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护佑生命健康
一身纯白神圣摆,一丝不苟职责在。在从医这条道路上,有多少医师因为热爱而忘我,因为责任而坚守,又有多少医师因为投入而白头,因为奉献而快乐。在不同的科室领域,他们用起死回生的精湛医技和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将一个又一个生命从“鬼门关”拉回来……
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本报将为您讲述“梅州好医师”中,那些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故事,谨以此致敬所有竭尽全力为大众健康服务,为百姓生命护航的医师们。
林庆保:34年扎根山区守护村民健康
由于以前交通不便,地处山区的村民看病非常困难,总是小病拖、大病扛,耽误了就诊的最佳时间。在村民纷纷走出山村的大环境下,梅县区石扇镇巴庄村卫生站村医林庆保放弃了在外工作的机会,扎根巴庄村做好村民健康的“守护人”,这一坚守便是34年。
记者见到林庆保的时候正是周六,他正在卫生站给村民看病。“做村医的,哪有什么休息日,每天除了门诊外,还要出诊到村民家中看病,有时一晚出诊好几次,连觉都睡不了,不过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林庆保笑言。“林医生的服务态度很好,不管刮风下雨总是随叫随到,这么多年幸好有他在,我们看病才方便。”村民李芹珍点赞道。
把心都放在病人身上的林庆保,好几次因为出诊发生意外。2010年冬的一个傍晚,接到五保老人曹姨的求救电话后,林庆保迅速赶到9公里远的地方为其救治。待曹姨病情稳定后,林庆保才启程回家,不料却在崎岖偏僻的羊肠小道上,连人带摩托车跌倒,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答,幸好最后自己爬起来了,回到家中已是半夜。“其实这都是小事,能帮助村民解除疾苦就值得,毕竟,能被村民需要是我最大的幸福。”林庆保说。(图/文 吴丽伶)
陈建亮:村民健康的“保护神”
陈建亮,1970年出生,大埔县枫朗镇四联村人,中共党员,于1990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他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的“保护神”,曾被该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四联村地处大埔县边远山区,村民分散。30年来,陈建亮跑遍每一条村道,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天晴下雨,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村民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都会立即上门诊疗或载着患者回卫生站救治,有时碰到疑难杂症自己无法救治时,就马上帮助病人转到镇卫生院、县医院。
当地有个村民叫陈月娇,双目失明,又患胃病多年,子女外出打工,回回病情发作,都委托邻居打电话叫陈建亮出诊。而他也从不厌烦,每次都及时赶到,为病人治疗,常常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病人情况稳定,才放心回家。
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陈建亮还多次参加培训,并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各类医学书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其诊疗能力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满意。“农村医疗工作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只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出精彩的人生。”陈建亮说。(刘润涛)
何伟权:服务乡亲的“农村120”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村医何伟权就一直坚守在兴宁市石马镇向前村卫生站,坚持服务农村基层,甘当乡亲们健康的“守护神”。
二十五年前,刚毕业的何伟权得知向前村没有医生时,就决定来到这里成为一名村医。“我是邻村人,当时附近几个村都有医生,只有向前村的百姓看病比较困难。”何伟权说,他在农村长大,感受过百姓看病难的辛苦,所以才会如此坚定地选择当村医。
二十多年来,不管是节假日,还是严寒酷暑,何伟权都风雨无阻,坚持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群众习惯称他为“农村120”。“晚上出诊是家常便饭,因为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居多,他们不方便过来,那就只好我过去。”何伟权说,印象较深的一晚连续出了3次诊,整晚几乎没有合眼。
工作中,无论患者问题多少,何伟权都会耐心细致做出解释,他的诊室一直充满着温馨的气氛,构建着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从未发生一例投诉。如今,附近几个村也有不少患者会特地到向前村找他看病,这正是患者对他的信任和肯定。谈起是否想过到条件好的医院就职时,何伟权说:“乡亲们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大家,我会一直留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图/文 陈思杰)
温乃元:医院是我家 患者如亲人
温乃元,广东省名中医、市第二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医药局针灸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2年。他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广大患者的信任。
“病人带着病痛来就诊,医生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加以关心和体贴,让他们来到医院像回到温暖的家一样。”在温乃元看来,医生除了精湛的诊疗技术,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也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无论家境贫富、地位高低,温乃元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公平对待每一位病人。“作为一名医生,我应尽自己所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根据实际病情合理检查、合理开药方,帮助患者用好每一分钱,达到花小钱、医好病的效果。” 温乃元说。
多年来,特地到温乃元诊室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打“飞的”回梅的华侨,或希望跟随他学习针灸的海外医师。由于平日前来问诊的患者众多,温乃元为了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坚持每天早上7时30分提前开诊、中午12时下班,近期还多次到白宫分院,为基层老百姓带去便民、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江婵)
朱莉:为患者建“无痛病房”
为医者树“专业之志”
朱莉在临床一线工作近11年,而作为医疗人才引进梅州并担任市人民医院肛肠科副主任、中医肛肠副主任医师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她孜孜不倦探索、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以及始终想病人所想、忧病人所忧的医者品格却成为了行业的榜样。
“在肛肠科,术后疼痛是每个患者都难受的事情。我希望能够通过医疗技术上的努力,帮助他们提高舒适度,缩短恢复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为此,朱莉牵头创立了“无痛病房”。在朱莉的信念里,作为医生就应该站在病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因此,她采用多模式及超前镇痛的理念,探索出很多为病人减轻病痛的方法,以及术后促进手术创面愈合的换药方式。
治疗的患者越多,朱莉同志越感觉到,纵使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可以治疗的人也极其有限。所以她把自己一部分精力又投入到了医疗教学中,把一些经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科室的同事,为将原本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更是每天保持学习,从不懈怠。“我会总结每一台手术的得失,探索本领域中疑难杂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实现临床与科研互相促进。”朱莉也经常鼓励年轻的医生要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杨敏)
吴凯新:加班是常态 不加班是意外
今年45岁的吴凯新,从医20多年了,现任市第三人民医院江南院区妇产科主任,能够熟练开展剖宫产、腹式阴式全宫切除术、妇科宫腹腔镜微创手术等各种复杂的妇科类手术。
作为科主任的她,不仅要兼任行政管理工作,还常常因为做手术在医院“加班加点”。“我们这一行,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意外。”吴凯新说,还记得今年1月22日中午12点半,外面寒风凛冽,准备午睡的她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原来,科室里一例新生儿窒息复苏紧急呼叫,她仅用了6分钟就赶回到医院参与抢救,直到新生儿转危为安,才松了口气,并叮嘱科室医务人员注意观察病情及后续治疗。因为长期站立工作,吴凯新的腰椎间盘突出和下肢静脉曲张逐渐加重,但她仍咬牙忍住疼痛,坚持为病人保驾护航。工作之余,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妇产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据了解,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08年成立江南院区妇产科。可以说,吴凯新是跟该院妇产科“一同成长”的。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医疗业务从零开始至踏上正轨,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宫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开展更是填补了医院业务空白。(图/文 林丽妙)
王锦:挖掘经典用法 擦亮民族品牌
“扶阳救逆固脱”--相较于升压药、呼吸机、呼吸兴奋剂而言,似乎更让人觉得陌生。但是,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拥有主任中医师职称的王锦,却用这一“晦涩难懂”的经典中医用法,成功抢救了一位农药中毒,依靠西医疗法血压难以提升、呼吸难以维持的患者。
“所谓"扶阳救逆固脱",就是补回元气,以防过度虚脱。”王锦告诉记者,他采用《伤寒论》里的中医经典用药、煎药、服药的方法,让患者的血压迅速维持了在稳定水平,随后,又用“大补元气”法帮助患者脱离辅助呼吸。
俗话说,中医慢郎中。但王锦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在急危重症方面的强大效用,这与他22年来丰富的中医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同时,王锦对疑难杂病也有独特的诊治思路。一位因肺癌骨转移、淋巴转移、脑转移而放弃治疗的患者,在他对症下药、辩证用药治疗后,如今能够“早晚散步半个钟、中间看人打麻将”,达到与肿瘤共存的境地。在王锦看来,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国医者要树立中医文化自信,积极挖掘中医药的经典用法,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治疗理念擦亮这一民族品牌。(图/文 刘巧)
陈意标:癌症病人生了二孩
癌症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恶疾,但这位医生却能妙手回春。他就是市人民医院头颈放疗二科负责人、放射肿瘤学主任医师陈意标。
“80后”医生陈意标是省医药学会放射肿瘤专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人民医院“专业技术标兵”称号获得者……精耕医疗事业16年,赢得了众多头衔和荣誉。工作中,虽是科室负责人,陈意标却始终扎根医疗一线,讨论疑难病例、会诊病人、查房。“陈医生是我们科室最早到却最晚走的人,像个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着。”科室同事这样评价他。
陈意标收治过许多病人,最让他难忘的是十年前一位刚结婚的年轻男子。“他是鼻咽癌晚期患者,肿瘤特别大,癌细胞侵犯了周边的器官和组织,并开始逼近垂体等影响生育功能的组织。”为了不影响新婚男子的生育功能,陈意标调整了治疗方法——在不影响总剂量的情况下,降低单次放疗分割剂量,还采取了同步化疗、同步靶向以及精准放疗的方式。“如今这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还生了两个孩子。”陈意标欣慰地说,看到病人健康、幸福地生活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严伟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丽莉)近日,有读者向本报《民生一线》栏目反映称,兴宁市东城路一夜宵店装有大功率的排烟管,油烟、噪声让附近住户...