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尾国角”变身“南粤东门”
2013年12月28日10时24分,厦深高铁首趟动车D2333次准点驶入潮汕站,潮州正式开启“高铁时代”,打开了连通闽粤面向全国的崭新门户。
如今,高铁列车每天经此往返穿梭,打破了多年来掣肘潮州城市发展的交通困局,区域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过去的“省尾国角”真正变身广东“东大门”。潮州市抓住高铁机遇,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发挥优势和特点,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撰文:林玉莹曹优生林丽妙图片:钟小丰
昔日宁静老街骤变热闹城市
夜幕降临,记者跟随游客走进牌坊街这条充满潮味、潮韵的百年老街,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牌坊街内店铺林立,潮州老字号、地方特色店铺鳞次栉比,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古街,也是游客了解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街上游人如织,有不同口音的国内游客,也有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
“高铁让潮州这座原本宁静的城市"闹"起来,效应超乎想象。随着高铁开通,来自全国各地的自行游旅客迅速增加,人流密度增大,潮汕站从原计划的日客流量2000人上升到现在40000人,足足增加了20倍。”潮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炜建议说,梅州即将迎来高铁时代,游客服务中心、公车站等与高铁站配套的服务设施也要同步完善,各项规划建设需具备前瞻性。
高铁到,游客到。近年来,潮州市将高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本土产业资源,打造工业旅游基地。“我们通过引导鼓励有条件、上规模的陶瓷企业发展工业旅游项目,打造潮州陶瓷旅游基地,向游客展示陶瓷生产工艺流程,设立产品展厅,开设雕塑间,让游客参与陶艺创作,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据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产业发展科副主任张首斌介绍,目前该市陶瓷、中医药文化工业旅游基地已初步建成,食品、婚纱礼服工业旅游项目也将规划建设。
此外,该市还评选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能代表和反映潮州水平的工艺品、日用品、副食品、土特产等作为“潮州十大手信”,拓宽旅游商品的营销渠道,提高潮州旅游的综合效益和附加值。
期待梅潮两地加快协同发展
潮州是“中国瓷都”,陶瓷产业是潮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松发陶瓷先后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东盟博览会等研制生产国宴用瓷及礼品瓷,被誉为“国瓷”和“现代官窑”;潮州三环集团“5G通信用新型陶瓷材料及背板、封装基座”中标工信部2018年工业强基工程;恒洁卫浴建成国内首条实现整工序喷釉、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柔性化智能机器人喷釉生产线……
“与潮州相邻的梅州大埔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素有"白玉域""南国瓷都"盛誉,是中国青花瓷之乡。我们建议梅州可通过搭建产业展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作用,搭上梅汕高铁快车,组织本土陶瓷企业抱团"走出去",广泛开展区城合作。”潮州市工信局技改科科长杨冰如告诉记者,梅州与潮州地缘相近,同样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在产业发展、技术合作、招商引资、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合作空间。
“几年前,我们曾到广梅产业园考察,但考虑到交通因素会加大我们企业的隐形投资成本,而放弃入园。”广东佳宝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婉媛表示,交通是打开经济命脉的重要因素,期待梅汕高铁开通,梅州旅游资源丰富,而公司正在寻找可以打造成开放式、旅游式的新厂房。佳宝集团作为农业果蔬深加工的广东省龙头企业,也可为梅州柚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梅汕高铁通车运营,将为两地的协同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梅潮两地可建立起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依托产业项目共建、高等院校合作等方式,共推两地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共享两地人才创新资源互动新机制。”杨冰如说。
茶旅结合优势互补密切合作
梅州嘉应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素有栽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习惯。截至2018年底,梅州市茶叶种植面积达24.9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而与梅州南部接壤的潮州市,同样和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情缘。在潮州老街,几个老人围坐一起泡工夫茶听潮剧。潮州人把茶叶称为“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不可或缺。
“上世纪70年代,潮州发掘农民的智慧,提倡"黑米换白米",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如今,潮州单丛茶生产面积近20万亩,茶叶总产量2.5万吨,产值超过35亿元,拥有"凤凰单丛茶"和"岭头单丛茶"两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潮州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翁鹏程表示,该市通过政府引导,成立茶业协会,制定村规民约,茶农进行自我约束,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厦深高铁潮汕站开通,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对潮州农业产业尤其是单丛茶起着很大促进作用。高铁带来各地的游客,他们前来旅游、购买本地特产,同时又把信息、品牌带到国内外各地,再吸引更多人前来旅游购物,提高潮州农产品的知名度。”翁鹏程说,梅州与潮州一衣带水、一脉相承,梅汕高铁开通更是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方便两地在农业方面互相配合,梅州可利用潮州的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延伸农产品产业链,而潮州则利用梅州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和资源禀赋,借鉴梅州茶旅结合的先进做法,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2小时置身大湾区
厦深高铁潮汕站开通后,潮州三环集团公司受惠颇多。“从公司出发大概15分钟就能到达高铁站,高铁让我们的出行效率更高了。”三环研究院副院长陈烁烁说,他们公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经过厦深高铁潮汕站的每趟动车几乎都有他们的同事或客户。
潮州三环集团是全国领先的电子元件、先进材料生产企业,是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品牌供应商。“公司生产的是高端新材料,客户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其中全国80%的手机指纹识别传感器都是我们生产的。”陈烁烁自豪地说。高铁开通以前,三环集团的手机指纹识别传感器要么通过物流寄出去,要么坐大巴花6个小时送出去,耗时费力。潮汕站开通后,该公司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每天负责把一书包一书包的手机指纹识别传感器乘坐高铁送到深圳、东莞等地区客户手中。
典型效应
高铁新城应运而生
随着厦深高铁开通,潮州由“公路时代”迈向“高铁时代”,将高铁优势转化为高铁经济,潮州高铁新城也应运而生。
依托高铁站建设一座新城,潮州将高铁新城作为该市“一体两翼三带四平台”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板块。据了解,按照功能定位规划,高铁新城分为四大片区,突出“宜居、人文、生态、营商”四个环境。其中,高铁核心区以打造立体交通综合枢纽为目标,东山湖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为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区,梅林湖片区将打造为城水相依的水乡生态园,桑浦山片区则定位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
搭上高铁快车,发动发展引擎,引领产业集聚。高铁新城规划总面积约 108 平方公里,所涉及的区域正是潮安特色工业核心地带,区域内拥有陶瓷、食品、不锈钢、印刷包装等特色产业,强大的产业集群,为产城融合发展打好基础。
城市名片
潮州,又称“凤城”,位于韩江中下游,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之一,对外开放旅游城市,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潮州东与福建省交界,西与揭阳市接壤,北连梅州市,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是广东的“东大门”,曾被称为“省尾国角”。如今,随着高铁通车,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补足,潮州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一城两都金字招牌。
经典之作
3D打印陶瓷
在潮州市源润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台台3D陶瓷打印机正在不停运作。机器上的针头如“画画”一般,不到半个小时,就“绘制”出一个精美的粗坯成品。在公司展厅里,用3D打印的陶瓷花瓶、灯罩、摆件等陶瓷产品造型图案精致,颜色渐变自然,令人眼前一亮。
“3D打印不用建模、覆膜、制浆,一个原本需要十多道工序的花瓶能简化成3道工序,而原本长达几十至几百小时的陶瓷生产过程,也仅需3至5小时就能完成。”潮州市源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晓卫告诉记者,3D陶瓷打印颠覆了传统制作的工艺模式,用先进的陶瓷3D打印技术代替传统模具生产陶瓷坯体,用微波极速烘干及烧成的方式代替传统窑炉烧制陶瓷产品。这种生产方式解决了传统陶瓷产业原料浪费、费时长、污染大的弊端,同时提高了陶瓷工艺品的技术水平及视觉美感。此外,陶瓷3D打印技术还降低了陶瓷制作的门槛,让更多陶艺爱好者轻松地制作出陶瓷作品。
“梅汕高铁通车后,我们希望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梅州市场,助力大埔的陶瓷企业转型升级。”郑晓卫说。
古桥成“新名片”
夜幕降临,“凤城之光”一江两岸光影秀震撼上演,灯光跳跃变幻、音乐或动感或抒情、广济桥古色古香,与韩山、韩江、堤岸、古城融为一体,吸引众多当地市民及游客在滨江长廊上驻足观赏。
灯光为笔,画出醉美夜景。“"凤城之光"一江两岸光影秀不仅展示了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还赋予了城市新的活力,将整个潮州城的历史和现代结合起来,成为潮州的一张"新名片"。”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产业发展科副主任张首斌说。该市用灯光丰富旅游景点的内涵,以夜景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更为成熟的古城旅游产业形态,提升“旅拍新地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了解,“凤城之光”一江两岸光影秀于2018年2月10日亮灯,项目立项总投资9958万元,历时45天,安装灯具近70000套,覆盖一江两岸6平方公里范围。该项目曾荣获2018阿拉丁神灯奖、第十三届中照照明工程设计奖(室外/街区)一等奖,吸引南京、杭州、广州等22个省内外城市慕名前往参观学习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新闻推荐
前不久,我校团队5人在校长的率领下赴港参加由田家炳基金会赞助的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举办的“学校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