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一座城

梅州日报 2019-09-04 10:42

□朱子灵

“有故事的城市总是会比风景更吸引人”,谁说的?想不起来了,不过,这似乎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一个从小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成长的客家人,虽然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回到梅州,才有机会零距离亲近那些曾经孕育过父辈们的山山水水,但这座有着“客都”之称的小城,却因了她厚重的历史人文故事、因了她日新月异的崭新变化,每每灵动于我的脑海。

我不知道,这是因了我的生命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还是这座城市悄悄地覆盖了我的生命籍贯。反正闭上眼睛,我就能想象出她曾经有过的场景:她的历史沿革,她的风云岁月;她的山川地理,她的阡陌街巷;她的客味美食,她的风土民情;她的梅花风骨,她的涧水婉约……

客居深圳,父母时不时要我随他们一道到海边散步,迎着奔腾的浪花感触大海的激情涌动,伫望开阔无际的海面任飘飞的思绪逐燕翱翔。我知道他们心中的小算盘:并非单纯为了感受整座城市因为有着海的滋润而新鲜的愉悦,更多的是在思念远在海无法企及的梅州,更多的是在思念有着海一样绿波叠起浩瀚无边的山城梅州。毕竟,对于他们,深圳只是一个城市,而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而我看着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顺着他们对家乡深一句浅一句的交谈,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小时候回梅城坐黄包车看江边风景的历历画面。记得那时节没有闪烁的霓虹灯,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房子大多都是平房。当夕阳变为残阳,夜幕悄悄降临,路上的行人也渐渐变得稀少。眼看喧嚣沉了下去,静寂浮了起来,偌大的山城空落得只有车夫不甚匀称的呼吸声。恰在这时,八角亭那边的山歌飘了过来,随口而出的山歌,字里行间无不巧含珠玑。我明白这些山歌的流行传承彰显了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结果。早在北宋时期,“真铁汉”刘元城就在梅城创设书院,南宋进士侯安国,出掌梅州教育后,更是力倡读书习文,历元明及至清朝,小小梅城境域私塾、义塾、社学星罗棋布,“十室之邑,必有一校”;“元城书院”“学宫”“濂溪书院”“双忠书院”“七贤书院”“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等制度化规模化的教书育人场所,蔚然成林。肇造于宋的文脉更是硕果累累,“一里同科三进士”“兄弟进士”“父子联科”“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兄弟元魁”的现象,街头巷尾时有耳闻,仅老城东边不足2平方公里的攀桂坊,科举时代有记载者就有翰林3人、进士17人,文武举人92人,一个家庭走出五六名进士、举人、贡生的盛事,比比皆是。而与其遥相呼应位居城西的红杏坊,清朝科举时代亦涌现文武进士8人、举人贡生不胜枚举。如果没有“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耕田爱养猪,养子爱读书”“子弟唔读书,好比冇眼珠”等劝学内容的鞭策;如果没有“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的文化心理积淀,喜闻乐见的山歌能在梅江内外恒久传承、流行起来吗?……而如今,梅州也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昔日的小山城蝶变为一座魅力四射的现代化宜居新城。随着梅河高速,梅大高速,兴华高速和高铁的相继通车,梅州的交通区位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经济社会也奋力搭上了高质量的“快班车”,不管是来梅州定居的人还是游客都大幅增加;万达广场,锦绣国际、客都汇等大型商住中心如雨后春笋,梅江河两岸随处可见层层崛起的高楼大厦……

常常我在遐想,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再加上毗邻港澳台,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改革开放举措的不断落实,深圳凭借近代互联网的崛起,迅速从“深圳速度”上升到“中国高度”,深圳的GDP在今年的2月份正式超过香港,这座城市已然成为“奇迹”的代名词。相比于深圳,梅州的经济发展虽一步一步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迈进,但却不可同日而语。幸运的是镶嵌在大山怀抱里的梅城,不但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中有林,林中有城;她还有一种许多城市没有的文化风骨。如若曾经拥有23位院士、228位大学校长、473位将军的客都梅州,敢于下功夫在教师培养上,实现师资流通,鼓励引导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从教育的源头上推进基层教育均衡化,推动中高层教育上档次;将医疗保障建设划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加强和完善梅州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梅州对重大疾病,基层卫生应对的服务质量;优化公共交通线网结构,改善乘车环境,发展智能公交;依托乡村的资源优势,引导社会游资,联手打造文旅平台,搞好脱贫攻坚,提升城乡就业服务,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要是走出围龙,走上国内外大舞台的客家骄子们都能被吸引回梅投资家乡回馈家乡……梅州在综合水平齐头并进的未来,必将呈现另一种竞争优势。

“如果你是一座温暖的湖泊/我就是一条从大海巡游回来的鱼儿//如果你是一座长满树林的山谷/我就是从山外飞回来的鸟儿//如果你有两双明亮的眼睛/哪怕睡在黑夜中我也将在你的凝视里醒来//”

耳边传来谁家卡拉OK深情的歌声,我发现父母手拉着手靠得更紧了,显然这舒缓的歌声打动了他们。

“喜欢一座城市,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父母和我依然会用心中的笔,一笔一画记录好梅州这座城市的呼吸和心跳,一字一句记录好梅城那些血脉相连的人与事,一章一节记录好她的历史风云和现实波澜。就让时间见证,我们两代人珍爱、怀恋同一座城的幸福吧!

新闻推荐

梅江区三角镇党员家庭挂上“荣誉牌” “党员之家”亮身份作表率

梅江区三角镇宫前村的党员家庭门前挂上了“党员之家”的牌子。(林翔摄)本报讯(记者江婵)日前,梅江区三角镇的镇村干部来到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