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丘煜鑫: 援医100个日夜 高原上边吸氧边救人
援藏医生丘煜鑫(右一)收到了康复患者献来的哈达。受访者供图
雪域大地,又迎春天。5月的西藏,春风微拂,冰雪逐渐融化,地面上是湿漉漉的冰水。土生土长的梅州人丘煜鑫,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一名普通医生。5月6日,他加入了援藏医疗队,一行5人前往西藏昌都市边坝县人民医院。
8月初,他们圆满完成对口帮扶任务凯旋归来。“和长期援藏的医生及公务员相比,我们3个月的帮扶微不足道。”丘煜鑫说。但他援藏医疗背后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高原反应差点让他丢了性命、看着重病的藏族学生却无能为力、边吸氧边做手术、手术中遭遇停电……丘煜鑫打开了手机相册,回忆起在边坝100个日夜的点点滴滴,他说:“一次援藏行,满怀雪域情。”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初进西藏差点因缺氧丢了性命
提及西藏,多数人脑海中呈现的是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湛蓝的天空、淳朴的笑脸……
对于援藏医生来说,高寒、缺氧、困难的医疗条件、无助的藏区患者、无尽的思念,这些才是他们真正要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一天到达西藏,印象很深刻,高原反应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丘煜鑫说,虽提前做好了准备,但高原的低氧程度着实让他猝不及防。
5月7日,他们抵达昌都邦达机场,该机场海拔4400米,是世界海拔第二高、气候最复杂的机场,氧含量仅为广州的一半。当时机舱门一打开,“嗡”的一声,丘煜鑫立马感觉到一股强劲的风暴在脑袋里咆哮,瞬间头晕目眩、心跳加速、呼吸困难。
距离航站楼只有短短几十米,他却感觉自己在太空漫步。“感觉就像踩在棉花上,软弱无力,连说多两句话都没有办法,随时要摔倒的感觉。直到出了航站楼,用上氧气瓶,才感觉有点力气。”丘煜鑫回忆道。
刚下飞机的高反,只是援藏医疗队初进西藏的挑战之一。
随后一行人马不停蹄从机场赶往边坝县人民医院。9小时的路程、翻过了五座5千多米的大山,让丘煜鑫再次意识到高原的艰苦条件,他们时不时拿起手中的氧气瓶“续命”。
“到达边坝住所,我们短暂休整后就立马投入了工作,时间很宝贵,藏民非常需要我们。”丘煜鑫说,他们要在三个月内,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按二甲医院标准搭建医院管理架构,完善医院核心制度等。
对于援藏的医生来说,高原缺氧的状态无处不在,即便是在睡觉的时候。
“有一次差点就因为缺氧醒不过来,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丘煜鑫下意识握紧了双手说,那晚11点左右,他上床准备睡觉,入睡时没有感到身体不适,大约一个小时后,一阵胸闷,就像千斤大石压在胸口,怎么也挪不开的感觉。职业的警觉让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出现高原反应,立马吸上氧气,吃上“高反神药”利尿剂,半个小时利了三泡尿,才缓解过来。
丘煜鑫解释道,高原反应发生具有隐蔽性,过度缺氧会让意识渐渐削弱,直到昏迷,昏迷又会降低呼吸功能,进一步加重缺氧。就算在清醒时看似没有问题,却仍可能在睡梦中发生高原反应。
不畏艰苦创造条件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边坝的深夜,静谧安宁。边坝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依旧灯火通明。
那天是5月30日凌晨一点,夜空中下着小雨,县人民医院来了一位因疼痛而大汗淋漓的藏族小伙子,只有25岁,听说这边有广州的医疗队,专程从隔壁县赶过来求医。
一周前,正在高山上挖虫草的小伙子感到右下腹部疼痛,当时吃了藏药就继续工作。然而疼痛没有好转,还疼痛加剧,直到无法站立,才在哥哥的陪同下赶来医院。
接到电话后,援藏医疗队马上冒雨赶到医院。此时,患者体温接近40度,血常规白细胞接近2万。检查后发现他有阑尾炎,而且阑尾可能穿孔,导致了弥漫性的腹膜炎,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很有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并危及生命。
然而,当地医院条件有限,许多术前检查都无法完成,援藏医疗队的医生武日东跟县人民医院院长普次商量后,决定马上进行手术。
“我给患者实施了硬膜外麻醉,他的疼痛迅速减轻,两天没睡觉的小伙子很快进入了梦乡。”丘煜鑫说,患者整个腹腔大量积脓,肠壁充血,表面附着脓苔。如果没有当机立断的剖腹探查,患者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凌晨5点,手术顺利结束,小伙子脱离了危险。
援藏三个月,丘煜鑫完成了26台手术。边坝县海拔3700米,他常常要用上鼻导管吸氧,边吸氧边工作成了常态。“有时和家人视频,5岁的儿子会问我,爸爸你鼻子上为什么总是插了两个管子。”丘煜鑫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相比以往,边坝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小插曲:“有一次我们正在做一个剖宫产手术,突然间停电了,当时手术室的四五个人立马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就这样照着继续手术。”丘煜鑫说,所幸当时只是跳闸,几分钟后就通电了。
授人以渔言传身教开展业务培训
“你能想象吗?这里有一些藏民看病前或者动手术,都要先去占卜,再决定去不去医院、去哪里的医院。”来到边坝后,丘煜鑫颇有感触,除了提高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更要改变当地人的不保健、不就医的落后意识,这也是援藏医生的使命。
“我父亲是一名皮肤科医师,从小就耳濡目染,作为白衣战士,肩负的使命很重,责任也很大。”丘煜鑫说,他的祖籍是梅州大埔,但父亲一直在蕉岭工作,所以在丘煜鑫很小的时候,就举家迁至蕉岭定居,蕉岭中学毕业后,考进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随后留院成为一名麻醉医师,至今从业13年。
援藏医疗队深知时间有限,要争取做到“人走技术留”。
“我们围绕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开展了全员制度培训,新生儿急救、产科急救、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等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查房,还开展了新技术2项。”丘煜鑫说,援藏医疗队员手把手教学,每个步骤进行详细讲解,每个技术细节、医疗风险都耐心解释,特别注重对当地医疗人员树立科学、先进的医学理念,培养医疗责任心。
丘煜鑫告诉记者,经过援藏医疗队几年来的帮扶,边坝县人民医院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吸引了本县域、周边县及乡镇的患者前来求医。医疗队坚持因地制宜,深入一线扎实工作,悉心帮扶当地医务人员提升技能水平,发挥了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受到当地政府、医护人员和群众称赞。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丘煜鑫满怀不舍,“这段经历弥足珍贵,100个孤独漫长的夜晚,对家中妻儿老小的思念,同时我们收获团结、友情、成长,苦与乐尽在回忆里。藏民同胞的淳朴,憨憨的微笑,都印在了我的心里。”
点开丘煜鑫的微信朋友圈,离开边坝县前一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在即将离开边坝的时候,意外的看到了海拔3800多米的星空!格外纯净、绚烂,摄人心魄,连续两天的全县医生急救复苏培训讲课,带来的头晕脑胀心慌一扫而光,看着璀璨大气的银河,北斗七星北极星,大到晃眼的木星,开心得跟我儿子一样。”
汽车再次缓慢行驶在高原蜿蜒的公路上,来时光秃秃的山坡上,已经长满了绿草鲜花,援藏医疗队终于可以好好欣赏这难得的高原美景了。
新闻推荐
“小金针”孕育大产业 大埔县银江镇依托金针菜产业,规划打造“六村联动”特色产业绿色长廊,建设秀美金花小镇
趁着烈日当空,明德村村民张锦芳把蒸熟的金针菜摊放在竹笪上晾晒。每年仲夏至仲秋前后,是银江镇金针菜丰收的季节。银江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