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来了,梅州加速动起来干起来好起来 编者按

梅州日报 2019-08-30 10:29

扫二维码看视频

梅州地处粤北山区,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经过努力,梅州不断自我革命:从“高速时代”进入到了“航空时代”,而如今即将跨入“高铁时代”,实现“高铁梦”。不久的将来,一条条高铁“巨龙”飞驰客都大地,将把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揭潮汕及海西经济区紧紧相拥,加速梅州与其他城市人流、信息流、文化流的融合,助推苏区经济社会发展跑出“加速度”。

日前,采风团记者走进了广梅园、梅县区丰顺县,走访了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探寻梅州市应如何把握高铁机遇,借力高铁“东风”发展现代产业,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将加快连接全国高铁干线网

“梅汕高铁开通意味着梅州市进入高铁时代,将为梅州群众便捷出行、产业发展等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谈到高铁带来的机遇,市发改局局长张劲龙这样说,高铁的开通不仅会拓宽群众的出行方式、地域选择,也将加速人流量、信息量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梅州市接入高铁干线网,更好接受大湾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吸引更多的消费流、人才流来梅,增强城市的活力和张力,吸引更多高新企业落户。

他说,接下来,梅州市将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丰富的红色资源禀赋,打好生态牌、苏区牌、长寿牌,围绕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康养文旅产业,做精做优做特客都品牌,努力打造成大湾区最佳康养基地;大力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以优越的环境、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吸引各类人群到梅州观光、消费、休闲度假、创业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做强文旅产业

“梅州将积极抢抓高铁通车这一重大机遇,在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文旅营销推介等方面再创辉煌,推动"高铁+旅游""文化+旅游"融合,迎接梅州高铁旅游新时代的到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朱瑛表示,揭潮汕、珠三角地区是梅州市传统的客源地,一直有着良好的旅游合作。高铁开通后,梅州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地区的旅游合作交流,促进区域互补,合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创新旅游整合营销,实现旅游抱团发展。梅州还将在旅游营销推介上下功夫,擦亮“一带一路”旅游推广十强城市品牌,发挥“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及客家旅游联盟等平台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寻找新目标,扩展精准营销新空间,让各地游客更好地了解梅州。

“我们还将全力推进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伟光汇通等重大文旅项目的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文旅小镇(文化产业园),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朱瑛说,梅州市正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全球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目的地以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区。

加速对外经贸交流合作步伐

“高铁开通后将对梅州市招商引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市商务局调研员曾祥寿举例说,以前他们经常派车到潮汕机场接送客商到梅州市考察,而今客商可坐高铁直达梅州。因此,将会有更多客商愿意来梅州交流考察,进而带来更多的合作。

高铁的开通,将提高梅州市对外开放水平,缩短梅州与揭潮汕、珠三角、海西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也为城市经贸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途径。便捷舒适的高铁能有效带动人流、资金流、物流的互动,促进梅州对外交流合作,为实现人进来、新兴产业进来、龙头企业进来、货要出去“三进一出”目标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接下来,商务部门将紧紧抓住中央和省支持老区苏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围绕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抓招商,千方百计稳外贸,努力构建梅州对外开放新格局。

争取优质项目推动产业集聚

“我们将抢抓"高铁机遇",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在产业集聚发展、挖掘创新资源、强化错位发展上与大湾区主动对接,全力推动梅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局长王健表示,接下来将以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为重要载体,争取大湾区优质项目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广梅产业园为重点,做大做强5个特色产业共建“园中园”,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深化与粤港澳的交流往来,推动大湾区的创新要素流入梅州市,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多元化发展,依托一一五科技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进驻,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积极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发展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以差异性服务和错位化发展,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以广药集团为龙头,打好“客家牌”“长寿牌”“绿色牌”,壮大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康养地”。

广梅园优化投资环境带动项目落地

日前,采风团来到广梅园,走进梅州广汽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见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机器,一个个弹簧在传送带上移动。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意春指着生产线说,这是广汽集团产业帮扶一期工程的车间,预计未来几年三期项目全面完工将有10家以上工厂要开工,在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将会大增。“高铁的开通给我们带来了福音,有利于把珠江三角的人才引进来,抢到发展先机。”张意春表示,如今园区各项设施已经日趋完备,高铁通车就是“锦上添花”。

家在广州的梅州珠江啤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顾韶喜说,公司有20多名管理层来自广州,高铁开通后将极大地方便广梅两地交流。“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最需要的是高端人才。”紫晶存储相关负责人李犇犇希望,依托高铁资源,加强人才对接,多与珠三角高校人才交流,促进企业研发生产。

高铁的开通不仅有利于人才资源集聚,还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活力。“这块空间是预留第二期上设备的。”当记者来到该公司酿酒车间时,顾韶喜指着眼前的空地说,高铁将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拉动梅州经济。“酒是人喝出来的,人流增加才能促进消费升级、服务升级,扩大产能。”顾韶喜笑着说,高铁将带旺人气,带旺“财气”。

梅州伊利公司总经理布和说,梅汕高铁能为梅州、广梅产业园树立“高铁名片”。“让更多人来梅州领略客都风采,感受园区发展活力,更好地为企业树立品牌。”布和说,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源汇聚,是创新源泉、发展前沿,通过高铁拉近了梅州与大湾区的距离,为企业信息互通、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高铁开通,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在广梅产业园集聚,将促进更多项目落地、更多企业投资设厂,延伸产业链,大幅降低物流、产业链等经营成本,给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带来机遇。”张意春说。

梅汕高铁畲江北站直线距离广梅产业园4公里。“随着高铁开通,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在广梅园集聚,促进更多项目落地,延伸产业链,大幅降低经营成本,给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带来机遇。”张意春表示。

“去年我们在举办绿创展时,香港的企业家说没想到来这里这么方便,未来高铁开通后将更加便利。”广梅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政平表示,广梅园将通过梅汕高铁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和海西区,对接优势资源,集聚发展动能,承担产业高效发展的任务和使命,进一步推动“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下来,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创业环境,让交通区位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梅县区宜居宜业宜游画卷徐徐展开

梅县区旅游资源丰富,因为交通时间成本让相当数量的游客“敢想而不敢行”,而高铁将改变这一状况,为游客开启更便捷的魅力客都之旅。“高铁开通后能带来大量的客流和机遇,作为离梅州西站最近的景区,我们有地理优势,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让更多的游客一出站就能感受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四季佳禾现代农业园餐厅负责人曾小坚说。侨乡文旅公司负责人廖国宽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开发村内旅游资源,目前正在打造文创集市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客家文化,打响侨乡村“自在侨乡”的乡村游品牌。

高铁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能品尝到正宗的客家美食。“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做的仙人粄都供不应求,高铁开通后我们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生产,让更多的游客爱上客家特色小吃。”做了50多年仙人粄的饶俊顺告诉记者。“我们会将客家菜推广出去,让游客吃到最地道的客家菜,同时创新菜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针对高铁开通会带来的人流,营富炖鸡店老板谢启富开始规划着要扩大餐厅面积了。

高铁将推动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也给南口镇的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带来了挑战。“我们景区50%以上的游客来自潮汕地区,高铁将减少旅客的"舟车"时间,也带来更多"即兴游"的散客,因此我们正在修建一条直达梅州西站的道路,预计国庆期间会开通,届时将形成高铁站到景点的无缝衔接,同时新建的酒店也已投入使用,到年底房间数量会增加一倍,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市场部负责人温玉婷告诉记者。

除了做好配套服务,南源世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古俞金表示,将联合旅行社针对珠三角、潮汕地区推出研学游,把仙人粄等客家美食做成有一定保质期且独立包装供游客带走。“高铁将成为南口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我们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引进企业人才搭建绿色通道,借助高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让大湾区群众共享生态发展区的绿色成果。”南口镇党委副书记李斌说道。

高铁为旅游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推动梅县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龙头名企进驻,城市日益提质,一幅“剑英大道品人居,宪梓大道看商业,府前大道望景观,人民南路尝美食,沿江金岸赏文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画卷正在梅县区徐徐展开。在高铁的牵引下,梅县区也将驶入“快车道”,迎来更好的发展。

丰顺县发挥区位优势擦亮旅游品牌

走进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宽敞的沥青大道两旁厂区林立,华于科技、汇威科技、立讯饲料和大北农等已落地开花。“我们公司旗下的立讯饲料和博硕电子都已在丰顺落户,接下来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丰顺国际声谷科技小镇。公司老板是汕头人,选择在丰顺扎根发展,看中的就是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讯源集团相关负责人罗秀娜说,随着高铁的开通,高铁效应将不断得到释放,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迅速集聚,将为丰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产业园到高铁丰顺东站仅需15分钟车程,梅汕高铁开通后,公司产品相当于在家门口就能搭上高铁,既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华于科技总经理蔡立华说,梅汕高铁开通对公司来说是个发展机遇,企业科研团队技术人才大部分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高铁开通后更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对接大湾区项目。

为吸引金凤“恋”巢,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 “软硬兼施”,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项目服务上铆足劲头,下足功夫。“园区初步形成了电子电声、绿色饲料、生物制药三大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园区成功引进37个工业项目,已投产企业21家,在建企业16家。”丰顺县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陈春晓表示,产业园将搭上高铁快车,继续向南发展,强化与汕潮揭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沿海经济带优质项目。

从国道206线汤坑镇田心村出发,双向六车道的汕梅高铁丰顺东站连接线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施工,建成后将实现城区车辆直通丰顺东站。“汕梅高铁丰顺东站连接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打造,全长3.6公里,设计时速60公里,与高铁站配套的游客服务中心、公交车站等服务设施正在完善,提高接待服务游客的能力。”丰顺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罗灿雄表示,丰顺力争将高铁站片区打造成为集铁路、公路、公交、出租车、社会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高铁通,游客到。丰顺县将发挥高铁“引导效应”,聚力支撑全域旅游。“我们将发挥温泉、漂流、瀑布、登高特色优势,坚持文旅、农旅、养旅融合发展,全面擦亮"中国温泉之城""中国长寿之乡"旅游核心品牌,通过建设互融互通平台,加快文旅"融湾"步伐。”丰顺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该县将借高铁契机,推动总投资60多亿元的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利用两年时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超过一千万人次,通过四至五年时间,旅游收入突破百亿。

激活高铁产业 打造高铁之城

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

“高铁一通,百业兴隆;动车一响,黄金万两。”梅县区将乘着高铁的东风,尽快把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围绕“高铁、机场、港口、货运铁路”交通条件,在梅州西站、畲江北站周边构建“高铁经济圈”激活高铁产业,推动多方面共同发展来打造“高铁之城”,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梅汕高铁建成在望,梅县区在做强园区经济的同时,还将做精城市经济,包括厚植以外国语学校为标杆的“教育基地”,培育以村之翼为头雁的“农电物流”,发展以客商银行为龙头的“金融街”,壮大以锦绣国际为引领的城市“商业圈”等。此外,把梅县优质大米、品牌金柚、有机茶叶、特色中药、富硒食品等推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和项目来推动梅县区的发展,让更多“美丽经济”惠及广大民众。

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

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

丰顺县委、县政府抓住高铁开通这一机遇,通过六城同创,提升丰顺整体服务水平和发展环境。立足产业兴县,大力实施交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扩能增效、县城扩容提质、全域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四个百亿”工程,着力培育发展电子电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温泉健康养生“三大百亿”产业。立足民生保障,更好地谋划推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等重点民生事业的发展。丰顺及早谋划,通过补短板、优环境,盯紧产业发展制高点,引进了一批有前景、有潜力的好项目和大项目落地。

高铁开通之际还将举行5亿元国际声谷总部大厦等10个项目的投产、动工、签约活动,高铁“经济效应”逐渐显现。丰顺县正积极谋划将高铁优势转变为高铁经济,立足梅州、面向潮汕,借力海西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梅州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之星。

本报记者:曹优生严伟涛吴丽伶林玉莹刘晓娟钟梅滨特约记者:刘洪桥胡金辉郑坤通讯员:林文昌邝逸平钟晓华连守权甘祝君陈锐锋图片:钟小丰林翔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丨网约车在梅州市有无纳入监管?

读者杨先生:网约车在梅州市有纳入监管吗?市交通运输局:网约车已纳入监管。目前梅州市已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有三家平台公司,分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