台公园,是外地游客必游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更是汕头市目前仅有的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走进石炮台公园,一条水深3米,宽23米的护台河环绕崎碌炮台一周,跨过石桥,越过护台河,便可触摸到炮台的墙体,感触历史变迁,触摸岁月斑驳。崎碌炮台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绪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历时五年,耗资八万银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崎碌炮台作为海防军事炮台,但并没有真正开炮作战过。辛亥革命后,崎碌炮台曾被军阀所霸占,后被国民党政府改作监狱,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曾经囚禁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38年,崎碌炮台曾遭受了日军轰炸机的两次轰炸,兵房及厨房有小部分被炸塌。汕头解放后炮台归公安部门使用,随后因战备需要,由驻汕海军驻防。1991年11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崎碌炮台的原址上扩建,筹建石炮台公园,并于1998年9月建成向市民开放。

崎碌炮台是祖先国防建设智慧的结晶,也见证了当时人民群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给研究明清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我国人民坚决抵御外敌侵略,保卫神圣国土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我国目前保存得较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独立体炮台,是中国近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建筑。

本报记者 林蓁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潘了拳“悟始”胜境灵觉寺

●何日胜灵觉寺,又名“赤蕨寺”,位于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车上赤蕨岭,寺筑何时,无可考记载,但相传为纪念唐代高僧惭愧祖师潘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